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從垓

去年下半年以來,“供給側改革”成為媒體熱詞。何謂“供給側改革”?簡言之,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教育同樣也存在供給側和需求側,以往從“需求側”(學生)的角度談得比較多,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對“供給側”(教師)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果依照“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來反思教育,我認為,教師作為教育“供給側”最直接、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需要審時度勢,積極作為,調整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要做學生的玩伴。如今的中小學校園里,“00后”已全面來襲,他們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是獨二代的個性孩子,是娛樂時代的新一代。撥開其表象,探尋內在的原因,以成熟的心理、開闊的視野,幫助他們度過最有意義的青春成長期,是當今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和擔當的使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放下師道尊嚴,通過QQ、微博、微信等,融入孩子們的“圈子”, 做他們的玩伴,從而了解他們的喜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思維與語言跟他們處到同一個象限內,以便對他們施加影響和教育。
其次,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央視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啟示我們,當下的教學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學生可以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標,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其他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這就意味著,教學要有更多的“私人定制”,教師要有一定的課程意識,掌握完整的學科體系,甚至應當具備跨學科的學科整合理念,從而進一步整合學科體系,在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下,跟學生共同探究、合作學習。同時,在這個由前喻文化慢慢轉向后喻文化的全媒體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化的,接受老師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作為終身從教者,我們更應是一個終身學習者,因為只有讓自己首先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者,才能更好地跟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引領學生共同學習、建構知識,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再次,教師要做學生的成長導師。教師的作用不只在“教書”,更要“育人”——以我們自身閱歷和經驗的優勢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成長導師。教育價值與意義的本真回歸,需要教師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不斷修煉自身魅力,并充分用好各方資源,多向發力,以學生為中心,以需要為前提,以服務為方式,以分享為快樂,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自己人”,激發“自己人效應”,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教育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監利縣上車灣鎮太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