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翌
繪畫是幼兒表達行為的第二語言,喜歡繪畫是他們的天性,然而,很多時候幼兒畫出一些亂線、亂色塊或者是呆板的蝌蚪人體現他們對世界的夢想和認識。幼兒教師如何指導幼兒的繪畫活動,使他們的繪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通過實踐和觀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多觀察、多接觸,發現美
幼兒受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少,往往只對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常帶幼兒走出園門,觀察、尋找生活中的美,練就善于發現的眼睛。從身邊的建筑、雕塑到周圍環境、景色的變化等,從植物的抽芽吐綠到動物的成長變化,從小到大,從大到細,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領略生活中的美,積累表象,豐富感受。還可以多運用圖片、多媒體等,充分調動幼兒的五官,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形象。如畫《菊花》之前,先讓幼兒對菊花仔細觀察,了解、知曉菊花的花朵大小、形狀是不同的,顏色是千秋的,葉子的形態和繁茂也是不一樣的,花瓣除了外觀形態各不相同外,還有許多是復色的,聞一聞還有淡淡的清香,這樣心中有了美的感受,表現作品時就有內容了。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菊花各不相同,有個孩子畫菊花從花瓣到花葉、花莖都用了綠色,問他為什么都是綠色?他說:“我剛剛聞到的菊花味道就像是風油精的味道,風油精是綠色的,所以菊花就都是綠色的。”這就是幼兒對菊花的真實感受,可見有了觀察,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二、多形式、多手法,表現美
為了促進幼兒更好地表達,可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比如“手掌印畫”、“拓印圖形”、“紙團壓印”,“染色游戲”、“線描畫”以及“油水分離”等。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游戲等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如涂色——可運用擬人化的語言“給白紙穿花衣服”、“把上面的小白點都消滅掉”,比單純的涂色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添畫大樹——教師和幼兒一起用報紙團出樹干,粘在畫紙上,請幼兒用自己的小手蘸顏料拓印在樹干周圍,既好玩有趣又使畫面飽滿、色彩豐富。孩子們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樂趣,對色彩產生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欲望。意愿畫《春游》——在請幼兒欣賞他們自己的春游照片后,創設情境,講述故事:草地上跑來了幾只圓球,開心地玩著游戲,其中一只球睜開眼睛、伸出耳朵,用鼻子聞了聞草地,張開小嘴笑了,你們猜,這只球變成了什么?變成了小朋友的頭,那趕快把其他的圓球也變成小朋友的頭吧。于是孩子們在玩、變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把自己畫進美麗的畫幅中,有側著臉的,躲在朋友身后的,背對著畫面看蝴蝶的,一個個活蹦亂跳生動極了,還把春游中撿來的樹葉粘在背景上,這多彩的表現手法正是由于幼兒有了真實生活體驗后才有的。
三、多交流、多表達,鑒賞美
美術創作不僅是孩子們的行為印記,而且是他們的思想印記。在一次小班家長開放日中,一個孩子在紙上畫的人物都是蝌蚪人,而且手畫在頭部的兩側,耳朵的下方。媽媽批評她畫錯了位置,手把手地糾正她的錯誤。誰知剛糾正好,孩子又繼續在紙的一旁畫了沒有軀干的蝌蚪人,手仍然畫在頭部的兩側,而且興致勃勃地涂上顏色。我問她:“這個人在干什么?”她說在跳舞。我又問:“你覺得她美嗎?”她說:“在轉圈圈,很美。”我覺得從幼兒的角度看孩子說的是對的,孩子的人物造型能力是和其知覺水平、表征水平的發展同步的,她是邊想邊畫,有很大的隨意性,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她畫錯了。畫蝌蚪人是因為幼兒對有軀干的人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我們可以順著她的思路引導她,手臂是長在身體的什么地方?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幫助她慢慢掌握某一階段的形象以后,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要求。這中間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思維特點,不能指責幼兒“你不能這樣畫”、“要那樣畫”,過多于介入幼兒的創作會讓繪畫活動失去意義。
四、多角度、多聆聽,賞識美
在幼兒的眼里,繪畫世界和現實世界是一回事,幼兒在繪畫時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自己的情感都融入作品里。與他們交流,聆聽他們的想法,會發現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情感。他們的作品就像一面面鏡子,生動地反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大班美術活動《美麗的樹林》中,為了引起幼兒的回憶,便于幼兒觀察,我提供了幾張孩子們在小樹林里的圖片,經過一番聯系自身經驗的觀察、討論后,孩子們開始自由創作。由于是無范例畫畫,提供的紙是長方形的,于是我問孩子們這幅畫該怎么畫時,月月說:“有好多的樹,好像要把紙橫過來畫,樹才可以畫得多、畫得滿。”“可以,你不想來試試嗎?”月月就把紙橫過來,開始畫了。當當說:“把紙橫過來畫,樹不夠高,我覺得是要豎著畫的。”“這個主意不錯,你可以試著豎著畫。”當當就開始嘗試畫了。接著其他的孩子們也動手畫起來,我巡視著、指導著,對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稍加幫助。繪畫結束,當我將孩子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大家看時,我驚呆了,沒有想到,每一幅畫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樹林,畫面豐滿、漂亮,顏色鮮艷,孩子添畫了草地、玩耍的小朋友和天空中的小鳥、太陽等。當當畫了太陽和下雨,我覺得不太合適,提醒她以后畫時,有雨就不要畫太陽,沒想到她說:“上次我們在樹林里玩的時候就是下的太陽雨。”真是細心的孩子,看來她在樹林里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才會把生活經驗運用到畫中。
幼兒的思維活動是具體形象的,教師要學會傾聽,以積極的態度、賞識的眼光,充分肯定每一位幼兒,不拿自己的觀點左右或抑制幼兒的想法,那么一幅幅具有鮮明個性的兒童創作的作品就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總之,對幼兒美術活動的指導,教師應拋棄成人的評價標準,從幼兒繪畫心理的內在發展規律出發解讀、評價幼兒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對幼兒藝術天性的關注、保護,對幼兒的創造表現給予理解和尊重,盡量做到教者有心,教育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