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每天晚上,我都會抽空看看班級家長群的聊天記錄,這是我了解家長意見和需求的一個途徑。
今天晚餐后打開QQ,就看到這個群里幾百條對話記錄,熱鬧極了。
原來,穎媽這幾天和穎在僵持中。今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在群里訴苦,結果引發共鳴,大家一邊給穎媽出主意,一邊訴說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類似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
那天,穎媽發現穎兒在寫作業時看手機,就批評了她。穎兒說是和同學討論題目,媽媽不信,要求看看,穎兒非常不樂意。媽媽再三要求,無奈之下,穎兒給她看了,是在談題目,卻是在同學群里,網名稀奇古怪,穎兒竟然叫二二噠!沒等她細看,穎兒搶走了手機。之后,無論媽媽如何要求,穎兒都不肯再打開。穎媽火了,沒收了手機,然后發現,手機是設了密碼的!而這密碼,穎兒以沉默回復。這都快一周了,穎兒回家就進自己的房間,門一關,除了吃飯根本不出來。穎媽苦惱極了。
穎媽,畢業于一所名牌大學,各方面都很出色,也是個理想主義者。或許就因為這個,在婚姻問題上極盡挑剔,結婚時都33歲了。兩年后有了穎兒,中年得子,愛若明珠。
穎兒還在襁褓中,她就給她讀古詩,聽音樂。穎兒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和孩子說話。穎媽覺得,只要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比自己更優秀的女兒。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親朋鄰里間的接人待物,小到吃飯如何拿筷子,穿衣戴帽如何搭配,她都有具體的甚至是量化的指標,并進行認真的指導,穎兒是必須要做到的。進入初中后,穎媽給穎兒報了校外輔導班,還給她請了家教,期望能考進最好的高中。穎媽死活也想不通,一向溫順聽話的穎兒怎么突然這樣叛逆?馬上就進入初三了,這種狀態如何應對?
感慨著穎媽的苦心和揪心,卻深不以為然。她教育中的“指令”和“監視”,完全約束了孩子的成長,她那美好的期望成了束縛孩子的繩索。穎兒的生活缺乏自由成長的空間,小小的心靈在壓抑中適應著媽媽,然而青春的力量促使她在手機問題上爆發出來。
由不得記起自己的經歷。
兒子過生日時,叔叔送了他一個mp3。開始我說怕他聽歌影響學習,等假期再給他。他雖然不樂意,也接受了。寒假時,我如約給了他。他經常邊做作業邊聽歌,還隔三岔五用我的電腦下載歌曲,對當時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我不由得焦慮起來:這樣下去,學習肯定要受影響。面臨中考,時間珍貴,競爭激烈,你的懈怠就是別人的超越啊。于是,我提醒他學習時不要聽音樂,因為會影響作業過程中的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說,兒子說知道了。過了幾天,我看他還是天天戴著耳機寫作業,忍不住又說了他。兒子有些不耐煩,說我太嘮叨,聽音樂也是一種放松,他知道該怎樣做。
后來的一段時間,我壓抑著心里的焦急,看著兒子戴著耳機哼著歌,優哉地寫作業,一次次控制住去“管”的沖動,告訴自己,這件事不再提,隨他去吧。
我提醒自己:面臨人生第一次考驗,兒子一定也很緊張。也許是他心理上的壓力需要用這種方式釋放,這是他進行自我調整而經歷的一種狀態。又或許他真的迷戀音樂,我們哪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沒有過迷戀和熱愛呢?硬生生地遏制,孩子的心情會如何?我搶過他的耳機,把他按在書桌前,就能讓他進入理想的學習狀態嗎?顯然不能。既然兒子說自己知道該如何,就相信他,給他一個自由舒展的空間,讓他學會調整適應。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教導,更需要尊重。
這樣的過程,我是在和自己戰斗。因為“不說”遠遠比“說”更難做到。兒子的行為每天似乎都在挑戰我的耐心,這實在需要足夠的理智去應對。
就這樣,記不起是哪一天,兒子晚上睡著了,我悄悄拾起落在枕旁的耳機,好奇地塞進耳朵,里面傳出的是英語。那個女聲在我聽來,猶如天籟。
作為家長,我們總認為自己的管教是合理的,都是為孩子好,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就像穎媽,她的期待和教育,已經成了束縛孩子成長的繩索。
經驗證明:放手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明明看見孩子在走彎路,忍住不去提醒,讓他自己去體悟,這對家長來說,真的是一種煎熬。但堅持下去,孩子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就會大大加強。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有自己獨立探索與體驗的過程,老是被父母牽著走,怎么走得遠呢?
孩子在漸漸長大,他們的個體意識越來越強。特別是處于逆反期和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迫切地需要尊重和認可。父母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選擇與決定,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開闊的思路,才能全面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
給孩子提供獨立的空間和成長的自由,我們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包辦代替,橫加干涉。給孩子選擇的余地、決定的權利,但可以讓孩子說出這樣決定的理由。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多從其他角度考慮問題,但最終要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哪一種決定正確。這樣堅持下去,孩子會逐漸養成習慣,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和問題,都會從多個角度獨立周密地思考,作出正確的決定。
在遇到家里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時,也別忽略了孩子的存在,要認真征求孩子的意見,站在他的角度去傾聽他的想法,尊重他的建議與選擇。當你給了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力時,孩子往往會給你一個驚喜。
多協商、多交流的道理同樣適用于親子關系,但更高妙的一招則是適當示弱。
向孩子請教一下你不太擅長的,而他很有興趣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開始融合,雙方同一起點,共同成長。
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一樣,孩子們需要自由呼吸的空間。就讓我們的目光遠一些,延伸出孩子成長需要的空間,滿足孩子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里,形成自信與尊嚴,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