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舒君 徐連英
200025 上海市 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中心
?
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在淋巴瘤患者化療中的應用
孫舒君徐連英
200025上海市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血液中心
摘要目的:探討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在淋巴瘤患者化療期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隨訪護理;試驗組采用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進行電話隨訪,比較兩組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患者應對方式及治療依從行為。結果:試驗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感染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在積極應對方式上評分高于對照組,而消極應對方式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在帶管依從性、飲食控制依從性、檢查復診依從性3個維度得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有助于指導護士采取針對性宣教,可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化療間歇期;淋巴瘤;隨訪;不良反應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6.047
化療能有效控制腫瘤細胞增殖,是治療淋巴腫瘤的重要手段。由于化療藥毒性作用強,惡心嘔吐、骨髓抑制、感染均是化療過程中常見不良反應[1]。有文獻報道,淋巴瘤化療患者出現骨髓抑制現象超過50%,出現惡心嘔吐現象達70%以上[2]。淋巴瘤患者化療前要面臨諸多輔助檢查,且治療療程長,患者對化療適應性較差,僅采用常規宣教的方式進行指導效果不佳[3],為預防化療過程中一系列不良反應,針對化療中患者身心特點,本研究自行設計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應用于淋巴腫瘤患者,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淋巴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男53例,女27例。年齡15~67歲,平均(45.31±6.40)歲。疾病種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65例,霍奇金氏淋巴瘤15例。病例類型:1~2期35例,3~4期45例。納入標準:經骨髓涂片活檢及淋巴結活檢確診為惡性淋巴瘤;采用NCCN指南化療方案;均無肝腎功能損害;具有一定表達能力;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消化系統功能異常、顱腦實質性疾病病史、認知功能障礙。將符合納入標準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分期等方面均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電話隨訪方式,1次/周,隨訪內容包括了解患者病情,回答患者疑問,提醒及時復診等。
1.2.2試驗組采用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進行電話隨訪。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的設計通過綜合3年病例資料,收集化療間歇期潛在問題及其高發時間段,參考《血液疾病臨床護理》中淋巴瘤化療期間護理相關指導,制定訪談提綱,對淋巴瘤內科醫師及護士進行訪談,于2014年12月制定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并經小樣本預試驗,獲得該表Cronbach′s α為0.822。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使用方法:采用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進行出院后第3天、出院后第6天、出院后第10天、出院后第13天和入院前3天5個階段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消化道反應、攜管維護、骨髓抑制反應、自我保健、心理反應等相關內容暫促指導,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
1.3評價標準
1.3.1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患者住院化療期間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2應對方式于第3個化療間歇期,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對患者應對化療不良反應方式進行評估,該問卷被廣泛應用各種疾病的病因學研究中,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問卷表分為面對(10項)、回避(6項)、屈服(4項)3個維度,共計20個條目,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各10條,采用4級評分法,0分為不采取,1分為偶爾采取,2分為有時采取,3分為經常采取。
1.3.3依從行為參閱文獻,根據血液疾病化療的影響因素制定淋巴瘤化療間期依從性量表。量表分為帶管依從性(按置管要求觀察、活動、及時更換)、飲食控制依從性(惡心嘔吐應對、每天攝入新鮮水果)、檢查復診依從性(定期復診、自我監測)3個方面共7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分別表示根本做不到、偶爾做得到、基本做得到和完全做得到。總分為7~28分,得分越高說明治療依從性越好。經30例小樣本預實驗,測得Cronbach′s α值為0.83。
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表2)

表2 兩組患者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2.2兩組患者應對方式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比較(分,±s)
2.3兩組患者院外治療依從性比較(表4)

表4 兩組患者院外治療依從性比較(分,±s)
注:1)為t′值,2)為t值
3討論
3.1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的應用效果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感染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結果與章海英研究結果一致[4],表明淋巴瘤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的應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發生。研究證實,淋巴瘤愈后與化療完成情況關系密切[5]。目前院外隨訪僅對患者狀況做簡單了解,流于形式,導致隨訪的目的性不強、層次性不清、內容不全,難以有效管理化療間期患者。研究發現,化療間歇期發生不良反應、出現護理問題有一定的時限性,骨髓抑制出現在化療后第7~10 d,消化道反應多發生于化療后1周內[6],攜管維護頻次,1次/周,根據上述特點,本研究將隨訪工作分為出院后第3天、出院后第6天、出院后第10天、出院后第13天和入院前3天5個階段,有針對、有重點地給予院外提醒與監護,避免遺漏化療間歇期潛在的嚴重問題;另外,隨訪路徑表作為一種提示性宣教方法,使患者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心中有數,以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而且可以發揮導向性指導作用,使患者正確面對化療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根據隨訪路徑表中提示內容指導患者正確應對不適,促使患者活動朝著減輕不良反應的方向配合,從而減少化療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護士在隨訪淋巴瘤患者時,使用隨訪路徑表適時指導患者,督促應對嘔吐等不良癥狀的遵醫心理。
3.2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對淋巴瘤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間期隨訪路徑表后,試驗組患者積極方式得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消極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發現,責任護士以重點宣教、及時提醒的方式教會患者應對化療不良反應的技巧,使患者從飲食、活動、預防感染、管道維護方面更易于接受并積極配合[7],充分發揮患者的個人能動性,減少患者對護士交代的注意事項的忽視或遺忘,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化療不良反應。
3.3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對淋巴瘤患者院外依從性的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化療間期治療依從性比較中,置管依從性、飲食控制依從性、檢查復診依從性3個維度得分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大大提高了患者院外治療依從性。研究發現,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由于淋巴瘤患者需進行至少3個化療療程,間歇期較長,常規電話隨訪由責任護士電話告之患者及家屬化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受時間、空間限制,護士宣教內容單一,導致患者院外依從性低效,甚至無效。本研究利用化療間期隨訪路徑表,規范隨訪內容,使護士工作簡便、思路清晰,分階段督促患者治療執行行為,對淋巴瘤化療間歇期進行有效管理,為其完全遵醫囑用藥創造良好環境,從而使其在長時間化療間期中幫助患者維持健康的自我護理。
參考文獻
[1]潘秀玲,李小華.惡性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臨床分析及護理干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7):2894-2895.
[2]彭如筠,蔡霜,趙慧,等.護理干預對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療后便秘的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16):1948-1950.
[3]韓曉靜,孫玫,閻昭,等.硼替佐米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不良反應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8):713-715.
[4]章海英.護理干預改善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癥狀的效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2):1913-1914.
[5]陳瑤舟,鄭莉華.護理干預對淋巴瘤化療患者不良反應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9):95-97.
[6]張亞平,常青.化療間歇期隨訪路徑表對淋巴瘤患者院外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2):1063-1065.
[7]李素琴.不同時期健康教育對淋巴瘤病人康復影響的護理[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1):119-120.
[8]李曉妍,婁夏芳,黃影平,等.科室聯動服務模式在化療間歇期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98-99.
(本文編輯白晶晶)
(收稿日期:2015-10-08)
通信作者:徐連英
孫舒君: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