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燕 陳丹文 陳婉虹
515041 汕頭市 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院眼科
?
頻域OCT與FFA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陳素燕陳丹文陳婉虹
515041汕頭市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院眼科
摘要目的:觀察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與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門診收治的24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FFA與頻域OCT檢查,記錄并比較頻域OCT與FFA檢查的結果。結果:FFA檢查黃斑部熒光素滲漏145例(58.47%),視網膜增厚103例(41.53);頻域OCT檢查黃斑部熒光素滲漏36例(14.52),黃斑部視網膜增厚者212例(85.48%),兩種方法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應用頻域OCT與FFA檢查,對糖尿病患者黃斑部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掌握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眼底熒光血管造影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8.037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及視力障礙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并發黃斑水腫(DME)可嚴重危及患者的視力功能。近幾年來,糖尿病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黃斑水腫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因此,早期檢測DME及DR患者,并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對避免糖尿病患者致盲或視力下降具有重要意義[1]。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FA)、眼底立體照相及裂隙燈立體顯微鏡檢查等均是診斷DME的傳統方法,其中通過FFA檢查可以觀察到其他檢查方法很難觀察到的病理現象,包括黃斑周圍微血管缺血、無灌注區形成、黃斑區微血管瘤、異常血管滲漏及硬性滲出等[2]。此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作為組織形態學檢查工具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提供了一種非接觸性、非侵入性、可重復性好的診斷技術,且能夠對視網膜橫斷面進行高分辨率掃描。通過OCT檢查可以在活體上準確直觀地觀察各層視網膜的細微結構,同時可對視網膜厚度進行定量測量,對黃斑部疾病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我院運用FFA及頻域OCT對各期DR患者進行檢查,分析黃斑水腫及黃斑部形態特點,通過兩種檢查方法的比較,觀察頻域OCT與FFA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加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的客觀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門診收治的24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頻域OCT與FFA進行疾病檢查。入選標準[3]:無眼內手術及視網膜激光光凝史;意識清楚,無精神異常,愿意配合調查者。排除標準:合并青光眼或高眼壓(眼壓≥21 mmHg);眼底合并視網膜靜脈阻塞、黃斑變性等其他疾病;不愿意配合調查者。其中男133例,女115例。年齡49~75歲,平均(53.58±6.27)歲。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116例,非增生性視網膜病變132例。
1.2方法
1.2.1頻域OCT檢查采用Cirrus HD Model 4000 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進行眼底頻域OCT掃描檢查,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對直徑6mm區域內的視網膜形態及厚度進行觀察和記錄,掃描模式512×125,掃描區域6.0 mm×6.0 mm,掃描深度2.0 mm,軸向與橫向分辨率分別為5μm和20μm。掃描3次并記錄結果,取最清晰、效果最好的圖像進行研究。
1.2.2FFA檢查采用系統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過敏試驗陰性者經前臂靜脈血管內快速注入100 g/L熒光素鈉5 ml,時間為6 s;觀察FFA持續10 min以上。依據FFA檢查檢查結果進行黃斑水腫的分類。
1.3評價標準根據糖尿病視網膜國際臨床分型標準,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分為4個象限,以造影晚期15 min后熒光素滲漏的量與黃斑象限和范圍大小分為4級,0級:無熒光滲漏;1級:熒光素滲漏占黃斑1/4象限或滲漏范圍約1/4視乳頭直徑;2級:熒光素滲漏占黃斑1/2象限或滲漏范圍約1/2視乳頭直徑;3級:熒光素滲漏占據整個黃斑,超過1個視乳頭直徑。
1.4評價方法由相同有經驗的眼底病醫師通過儀器進行判讀,全部患者先行頻域OCT檢查,后行FFA檢查,頻域OCT檢查與FFA檢查結果均由相同有經驗的眼底病醫師進行判讀,并對兩種檢查方法的圖像結果記錄比較熒光素滲漏和視網膜增厚發生情況。
1.5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表1 頻域OCT與FFA檢查結果的比較 例(%)
3討論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一般借助裂隙燈顯微鏡、檢眼鏡及FFA等方法進行疾病檢查,其中裂隙燈顯微鏡、檢眼鏡的診斷效果受檢查者主觀性的影響較大,不適宜對糖尿病視網膜黃斑病變進行全面評估[4];而 FFA觀察黃斑區異常血管滲漏情況的敏感性較強,但其檢查極少量視網膜下液的能力較弱,也無法定量測量黃斑區視網膜厚度的改變情況[5]。由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為中老年患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疾病,一般無法重復接受FFA檢查。臨床廣泛應用的頻域OCT具有快捷性、無創性等良好特點,能夠彌補FFA檢查的不足,可以重復進行疾病檢查及診斷。本研究結果表明頻域OCT檢查部分患者,其黃斑部出現較小直徑的囊腔樣改變,而借助FFA檢查未發現熒光素滲漏現象。部分視網膜增厚患者經FFA檢查未發現熒光素滲漏,究其原因主要與細胞毒性水腫或滲漏封閉有關,此外視網膜色素上皮重吸收或毛細血管滲漏引起轉運滲出液功能平衡也會引起上述這一現象。隨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一步發展,轉運滲出液功能將會失衡,視網膜組織中滲出液開始積聚,可發展為黃斑水腫。病程的不斷延長進一步加重水腫,視網膜厚度及形態明顯發生改變,所以早期疾病的準確診斷至關重要。隨著頻域OCT技術的廣泛應用,臨床提出了“亞臨床黃斑水腫”的概念。有關研究指出[6]:熒光滲漏者不一定存在視網膜增厚現象,視網膜增厚者也不一定存在熒光滲漏現象。重吸收不平衡及血管滲漏時,才會出現視網膜增厚及液體潴留[7]。結果顯示,兩種方法檢出熒光素滲漏和視網膜增厚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頻域OCT檢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部情況的效果明顯,可對DME進行準確判斷;可以顯示視網膜上液體積聚的層次;并能夠對黃斑區中心凹的厚度及視力狀況進行測定。當然,頻域OCT檢查也具有局限性,它不能像FFA檢查一樣,在檢查視網膜神經上皮漿液性脫離時無法明顯地觀察液體滲漏的來源。另外,FFA檢查適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缺血診斷,可明顯觀察黃斑部周邊的微血管缺血情況,這對視網膜光凝治療的指導具有重要意義,借助其他無法達到這一效果。因此,臨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應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選取相適應的檢查方法,才能增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的客觀性。
參考文獻:
[1]張靜琳,吳德正,吳斌斌,等.OCT和FFA聯合檢測對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1,29(8):724-727.
[2]于洋洋,王素云,董麗,等.OCT與FFA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診斷中聯合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3,31(3):313-315.
[3]范銀波,肖云,張改麗,等.半劑量光動力療法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2):193-195.
[4]劉衛華,楊新懷,黃勤,等.OCT與FFA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檢查中的應用比較[J].眼科新進展,2013,33(9):867-869.
[5]陳英,穆華,廖敏華,等.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對比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3,31(8):1032-1034.
[6]李彬,李娜,姜世懷,等.相干光斷層掃描與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診斷中的對比觀察[J].眼科,2010,19(5):354-356.
[7]周容,林冰,孫祖華,等.急性區域性隱匿性外層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表現及頻域光相干斷層掃描圖像特征[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3,29(5):474-478.
(本文編輯劉學英)
(收稿日期:2015-08-22)
陳素燕 :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