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照國
2014年11月30日晚,在幾十萬人的見證下,小曾的豆蔻年華在炭火映照下慢慢枯萎,滾雪球式的微博流言一句一句將他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一個絢爛如花的青春少年就這樣消失了,究竟是什么釀成了慘劇?
從樸素的經驗看,網友的微博留言毫無疑問成為這一慘劇的最后一根稻草,無約束的言論把自殺變成了一場群體秀,小曾是這場秀的演員。不得不說,包括自媒體在內的傳媒對近年愈演愈烈的自殺秀有著不可推卸的推波助瀾責任,一方面,媒體對自殺過程細節的描述在人群中會被高度關注和模仿,引發維特效應;另一方面,圍觀人群由于從眾等群體心理效應會造成觀點和情感的強烈碰撞,自殺者身處漩渦中,極易受其左右而失去判斷,小曾在留言回復中反復說,“我可能真的要死了”“我還不想死”,直到最后,“你們如愿了”……正是這樣一個屈辱掙扎到徹底放棄的過程。
1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青少年群體自殺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發現,自殺者除卻受環境壓力影響外,大多都有著明顯的個人心理健康問題。據估計,在自殺死亡的人中,有一半存在抑郁,而在抑郁癥患者中,有15%的人會自殺。不得不說的一個事實是,在抑郁癥已廣為人知的今天,大部分抑郁癥患者仍然沒能得到正規治療,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如中學生跳樓事件頻繁見諸媒體的報道中,父母和老師在學生跳樓以后才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當然,其他如焦慮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疾病也是誘發自殺的因素。
此外,個性、成長經歷、心理適應、人際交往能力、個人價值觀等諸多個人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到自殺的發生,這其中童年的負性經歷已被證實能增加自殺風險,例如曾遭受性虐待、騷擾或欺凌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自殺,童年父母離異、被遺棄或缺乏照顧的孩子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而發生自殺。當然,這些因素并非直接導致自殺,而是有這些因素的青年更容易發展出不健康的個性、思維行為方式,如果環境順利,這些因素顯現不出影響,而一旦環境壓力加大或遇挫,超出了他們自身的解決能力時,過激、偏激或極端的行為方式常常會成為他們的備選,尤其是環境恰好又提供了示范榜樣時,自殺等極端的做法就會成為他們理所當然的首選。說白一些,就是他們在想不到辦法來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不得不盲目選擇極端過激的做法。本文的小曾就是這樣的情形,缺乏關愛、長期被忽略的童年經歷形成了他不善表達溝通的個性,也沒能讓他發展出足夠的環境適應和應對能力,遇事容易受挫而又缺乏支持和幫助,就如一棵在陰暗處生長的小樹,積貧積弱,一旦遭遇風雨又缺乏依靠支撐的情況下就非常容易夭折,在如此脆弱的狀態下,他突然暴露于成千上萬人的目光和口水下,自殺悲劇的發生就是難免的了。
2
自殺想法是實施自殺的基礎,80%的自殺者都會對自殺想法產生警覺并曾多次尋求幫助,因此,自殺的預防和干預需要從最基礎的層面,即自殺想法和行為的處理和干預來著手解決。
目前,國內最常用的自殺干預渠道—各地設立的自殺危機干預熱線電話,已經幫助很多處于自殺危機中的人們暫時渡過難關,同時,公安或消防自殺危機現場干預也是阻止自殺的有效手段。不過,目前僅有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有部分這樣的干預隊伍。越來越多的開業心理咨詢師也是開展自殺預防和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后也將會成為自殺預防的主要力量。
對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干預是自殺預防的重要部分,安全有效的治療監控環境和家屬的安全監護是非常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抑郁癥患者家屬的自殺預防教育可以有效地減少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風險,例如,識別抑郁患者自殺前的若干征兆、患者出現自殺情況下如何與患者相處、如何引導患者減少自殺觀念的影響、自殺應急預案等等。對于每個自殺者而言,在遇到困難、出現自殺想法時能及時覺察,并立即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則是最有效的預防,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評估來確定以何種方式干預,其中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常常能有效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
自殺是一個結局,自殺的背后有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經歷。要預防和減少自殺,不能僅關注自殺這個結局終端,更需要花大量的努力來減少形成自殺的那些基礎條件。作為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有責任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關注家庭其他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態,遇到挫折少批評多鼓勵,有心理問題及時就醫、科學治療,避免健康問題延誤遷延;要盡量創造一個充滿愛和包容的成長環境,避免暴力、虐待,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需求,積極與孩子溝通,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積極正確的環境適應應對方式。
而作為社會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通過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意識地主動傾訴、減壓等來維護個人內在健康。社會和政府,則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科學素養,能盡早識別抑郁焦慮等精神疾病的征兆,盡早就醫,按照科學方法治療。同時,需要有效約束各種傳媒對自殺事件的不良傳播和報道,加強自殺預防知識的普及宣傳,加強對自殺工具的管控,建立有效的自殺緊急干預機制,在有需要時能及時作出干預,減少自殺死亡。媒體和公眾,需要自覺減少對自殺事件的“圍觀”和過度散播,減少維特效應,引導公眾科學認識自殺和保護自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