杜麒
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因而也被學生叫做“智難”之學,難在哪里?難在抽象、枯燥,概念艱澀、道理深奧。老子曰:“玄之又玄”,此之謂也。然而對于教師來說,與其教學生原理、概念,在課堂上唱獨角戲、使氣氛昏昏欲睡,還不如另辟蹊徑,注重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最后使原理、思想自然水到渠成。其實,教哲學就是教哲學思維,學哲學就是學思維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揀練揣摩,探索教法、總結心得,唯以養成學生哲學思維為要務,今撮其雜而湊成篇,以資共享、以作拋引。
一、思維方法的重要性
思維方法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思維方法,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及效果卻完全不同。我經常給學生講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先生收了兩個學生。一天傍晚,先生給每個學生一個銅錢說:“你們立刻買樣東西來,把這個黑暗的房間完全裝滿。”一個學生買了許多干草,滿滿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搖搖頭,嘆了口氣。另一個學生買了一支蠟燭,點燃蠟燭,整個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說:“這是裝滿屋子的最好的方法。”在這里可以看出一般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帶來的不同效果。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向學生傳授思想方法,開啟智能,挖掘潛能,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是充分發揮教學功能的絕要。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救人方法有二,一是讓人脫離水,二是讓水脫離人。讓人脫離水,作為小孩的司馬光按常規無法施救,于是打破常規通過砸缸來讓水脫離人,這就是創造性思維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出現新常態下的各種矛盾,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隨時產生的各種難題,必須在創造性思維的引領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這已經成為今天人們的共識。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的《生活與哲學》課,擔當著培養和造就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哲學思維能力的重任。所以哲學課不是可有可無,一定不能當做副科對待,把哲學課上得生動有趣,著力于培養中學生思維能力,是每一位政治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運用聯系的思維建立世界萬物間的關系
客觀世界就像有人精心編織的一張大網,任何事物都是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網結,事物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其中任何一個事物都不例外。我在教高二《生活與哲學》聯系觀時運用了這樣一段導入:“著名喜劇大師莎士比亞在寫完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第二場第一行字時深深地吸了一口嘴中的雪茄又吐出來,從那時起風將他呼出的那部分空氣同其他的空氣混合在一起而彌漫飄散開去。而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現在吸入肺部的空氣中都含有莎翁當年時候呼出空氣的兩個分子。”這近似荒誕的語言一下子脫口而出竟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待課堂氣氛安靜下來,大家開始積極思考老師這段話的用意,再翻閱本堂課的課題,迷霧慢慢消失,原來老師并沒有和我們討論在每個人吸入的空氣中是否包含有某人呼出的空氣,而是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事實,覺悟出一個道理: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互相聯結的世界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聯系、相互制約。至此,教者的目的已達到。在學生因興奮而跳躍著的眼神中,我看到思維著的花朵綻放時顯現的流光溢彩。
(二)運用一分為二的思維洞見人們行為的效果
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框的方法論:“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時,我選擇了一段古代名人軼事——“子貢辭不受金”的典故,從中巧設疑問,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繼而糾誤歸正。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魯國出臺了一條法律:凡在其他諸侯國贖回做奴隸的魯國人,其費用都可以通過國庫“報銷”,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贖回了一個奴隸,出于非功利的追求,辭而不受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后,非但沒有贊許、反而訓斥了一番。敘述至此,我突然發問:作為一生不畏坎坷、周游列國以倡仁宣德安身立命的一代孔圣人,何以面對如此到底之舉而發狠呢?通過短暫思考,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了,有的,說孔子既看重道德又看重經濟利益;有人認為,贖買奴隸的費用不應由國庫報銷,該由奴隸用勞動償還。諸如此類,大多言不及義。看來這一問題的難度夠大,以致造成學生思維“卡殼”現象。本來,按我原先的教學設計,又從學生思想的實際出發,先讓學生在思維的空間碰撞一凡,繼而導引歸流。這時我才接著敘述孔子的本意:“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后,魯人不復贖人于諸侯。”原來如此。花個人的錢贖奴隸的行為固然高尚,但若對此大加倡導,則必然會大大降低奴隸的贖回概率,因為行為者怕悲傷見利忘義的惡名,從哲學的角度看,孔子在這件事上是辯證思維的實踐者,他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對一項活動、一種行為進行一分為二的剖析,從而正確處理了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學生一個個陷入沉思,顯然從中受到啟發。
(三)從具體到抽象,把握事物的共性
哲學的辯證思維包括方方面面,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要求的由特殊到普遍即由個性到共性的思維秩序,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怎樣啟發學生的這一思維呢?我在教學中同樣運用了講故事的辦法啟迪他們,選擇了這樣一件事:古代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愛談禪的秀才要到寺院去,半路上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頭牛被一條長長的繩子系在一棵樹下,周圍是鮮嫩的野草,牛兒轉來轉去、無賴怎么也吃不到。秀才被這種現象觸發,他三步并作兩步來到寺院,老禪師奉茶迎接他,剛剛落座,秀才辟面提出一問:“為什么團團轉?”禪師應聲答道:“只因繩未斷。”秀才驚詫不已地問道:“你怎么知道?”禪師悠然說:“一理通百事。”老子曰:“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其實,故事中秀才的所見所聞,是指個別性的特殊現象,當然,生活中的此類現象不一而足,在哲學上叫特殊性即個性。禪師的回答十分奇妙,令人叫絕,他的“繩”是從佛理的角度闡發的,指的是滾滾紅塵中的欲韁利索給人精神帶來的羈絆和由此產生的生活煩惱。他的“理”指的是禪理、道理。“一理通百事”是用一種道理可以解釋各種現象,這個“理”存在于一切同類事物和現象身上。在哲學上就是講事物的共性即普遍性或一般性。認識的任務就是從特殊中概括普遍、個別中概括一般、個性中概括共性、由具體到抽象,把握事物本質,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通過這樣的故事寓意教學,讓學生比較容易地領會原理和方法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哲學作為一門智慧之學,它主要是為人們提供一種思維方法,幫助人們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哲學課和學哲學最重要的就是教給學生和使學者掌握哲學思維方法。孟子曰:“心之官則思。”列寧說:“思維著的花朵,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希望通過同仁們的共同努力,讓這些花朵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