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棟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它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戰略任務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體驗式教育是比較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主體性、情感性、生活性等特征,能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體驗式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構建
體驗式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其評價的重點也轉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激發與保持上來。
一、體驗式教育概述
體驗式教育是指教學者引導學習者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的分析中,親身參與和互動,使學習者在對情感、行為、事物和策略的內省體察中,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行為習慣,建立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教學過程。體驗式教育的關鍵是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和反思。
體驗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通過教學中的交往、對話、理解而達成的“我一你”關系。在體驗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幫助者。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的需求并提供恰當的幫助,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體驗教學強調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的根本點是怎樣幫助學生進行研究式和體驗式的學習,看學生學沒學會,以及怎樣學的。教師究竟怎樣幫助為好,完全取決于學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與特長。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單方面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視、可聽、可感的教學媒體努力為學生做好體驗開始前的準備工作,讓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
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困境
當前多元價值觀相互激蕩碰撞,伴隨著社會轉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各種價值觀有更強的個體認知性和包容性,同時也更容易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們需要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因其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精神并舉的雙重性而成為重中之重,但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首先,在教學結構上面臨著邏輯主線化與知識碎片化的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作為貫穿整個課程的一條主線,但這條主線不是顯性的,而是藏在不同章節的不同知識點中。如“愛國”這一核心價值,就同時存在于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不同章節的知識點中,并且各有不同的理論側重,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高難度的挑戰。
其次,在價值內化過程中面臨著教師介入式講授與學生多樣價值判斷的困境。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具有強烈的多元化、主體化、世俗化的特點,其價值判斷也迥異多樣,加之處于特殊的心理成長時期,對外來的價值理念會有一定的排斥。應試教育環境下的價值觀教育斷點和高校師生分離的教育生活方式,使教師在缺乏理念鋪墊和共同體驗的情況下,強行進行介入式的價值觀灌輸。這樣的對立很難實現價值內化的目標,學生甚至會產生懷疑、抗拒和背反。如何使新生代大學生順暢自覺地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踐行以至于信仰呢?體驗式教育因其理論與實踐特點,而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選擇。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驗式教育模式的構建
1.創設體驗式教學情景
體驗式教育的中心是學生的體驗,創設的情景要符合受教育的大學生的自身特性。如大學生社會經驗閱歷缺乏又急于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的心理特點,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知識結構與邏輯思維的差異等。情景的創設要因材而為、因勢利導,不能千篇一律。如同樣是對敬業價值觀念的教學環節,醫學類學生可以使用事跡短片創設情景,而體育類學生則可以用體育健將張寧比賽場景創設。不同的情景選擇是為了更好地移情和共鳴。其次,在情境創設中可“虛”“實”相互配合。這里的“虛”指的是虛擬情境,包括數字化虛擬(如圖片、音樂、視頻)和人為虛擬。計算機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和便捷有效的運用方式。如在“愛國”價值觀念講解時,配以祖國山河的壯麗圖片和優美音樂,學生更容易從情感震撼引向理性思考。人為虛擬則更大地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如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己排演的教學小品為情境創設,在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辨的同時,增加了主體特色和趣味性。
2.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卻經常出現背反,一部分教師延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或以想當然的“教訓者”姿態出現,或不經意地以理論高度壓制學生的個體思維。在此情況下,出現了教師做工不少,學生卻接受不良的狀況。體驗式教育的關注點不僅是學生的認知能力,還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價值觀、健康心理的全面發展,教育者要由單一的傳道授業轉向引導者、傾聽者、指路人,實現師生“你――我”平等的良好溝通、互動交流。在體驗式教育中,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極為明顯的。教師對學生是由內心發出的贊賞期望,還是消極不信任,直接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體驗式教育活動中,需要以更寬容開放的態度來包容學生的個性化,甚至是尖銳的體驗感悟,以更寬厚的知識底蘊和更謙和的溝通姿態循序引導升華,達到教學目的。
3.建立多元化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評價受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的限制,多是以卷面形式來完成,機械記憶占很大部分。但是背誦多少知識點并不能代表受教育者有多少價值內化收獲,甚至還可能相反。雖然教師在教學考核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論文、分析類主觀題目,也難以評價學生真實的價值內化成果。體驗式教育強調學習者知識的建構要在教師引導與自我參與的雙邊活動中實現,學習評價也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多元化考核:評價主體多元化,即教師的主導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交互評價以及社會與家庭的參與評價并舉;評價客體多元化,即在理論評價的基礎上增加體悟評價與踐行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即課堂評價、討論評價、網絡評價、卷面評價同時存在。這種多元化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佘雙好.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12(2):45.
[2]廖芳,鐘晴偉.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育的有效性[J].教書育人,2013(3):57.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