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本刊邀請了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宣傳自殺預防方面的基本知識,以提高社會大眾對自殺問題的認識。希望幫助讀者養成關心、留意身邊人的習慣,當發現他們可能有自殺跡象時,能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避免自殺的悲劇再次上演。
無論是看媒體報道的自殺事件,還是留意周圍,我們都會發現,自殺離我們并不遙遠,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不時有人會說到自己同學的家人自殺死亡、身邊朋友的孩子有自殺行為、鄰居的老人自殺等等,很多人不禁會問:自殺到底有哪些原因?他為什么會選擇自殺?
自殺,看起來似乎只與個體的決定和行為有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一個人作出了自殺的決定并將這一決定付諸行動了呢?自殺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自殺遠非我們以為的那樣簡單,而是個體遺傳生物學因素、包括壓力和環境等因素在內的社會因素以及個體的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殺幾乎不可能是單一因素導致的。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就拿2016年媒體報道的石應康自殺案例來了解個體自殺背后的原因。
65歲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前任院長石應康在2016年5月11日跳樓身亡事件引爆了醫學界和非醫學界的微信朋友圈,其中的熱點議題就是對他自殺原因的無盡猜測與解讀。媒體報道他的女兒說,“他心涼了,厭了,想走了”,這道出了他自殺前的心理問題,那時的他看待自己、這個世界和未來過于悲觀絕望,他只看到了自殺這一條出路;他的妻子說,“他選擇離開的方式就是他的性格”;他的一個學生說,“我老板是一個非常堅毅的人,而且寧折不彎。如果有一天他會選擇以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我能想到的只有兩種可能:明志和全節”。這些簡單介紹讓我們知曉:他的性格、人生觀奠定了他對自殺的易感性。他從自家的20層樓跳下,而當時家中沒有其他人,高層樓房窗戶的敞開式設計為其自殺提供了便利的環境條件。
石應康15歲時,他的父親因“文化大革命”受到沖擊而自縊身亡,這提示我們,他的自殺、他的性格可能有家族遺傳的特點,但也提示我們,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人生觀、行為應對模式與他自小的生活經歷、習得不無關系。有自殺行為家族史是個體自殺的危險因素。
石應康在院長之位20年,帶領華西走向輝煌;離任三年多,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恐怕不會沒有壓力,壓力可能是長期存在的,也有可能是近期出現的,這些可能是促使他走向自殺的扳機因素。當然,他這么成功的人士自然有其應對壓力的獨特方法,才能讓他披荊斬棘數十年并所向披靡。但無論何人,均有自己的“七寸”(人生觀中的薄弱部分),當“七寸”被擊,個體就會陷入“當局者迷”的誤區,就會無力根據既往應對壓力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境。他現在65歲,已經進入老年,老年人是我們這個社會自殺的最高危人群,而且男性的自殺率高于女性。從媒體報道中我們無從獲知他的身體與精神健康狀況,不知道他是否有軀體與精神疾病,但我們知道這個年齡段往往是軀體與心理疾病高發的階段,何況他“寧折不彎”的性格會讓他易患心身疾病;社會地位或職位的急劇變低、職業醫生也是個體自殺的危險因素。
個體缺乏規律的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甚至出現睡眠問題、茶飯不思、獨自待著不動、酗酒等,會使具備前述自殺危險因素的個體變得更加消極悲觀,看不到希望或出路;缺乏個體所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會加重其孤獨感和厭世情緒,從而使個體自殺的危險性增加。當然,從媒體報道中我們無從知道石應康是否存在這幾個方面的不利因素。
通過石應康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自殺并非單一因素導致的,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積壓積累的結果,在扳機因素的觸發下,當事人絕望,只看到死亡這一條路,“他心涼了,厭了,想走了”,從而邁向了自殺這樣一條不歸路,引發了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