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耀川
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這個教育的觀點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經明確指出。作為一線高中數學老師,無論是在教育培訓,還是在大會講話中,我一直在關注這個有悠久歷史并且用實踐證明過的教學理念。但是,當時的我固執地認為在當今中國教育體制下,在高考這個獨木橋前,“因材施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學生改變了我的看法,并讓我下定決心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段給予學生不同的數學教學。數學是高中學習中的一座大山,這座山憑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高難度和高分值,不知道壓了多少孫悟空,甚至剛剛經歷中考的學生為了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在高中階段拔得頭籌,選擇提前學習高中數學。可見,高中數學在廣大學生內心的地位之高。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上課做不到顧及每一位學生的感受,只能盡可能照顧大多數跟得上進度的學生,導致我講課內容大同小異,模式固定。我深刻記得高三的那節課,我在解一道以解析幾何為考察點的選擇題,密密麻麻的數字爬滿了整個黑板,答案卻一直沒有算出來。正準備分類討論參數取值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指出用特值法就能半分鐘之內得到答案。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肯定了學生的想法之后,匆忙進入下一道題。課后,我在思考:高三的時間是多么的寶貴,一道選擇題用這么麻煩的步驟講解半節課值得嗎?考試的時候花這么大的工夫做這道題值得嗎?教學實踐要求我必須實施“因材施教”。
一、在高一用最大的精力幫助每一位學生
很多老師或許會說我想多了,怎么可能讓每一位學生跟著老師前進的腳步呢?但是,我想說,作為老師,關注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很多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很迷茫,看著傳說中高難度的數學,認為自己肯定和別人一樣,征服不了它,便選擇了放棄它。高一這個時期是拉開學生之間差距最快的時期,一步錯步步錯,等到高二開始悔悟,想要追上別人時,要付出的就不止一兩倍了。這時候,老師的作用會凸顯出來。與學生多溝通,聆聽他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對待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再慢慢融合,努力讓他們適應高中數學教學模式。高一的時候,能幫助一個掉隊的學生歸入大部隊,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高一時候的“因材施教”的努力在高二高三便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上一屆有一個女孩,由于中考成績在班上倒數,便很自卑,覺得自己高中也不會有什么進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時常睡覺。我注意到她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其實是很優秀的,通過和她幾次的談話,激發她學習的興趣,并在課后為她補習講題,專攻她的薄弱之處。從高二開始,她的數學成績提高得很快,高考以128分給自己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最能塑造學生的時候抓緊時間為他們的未來鋪路,以“因材施教”的辦法,付出自己最大的精力,幫助每一位學生。
二、在高二用最高的水準培養最好的學生
到了高二,每一位學生的班級排名和年級排名大概確定,除了給大部分學生傳授知識和幫助掉隊但愿意回來的同學外,我還會拿出自己教學的最高水平,培養數學尖子生,讓數學成為他們的優勢科目,甚至強勢科目,為他們增添信心,也為高三難度上升、綜合性增強提前做好準備。適當給學生做一些高考原題或者這類難度的題目,讓學生體驗高考的難度,并在充足的時間為前提下,講解一些超綱知識,或者數學創新點,為學生開拓思維,攻克最后一道數學大題打好基礎。
三、在高三用最少的時間拿最多的分
很多老師在正常教學中不會大面積介紹他們所謂的只是巧合的簡單方法,甚至對這些解題方法不屑一顧。然而,我認為在高三這種特殊時期,無論是課堂上的時間,還是考試中的一分一秒,都是彌足珍貴的。在有限的時間做出最優選擇才是一個理性人應該做的事情,更何況在這種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的時刻。標準答案的方法及解題步驟其實在高一高二的知識點講解中演示和練習都很充足了,高三復習中,就沒有必要浪費大把時間在有耐心的情況下都能解出來的問題上,這時候需要“因材施教”,適當在課堂上介紹特值法、排除法、代入法等解題技巧,為學生在考場上提供解題思路,盡量幫助他們在高三用最少的時間拿最多的分數。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突破老師的授課固定性,而且可以讓學生對高中數學不再那么恐懼與擔憂,并在三年之后給所有人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實施起來很難,在中國“大班”的授課體制下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因時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應有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看著每一屆畢業生對自己的數學成績表示滿意時的笑臉,我的內心都會無比的滿足,就像又被充滿電一樣,繼續在下一屆發光發熱,踐行自己“在高一用最大的精力幫助每一位學生”,“在高二用最高的水準培養最好的學生”,“在高三用最少的時間拿最多的分”的“三步走”的因材施教理念。作為一名高中數學老師,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給每一位學生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