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由此可見,當前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問題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同時學習過程也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高度評價了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問題意識在思維過程和創新活動中占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而且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在數學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讓學生想問
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感到“安全”“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有表現和發展?,F在的課堂,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一方面是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習慣于聽老師講,怕問問題給老師的教學帶來麻煩,同時也受制于老師的權威。另一方面,對自己缺乏自信,怕自己提問不當,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笑話。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想問。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轉變觀念,主動成為學生教學相長的朋友,在課堂上,要讓自己和學生一樣是學習者,更是學生學習中的合作者,從情感縮短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敢問。其次要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課堂上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愉悅,鼓勵學生質疑,允許補充、爭論,允許出錯、改正,在心理上使師生融洽,讓學生想問。再次要形成積極的評價機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并及時給予評價,盡量發掘其問題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時時愉悅的心理體驗,鼓勵其提問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潛能。
二、讓學生會問
1.教師自己要有問題意識,讓學生去體會問題。
一名好的教師應該能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設計出難易適中,具有探索性、開放性、應用性,充滿吸引力,能提高學生思維訓練質量的好問題。好問題應該具有以下標準。
問題的難易適中。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達到“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借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樣的境界。
問題從實際中來。數學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所以教學中要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盡量從學生有豐富經驗的背景中提出問題,最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問題。一方面,感性經驗、直觀背景的豐富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學生只會學而不會用的弊端。
問題具有開放性、探索性。一個數學問題的條件和結論應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應有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這樣,思維水平、知識水平不同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獲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具有較強的發散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挑戰和誘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好勝心。同時,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問題具有沖突性。有時,我們需要通過一定的反例才能獲得對某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問題中隱含有適當的“陷阱”,可以幫助學生暴露自己思維中的不足、方法上的欠缺、知識中的漏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以“誤”養“正”;具有沖突性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認知矛盾,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與體驗。
2.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捕捉問題。
小學生盡管思維比較活躍,但是因為存在知識、經驗、語言等方面的不足,或者限于思維水平的不足,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提問不得要領、缺乏深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正視學生已有的問題意識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發問的水平。要特別注意給學生提供萌發問題的機會、產生問題的空間。
例如,三年級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定一份電視節目報每個季度12元,有線電視收視費每月13元。訂一份全年的電視節目報要多少元?有線電視收視費全年要多少錢?(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全年的電視節目報和有線電視收視費一共多少錢?而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交全年的電視節目報和有線電視收視費,200元夠嗎?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法上和上面的問題幾乎沒什么區別,但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比其他同學站得要高。教師可以當即對這樣的問題進行了點評和表揚,以后再次出現類似情況時,學生提問題的角度就會豐富,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3.引進積極的評價,促進問題意識的培養。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適當處理,將好的、有價值的問題保留;將有含金量但稍有不足的問題進行完善;將不適宜的、暫時用不上的問題摒棄。學生是會思考的,老師的處理他們看在眼里,會去思考,在大腦中積極地碰撞,擦出新的火花。老師也可以試著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哪些問題提得好,為什么?這樣,學生漸漸地會反思、會思考,捕捉問題的能力強了,也就會問了。
三、讓學生好問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它不是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要讓學生留心生活中的事情,養成愛發現、愛提問的好習慣,講課內的興趣延伸到課外,產生更多的問題,探索更多未知問題。如在教學《年、月、日》后,留給學生發問的機會,“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年、月、日這些時間有什么想說的,想問的?”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如:多少年為一個世紀?為什么又的年份的第一季度的天數不同,有幾種情況?等等。在以后的教學中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增強問題意識,產生自主學習的需要,讓學生在提問—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應當成為我們平時課堂教學持之以恒的追求,在教師充分地引導、孩子深刻地體驗和參與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會逐步養成的。讓我們記住愛因斯坦的那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問題催發學生的思考,讓思考帶給學生成長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