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斐斐 潘繼紅 劉宴偉 盤清霞 梁志江 練紅英 陳建清 羅新輝 王一茜 曾海燕
511442 廣州市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住院部7樓兒科
?
品管圈活動在兒科給藥查對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
顏斐斐潘繼紅劉宴偉盤清霞梁志江練紅英陳建清羅新輝王一茜曾海燕
511442廣州市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住院部7樓兒科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品管圈活動在兒科給藥查對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3年3月開展品管圈活動前的給藥操作(靜脈輸液+口服給藥)為常規組,患兒1957例,操作57 524次;2013年4~12月開展品管圈后為品管圈組,患兒2219例,操作74 130次。通過品管圈活動,找出影響正確給藥的缺陷,確定要因,制定分階段實施對策與檢討,并評估效果。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不良事件例數、給藥缺陷發生百分率、圈員的個人品質。結果:品管圈組給藥操作的缺陷及不良事件的發生均低于常規組,P<0.05;圈員的個人品質均得到提升。結論:品管圈活動在持續改進兒科給藥查對中,可以有效提高查對正確率,提升護士的個人品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保證患兒的用藥安全。
關鍵詞品管圈;給藥;查對;護理質量;兒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6.005
品管圈是一種高效的品質管理形式,它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的工作場所人員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或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1]。查對是指在醫療活動中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身份進行檢查、核對,它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的前提,是維護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2]。JACSO、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的《2014~2015中國醫院協會患者安全目標》《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1年版)》《三級兒童醫院評審細則(2011年版)》與《三級婦產醫院評審細則(2011年版)》中共同指出確立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兒身份為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之一。兒科執行查對制度過程中,由于小兒易哭鬧、操作不配合等特殊性,造成查對錯誤率高。為提高患兒給藥查對制度的正確率,我科成立品管圈,減少了給藥不良事件的發生,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兒4194例,排除對象為患兒或家屬有不配合治療、意識不清、無法回答問題及精神異常者。2012年7月~2013年3月實施品管圈活動前住院患兒1975例為常規組,男1067例,女908例;年齡29 d~15歲,平均(45.26±32.52)個月;給藥操作共查對57 524次,靜脈輸液查對23 010次,口服給藥查對34 514次。2013年4~12月住院患兒2219例為品管圈組,男1339例,女880例;年齡29 d~16歲,平均(42.84±29.13)個月;給藥操作共查對74 130次,靜脈輸液查對28 932次,口服給藥查對44 478次。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操作類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2013年3月,我科引入品管圈管理形式,成立由10人組成的品管圈,其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7名,護士2名。學歷:碩士1名,本科7名,???名。圈名為“貝貝圈”,并設有圈徽,寓意:每一位小寶貝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守護患兒健康是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我們秉著“寶貝康健,你我所愿”的宗旨團結一心,為寶貝們打造健康的保護圈。為便利圈內成員交流,建立微信群。每2個月開會1次,開會時間為最后1周周三。
1.2.2選題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從現有護理不良事件及需改進的問題中提出5個主題,通過護士對上級政策、可行性、急迫性、圈員能力4個維度進行主題評價,每項按照5,3,1進行評分,最終以最高分選定“正確執行給藥查對問題”作為活動主題,該主題4個方面的得分分別是5,5,4.5,3.8分。
1.2.3活動步驟
1.2.3.1現狀調查及目標設定品管圈活動前共發生不良事件18例次,執行給藥查對錯誤7例次,其中靜脈用藥2例次,口服藥物5例次。進行2000例次給藥缺陷調查,總結缺陷類型及百分比(表1),并繪制柏拉圖,根據80/20原則,認為患兒身份識別執行不到位,操作中、操作后未核對,執行時間有偏差是本次品管圈活動中需要改善的重點問題,改善重點為82.19%,其中改善能力(圈能力)=3.8/5.0×100%=76%,改善值=現況值×改善重點×改善能力=7×82.19%×76%=4.37。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7-4.37=2.63。

表1 常規組給藥缺陷發生情況
1.2.3.2確定要因組織圈員運用“腦力激蕩法”、根本原因分析法針對3個主要缺陷進行根本原因分析,由表及里,找出近端原因,逐步深入剖析根本原因并用魚骨圖表示(圖1),確定要因有:(1)未落實三查七對。(2)培訓考核力度不足。(3)工作量大、人手不足。(4)環境嘈雜、家屬打擾,基于以上提出相應對策。

圖1 患兒身份識別執行不到位根本原因分析魚骨圖
1.2.3.3對策制定及實施對策:(1)加強培訓及考核力度。①組織參與護理部及科室的培訓、考核,包括患者身份識別制度、患者身份識別規范、查對制度、靜脈/口服/霧化給藥SOP、常用藥物相關知識。②新畢業生崗前培訓內容中重點介紹藥物不良事件案例,起到驚醒作用,藥物相關知識列為獨立上班考核的內容。③藥物相關知識列為護士長三級查房內容。④鼓勵自主學習,設置藥物說明書,方便大家取閱。(2)嚴格落實查對制度,確保正確的醫囑,正確的藥物,通過正確的途徑,在正確的時間,實施到正確的患兒。①增加督導力度。護士長每周不定期督導,護理組長每周定期督導,聯合護理部專項督導及行政查房,發現未按規范、SOP執行者及時指出,重點督導,單獨輔導;對于共性問題以早交班、科室質量會議、安全分析會的形式提出,作為討論、重點強調的內容;對于督導優秀及不合格者予以獎懲。②跟蹤查對執行過程,現場查看查對操作及與家長共同確認的環節是否規范,及時予以糾正和指導。③查看執行簽名情況;調查詢問患兒家長查對的落實情況及建議,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④取得家屬配合,鼓勵家屬參與核對。⑤落實雙腕帶制度,班班交接,發現有脫落及時補戴。(3)申請增加人力,根據工作量調整人力及各班次職責。(4)改善環境。①相似藥物分開位置擺放。②制作統一標識。③減少干擾,發藥時藥車擺放“發藥中,請勿打擾”警示牌。
具體查對方法:常規組要求在擺藥后查;服藥、注射、處置前、中、后查,具體核對流程為:第1步,護士核對執行單,包括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并檢查以下內容:藥物質量、數量、有效期、包裝有無裂痕、藥物有無變質、藥物配伍禁忌。第2步,床邊核對患兒的手腕帶及床頭卡上顯示的姓名。第3步,給藥時護士再次查對患兒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并檢查藥物質量、數量、有效期。第4步,給藥后,簽署姓名及執行時間,再次核對,交代注意事項,并詢問是否還需要其他幫助。品管圈組修改、完善制度、流程;增加的核對內容為操作前、中、后核對姓名、住院號,被動詢問方式,讓家屬說出或讀出患兒的姓名、住院號,邀請家屬參與核對的過程,將核對憑證,如執行單,與藥物置于同一視線內與家屬核對,為集中注意力,建議用手指逐字指引核對,強調不能依賴家屬,護士仍是核對的主體,負有全部責任;其他流程同常規查對法。
1.3觀察指標不良事件的認定標準:給藥完畢后發現的任何一項查對錯誤或與查對有關的患兒及家屬投訴,即認定為一次不良事件。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圈員的個人品質,給藥缺陷發生次數及百分比。
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兒給藥缺陷柏拉圖比較(圖2)

圖2 常規組與品管圈組給藥缺陷柏拉圖比較
2.2兩組患兒查對不良事件發生的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兒查對不良事件發生的比較(例次)
2.3無形成果雷達圖(圖3)

圖3 無形成果雷達圖
3討論
3.1實施品管圈在兒科查對給藥中的意義品管圈是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在臺灣地區、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廣泛應用,2001年引進中國到現在已建立2千萬個質控圈[3],取得了顯著成果?!吨袊t院協會患者安全目標(2014-2015)》中指出在診療活動中,嚴格執行患者身份“查對制度”,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給藥錯誤是我國醫院靜脈輸液中存在的兩大問題之一,也是引起護患糾紛的常見原因,若不能及時發現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在護理的不同環節,實施品管圈,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達到護理給藥操作查對的持續改進。同時,應用PDCA循環,環環相扣實施對策[5],使護理質量螺旋上升。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兒科給藥查對操作,得出給藥錯誤的環節之一有患兒身份識別執行不到位。以往以床號、姓名為患兒的身份識別方式,換床、轉科、同名同姓同時住院的事件在臨床是常態,極易導致給藥錯誤的發生?!秶H患者安全目標》《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中均指出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兒身份識別方式,如姓名、住院號等,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將臨床的問題及時與醫院及護理部溝通,促進各項制度、規范及SOP的修改,將其標準化,全院統一,做到寫我所做,做我所寫。遵照各類規定進行院級及科級的培訓、考核,人人過關,使臨床工作更規范化;鼓勵患兒家屬參與核對過程,過程中體現了知情權,也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6],同時提高了護士在查對時的注意力,增加了護患溝通機會,在提高醫療安全的同時也為改善醫患關系同時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次活動在管理、組織層面同步改進,除開展培訓、考核、督導外,也進行了環境及物品的改進。QCC活動使護士的工作由被動轉向主動,激發了護理人員參與管理的意識,將臨床問題。經過數據整理、分析有形和無形成果,認為此次品管圈活動在兒科給藥操作查對方法持續改進中,可有效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可以降低查對缺陷的發生。
3.2實施中的經驗與不足開展品管圈后發生的2例給藥不良事件其中1例是由于配藥護士將10%葡萄糖250 ml的標簽錯貼在5%葡萄糖250 ml上另一護士自認為熟悉患兒,對同事過度信任,接補液時查對不仔細,家長確認時亦未認真查看,護士操作時及操作后均未核對,引起輸液錯誤。另外1例是由于工作忙碌,同時幾名家屬呼叫,護士未進行任何查對將藥物發給患兒,家屬服藥過程中發現姓名錯誤。從以上事例中我們認為,不能過分依賴家屬確認患兒姓名、住院號和藥物核對,護士操作前、中、后均要進行核對,操作中及操作后的核對可以發現錯誤及時改正,將不良事件控制在IV級。其次應警惕在特殊情況下查對疏漏的發生,如多名護士完成同一項操作的不同環節時均要嚴格按照查對制度執行。在臨床給藥操作中也存在護士為節省時間,核對不仔細,依賴慣性思維和家屬,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需要持續進行風險意識培訓,加大監督力度,也是日后持續質量改進重點內容。在開展品管圈活動過程中,我們發現另外一些不足:圈員輪班,集中所有人員開展圈有難度;邊完成臨床工作邊收集數據,精力不足;英文文獻閱讀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提高患兒給藥查對正確率,提高護士的個人品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保證患兒安全。
參考文獻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
[2]楊卉,黃金.患者身份確認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50.
[3]Lin-run Wang,Yang Wang,Yan Lou,et al.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 sustaine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J].Springer plus,2013,2:141.
[4]張建中,陳曄,吳永佩.臨床靜脈給藥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2):15.
[5]祝志梅,牟寶華,陳林.以品管圈為載體創建優質護理病房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2,11(6):558-559.
[6]韋連素.住院患者參與安全目標管理的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2,27(10):21.
(本文編輯陳景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the continuous quality perfection of pediatrics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check
YAN Fei-fei,PAN Ji-hong,LIU Yan-wei,et al
(Guangdong Provinci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Guangzhou51144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in the continuous quality perfection of pediatrics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check. Methods: Chose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operation (vein transfusion plus oral drug administr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from July 2012 to March 2013 as the regular group, of which there were 1 957 cases of children patients and 57 524 times of operations. Chose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oper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13 as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 of which there were 2 219 cases of children patients and 74 130 times of operations. Through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riented sought the defects impacting the correct drug administration, defined the essential causes, scheduled the phase strategies and made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patients for the adverse event cases, drug administration defects occurrence percentage and personal quality of circle members. Result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 defects and adverse event cases of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 were bot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gular group (P<0.05); the personal quality of circle memb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promoted. Conclusion: In the continuous quality perfection of pediatrics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check,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recheck accuracy and nurse'personal quality, reduce the adverse event occurrence and ensure the children patient's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Dose;check; Nursing quality;Pediatrics
(收稿日期:2015-07-10)
通信作者:潘繼紅
顏斐斐:女,碩士,主管護師,護士長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