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當前,我國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已經深入人心。但事實上,作為依法治國主體的廣大公民顯然還不適應法治社會的要求。因此,在公民法治觀念培養的各類群體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將對未來中國法治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更應當成為法治觀念的重點培育對象。
一、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的三個層次
觀念屬于精神范疇,它支配人們的行為,不同的觀念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觀念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因此可以將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具體內容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從情感意識上要認同法治,主要指大學生對法律存在及其意義在情感上,心理上要信任。二是理性信仰上要尊重法律。理性的法治信仰就是大學生理性認知法律基礎上的價值追求,它所表達的是大學生對法律至上性的信仰。理性信仰是連接大學生從情感上認同法律到具體踐行法律的重要環節。三是要在具體行為上踐行法治。法治觀念根植于實踐行為,法治觀念的培育依賴于實踐行為。踐行法治是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最高標準。
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育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在大學生法治觀念中,要對法律加以理性的認識,對法律體系有真誠的信仰,將法治精神內化為內心追求并指導自己的行為。“要通過不懈努力,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
二、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的現狀
(1)獲取法律知識的渠道有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課程體系中針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教育的唯一一門公共必修課,涉及法律基礎知識,能幫助同學們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很多同學對期末考試的關注程度大于關注法律知識本身。因此,僅僅通過一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就想對學生們進行全面的法治教育,培養學生們正確的法治觀念,是很難實現的。
(2)權利義務認知產生偏差,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缺乏信心。目前,許多大學生在權利義務方面只強調行使自身權利,維護自己利益,要求國家社會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卻忽略自己應該履行的法定義務,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甚至為了一己私欲而侵犯他人的權利,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與此同時,由于各種社會思潮的入侵使大學生思想觀念發生嚴重的變化,國內一些司法腐敗或冤假錯案一旦被媒體曝光,大學生就認為“權大于法”,法律在中國只是一紙空文,不相信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缺乏自信心。
(3)大學生自覺守法的能力較低,違法犯罪頻頻出現。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也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義氣用事。如果沒有正確的法治觀念做指導,放松自我約束,就容易做出違法犯罪的過激行為。另外,大學生高智力型犯罪呈現與科技發展同步增多的趨勢。有的大學生將實驗室的劇毒投入到宿舍的飲用水里,有的大學生利用科技手段考試作弊,甚至盜取同學的錢財,這些違法犯罪的行為都體現了當代大學法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學生法治觀念培育的路徑選擇
法治觀念并非與生俱來,也不會一蹴而就形成。要認識到法治觀念培育長期性、艱巨性,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就學校教育而言,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和普及,更重要的是在當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基礎上轉變觀念、營造法治環境以及在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有效地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
(1)重視法律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著力提高法治教育有效性。要根據大學生的需求、思想和行為特點,探索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形式和載體,改變傳統的以傳授法律知識為主的填鴨式授課模式,積極開展多種教學方法組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扭轉學生以往對法治教育的消極情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高校法治教育除了老師進行課堂理論講授以外,還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學校應開展多樣化的法律實踐活動,如邀請公檢法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案例教學,如舉辦模擬法庭、觀看法律影視等,如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等從事法律服務的社團,使抽象的法律理論更加通俗化和大眾化,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并接受和認同法律,最終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素質,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方式,教會他們用法治的角度看待各種問題。
(2)加強高校法治文化環境建設,營造法治文化學習氛圍。法治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當下一些學校行政化、官本位思想嚴重,民主自由的優良傳統消失殆盡,法律至上、權利本位的觀念淡薄。因而,高校要加快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體制機制。要依法治校,建設法治校園,運用法治思維處理一切事務,依法制定和完善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依照法律和制度來管理學校公共事務;實行校務公開,鼓勵大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創造條件支持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切實保證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學校處理各項事務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規則辦事,確保程序公正。如果正式途徑不能吸收學生意見,學生不能在正式程序中獲得表達的機會,會使學生對規章制度產生不滿情緒,進而消解他們對法治的信心。
總之,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現代法治傳統的國推進法治,本身就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法治國家的實現不在于用冰冷的法律條文來取代現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把人對法治的信仰融入到血液中去。因此,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更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統工程。高校法治教育還應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還應與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相結合,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大環境,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法治觀念、法治思維的各類人才,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興海,遲慧.論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培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35.
[2]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張宏宇,包國祥.法治精神與大學生法治教育問題初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11)5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