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娟
(福州大學 陽光學院,福州 315005)
?
基于QFD理論的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張恩娟
(福州大學 陽光學院,福州 315005)
摘要:文章從QFD理論出發,利用調查問卷及學生代表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的需求,分析了導致民辦高校《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無用、無味、無趣的直接原因及深層原因,針對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希望能夠解決當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改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產與作業管理;QFD理論;立體化教學模式
1研究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生產運營與管理的方法技術日益更新,不斷引進先進生產管理模式,這使現有的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為社會、為企業輸送與現代經營模式接軌、快速融入企業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本科教育的長期目標。《生產與作業管理》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但這門課程涉及的領域廣、概念和內容龐雜,再加上本科生基本都缺乏運營領域的相關經驗,對就業領域,工作環境理解有誤區等,給該門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尤其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會覺得自己聽不懂、記不住、用不上,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所以一直被稱為軟科學里面的硬科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2目前《生產與作業管理》教學現狀

圖1 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現狀
無用。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與企業實際脫節,所學內容到企業無用武之地或者不知如何應用,相關問題企業并未采用所學理論方法。
無味。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大量的數學公式,數據運算、專業術語半知半解,云里霧里。
無趣。大學生向往從事金融行業等白領工作,每日進出高樓大廈,穿著西裝革履,對臟亂的車間工作毫無興趣,導致其缺乏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
無用、無味、無趣最終導致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的無奈,學生為了學分而上課的無奈。
3原因分析
鑒于高等學校是特殊的社會組織,向社會提供的產品主要是人才,承擔著培養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扎實的現代高素質人才的責任,它所面臨的顧客需求較為復雜,一方面,高校需要向社會輸送學生這樣一種特殊的產品;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在內部向學生提供教育這種產品。而向內部學生提供的教育產品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向社會輸送的學生的質量高低,但是高校中許多課程設置偏離了客戶需求,往往使最終的培養效果無法達到所設定的培養目標,因此明確學生、社會對課程教育的需求就突顯出特殊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將QFD理論引入到《生產與作業管理》的課程設計中,希望找到“顧客”需求與教學特性的本質聯系,從而確定改進目標,最終提高教學質量。質量機能展開(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是用多層次演繹分析方式,將顧客需求轉化為產品開發設計過程的一系列工程特性,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依據,在開發初期階段就對產品的適用性實施全方位保證的系統方法[1]。
3.1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分析
為了更加清楚有效的了解學生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的需求情況,本文設計了調查問卷讓學生對該課程各項需求的重要度進行打分(見表1),以弄清各項需求的相對重要度。調查表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四個維度共計17個具體指標來調查分析顧客需求,并采用從1到 5的數字尺度進行重要度評判[2]。

表1 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學生需求情況調查表
利用問卷的形式對已學過《生產與作業管理》的大四學生和已進入社會工作的畢業生調查了解其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的滿意情況及對該課程的期望,共發出開放式調查問卷55份,收回52份有效問卷,并通過學生代表座談,個別學生QQ訪談等形式對問卷信息加以補充,使其盡可能全面的反應對課程的需求情況。
對問卷信息進行整理,并結合學生代表座談和QQ交流等形式獲得的信息,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期望需求如表所示。

表2 學生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關注程度表
3.2學生對課程不滿原因分析
根據學生對該課程關注的重點及需求情況,得出目前造成該課程的無用、無味、無趣直接原因及深層原因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2 學生對課程不滿原因分析圖
中間的“樹枝、樹干”是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
(1)理論和實際脫節。a.授課教師本身缺乏實際生產運作管理背景或經驗。民辦高校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授課教師基本都是剛走出校門的碩士研究生,這些教師本身缺乏實際管理背景或經驗,授課過程很難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b.教材內容落后、脫離實際。教師缺乏教學經驗,選用教材多是自己本科時采用的教材,內容落后,脫離實際。c.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2)教學方法手段簡單。①硬件上缺少相關教學實驗室、實習基地。理論方法缺少應用環境;②軟件上缺少具有實戰經驗的優秀教師,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喜歡定量分析,喜歡推導數學模型,忽視(或不會)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
(3)傳統觀念意識造成的錯覺。①傳統觀念中,生產管理者在企業的地位不高,工作環境條件較差;②教師不了解目前企業生產管理環境,觀念陳舊,不能正確引導學生,使之缺乏從事生產管理工作的興趣。
最底部“樹根”是諸原因的根本癥結所在。第一是教學目標不清。民辦高校大多辦學時間不長,主要是模仿照搬母體學校,缺乏清晰的培養方案,導致教學目標不清,或者實際操作時偏離目標,導致各學科的教師教學中各自為政,隨意性很大。 第二是教學資源不足,硬件上缺少缺少相關教學實驗室、實習基地。軟件上缺少具有實戰經驗的優秀教師,教師缺乏企業實習和去其他高校學習提升的機會。
4立體化教學模式構建
根據目前國家對民辦學校政策導向和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民辦高校應以培養應用型實踐性人才為主要目標,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結合前面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

圖3 立體化教學模式圖
(1)轉變角色、反客為主,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考框架。把學生假設為企業車間主任、組長等基層管理人員來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比如,現在企業新搬辦公樓,讓學生作為辦公室主管安排各科室辦公室的位置,然后利用生產與作業管理的理論方法分析對這一問題怎樣思考解決,從而加深學生對空間設施布置的理論的理解及應用能力的提升。
(2)走出課堂、走進現場,培養老師和學生的實戰能力,提升學習興趣。①教師走進企業頂崗實習,對整個生產運作管理流程、方法熟悉才允許走上講臺。期間應給予老師經濟上一定的補償,解決教師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保證其安心在企業學習,提升教師的實戰應用能力。②教師帶學生深入企業參觀學習,了解目前的車間環境,管理手段,先進理念,改變教師和學生的陳舊觀念,正確引導學生,增強其從事生產管理工作的興趣,進而增加其學習生產管理知識的興趣。③走進身邊運作管理,帶領學生到超市,餐廳日常服務場所等調研其布局、選址等,形成調研分析報告,讓學生了解生產運作管理知識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并加強其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時間問題的能力。
(3)精簡理論、增設案例。減少課堂理論教學,把理論、概念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及現場實際走訪中,即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有利于改變課題的枯燥氛圍。
(4)視頻教學、模擬實訓。利用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概念,了解企業實況,比如柔性制造系統、CIMS等,讓學生體會到先進的生產運作管理手段在實際生產中的運用情況和強大功效。利用沙盤模擬實驗、ERP模擬系統等讓學生把所學運作管理知識與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管理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鍛煉學生的系統管理能力。
(5)綜合運用多種考核形式、線上線下多渠道交流反饋機制。采用期末試卷考核(50%)+平時調研分析報告(20%)+課程設計報告(20%)+平時表現成績(10%)的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激發學生對平時調研和課程設計的積極性,從而鍛煉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取課上討論、課下QQ、微信等形式個別交流反饋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和教學意見,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教學形式和內容。
5結論
本文應用QFD理論,分析了學生對該課程的期望需求,針對《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學生對該課程不滿意的直接和深層原因,通過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可以對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氣氛沉悶 、師生交流途徑少、與實際結合不夠等問題進行解決,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滿意度。但在《生產與作業管理》課程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內外部環境將不斷變化,學生的需求也將不斷變化,所以一次需求轉化只體現了一個靜態的需求轉換過程,并不是QFD使命的完結,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不斷調整與改進教學模式[3]。
參考文獻:
[1]熊偉著.質量機能展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殷旅江,楊立君,付雅琴,杜小艷.基于 QFD的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顧客需求分析[J].價值工程,2014(32):196-197.
[3]熊偉,龔玉.基于QFD理論的大學課程教學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4(6):126-130.
[4]胡劍波,梁工謙,劉偉.質量功能展開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3):99-102.
[5]陳榮秋,馬士華.生產運作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劉琳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Course Based on QFD Theory
ZHANG Enjuan
(Institute of Sunshin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1500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QFD Theo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course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 interview, and analyzes the direct and deep reasons why the course seems to be useless and boring in private college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and reasons, it gives an idea of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hoping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QFD Theory;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4-0111-04
作者簡介:張恩娟(1984-),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運營管理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