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既存在邏輯缺陷,又存在歷史缺陷。其邏輯缺陷是指它把初次分配僅僅局限在物質生產領域,并且只由市場機制決定,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其歷史缺陷是指它沒有把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視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不能正確指導收入分配實踐,因而亟待進一步總結完善。
關鍵詞:收入分配制度;國民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概述
現有論文、著作和教材,均把國民收入分配區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厲以寧甚至還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
據張紹焱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213頁)、葉祥松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45頁)、趙建國、呂丹主編的《公共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頁)等著作,本文將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基本內容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就含義而言,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產品生產出來以后,首先在創造這些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進行分配。這些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各種非公有制企業。經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企業獲得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等財產收入,政府獲得生產稅凈額。為了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初次分配需要處理好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勞動者個人收入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三者各自內部之間的關系。
(2)就范圍而言,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我國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分別在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中進行的。
(3)就機制而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場決定,政府通過稅收杠桿和法律法規進行調節和規范,一般不直接干預初次分配。
(4)就環節而言,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個環節。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之后,還要通過國家預算、社會保障、價格體系、銀行信用等途徑,在物質生產部門之外的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分配,這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也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二個環節。厲以寧把社會慈善與捐贈等看作是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三個環節。
上述表述中,有一個問題是被展開說明過的。即: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既然是在創造它的物質生產部門進行的分配,而參與初次分配的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各種非公有制企業,這些部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是如何分解的。比如,國有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被分解為四個部分:一是企業向國家上交稅收。這是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主要用于各種經濟、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二是國家以財產所有者的身份取得的利潤,主要集中用于生產性或非生產性建設方面的投資;三是以工資的形式分配給企業職工,作為職工的勞動報酬,用以滿足職工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四是以企業營業盈余或企業盈利的形式,留歸企業自主分配,主要用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生產條件,舉辦集體福利,或發放各種超額勞動獎金。
二、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邏輯缺陷
根據以上表述,我們認為,現有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是存在缺陷的。
首先,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來源何在?換言之,是誰最早把國民收入分配區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對此,國內相關論文、著作和教材均沒有說明。筆者查閱過馬列經典作家的著述,查閱過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查閱過梅德韋杰夫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沒有找到答案。據相關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出版時間推斷,國內把國民收入分配區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顯然是受到了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影響。而蘇聯是誰最早把國民收入分配區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目前還找不到答案。因此,所謂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其來源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并非僅僅只是在物質生產領域進行。前已述及,參與初次分配的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各種非公有制企業。這就意味著,除國家外,上述物質生產部門之外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均沒有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但是,這種表述并不符合收入分配的實際情況。比如,部分黨政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教師、科研人員、醫生,他們的工資收入來自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但他們在工資收入之外獲得的講課收入、咨詢收入并不是來自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是來自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但這些來自初次分配的收入不是在物質生產領域獲得的。類似的情況還有:文娛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的許多明星、作家獲得的表演收入和稿酬收入,律師、會計師獲得的職業收入,都不屬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只能歸屬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但這些收入也不屬于物質生產領域的收入。還有,城鄉居民出租房屋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如果歸屬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這些收入也不能算做是物質生產領域的收入。
再者,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并不都是由市場決定的,也并非都不受政府監管制約。比如,當國際油價是每桶40美元的時候,廣受垢病的三桶油(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價格依然在每桶70-80美元之間。這類行業獲得壟斷利潤后,企業老總和普通職工享受超級國民待遇,這顯然不是市場機制起作用的結果。再比如,如今的農民在生產農副產品時,政府不僅給予了種田補貼,而且還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辦法增加了農民的個人收入,這些都是政府的直接調控,而不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
三、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歷史缺陷
以上列舉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缺陷,屬于理論推演性質的邏輯缺陷,它還不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根本缺陷。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歷史缺陷,其性質就是違背基本歷史事實。
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生產資料包括土地、礦產、河流、森林、農具、耕牛等,生活資料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是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分配。有了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分配,人們才能得以開始進行生產,才能進而創造物質產品,然后才能進行物質領域的“初次”分配(這里的“初次”分配,已經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初次分配,只能算是第二次分配了)。
回顧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歷史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新建立的政權,首先必須進行的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分配,而不是物質生產領域的產品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政權的力量,將現存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予以剝奪,然后在全社會重新進行分配。新中國建立前后,我國也是通過剝奪地主、富農、資本家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并把它分配給城鄉居民。農民獲得了土地、農具和耕牛等生產資料,有了宅基地等生活資料,農業生產才得以順利進行;城市居民獲得了工廠、礦山等生產資料,有了住房等生活資料,工業生產才得以順利進行。有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全社會的重新分配,工人農民獲得了基本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也就表明他們具有了國家主人翁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理論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忽略了上述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前提,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對實踐是有害的。從理論上講,把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全社會的重新分配作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旨在強調所有制性質對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決定性意義。無論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改革,都不能偏離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目標和方向。從實踐上講,強調所有制性質對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決定性意義,有助于我們認真反思以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經驗教訓。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地方進行的國企改革,以減員增效的名義讓企業職工買斷工齡,下崗分流,數千萬企業職工從此失去企業主人翁的身份地位,本歸全民所有的企業所有權被少數人占為已有,并迅速暴富,從而帶來日益嚴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其中的教訓尚需進一步深入分析。
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發展至今,在很多方面有了突破,但理論上的不成熟是顯而易見的。完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乃至整個收入分配制度理論,至少需要正確回答以下十個問題:第一,建立收入分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所有制對于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具有什么樣的意義?第三,收入分配制度由誰來主導?除了國家、市場兩個收入分配主體外,還有沒有其他收入分配主體。第四,收入分配制度的對象如何規定?是全民分配、階層分配,還是階級分配?第五,收入分配制度的內容是什么?除了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分配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分配內容?第六,影響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哪些?除了財政、稅收、物價、貨幣、國際市場等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第七,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哪些環節?初始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等環節各具哪些內涵,相互之間是什么關系。第八,應該采用什么辦法進行收入分配?除了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按貢獻分配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第九,應該采用什么手段進行收入分配?除了法制手段、行政手段、市場手段外,還有沒有其他手段和機制。第十,如何對收入分配制度結果的公平合理性進行評估?
作者簡介:
萬川(1963—),男,籍貫湖北,法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治安學與法律史學研究。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