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寧

莫礪鋒,第二屆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央視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部人文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會長等。
記者:
莫老師,您好!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書在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您作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書香江蘇形象大使,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全民閱讀這一時代主題的?
莫礪鋒:
讀書,特別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讀書,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正是閱讀,讓我們在風雨如晦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溫暖人心的力量。閱讀經典,能讓人朝著詩意生存的方向大步邁進,而詩意生存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現在,社會上讀書風氣很淡薄,大家都不太讀書,也不太愛讀書。如果出國旅行,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機場候機廳,很多老外在看書,而我們的同胞聊天、玩手機,很少有埋頭讀書的。正因為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這樣的讀書節,才會倡導書香江蘇。
在古代社會,我們是很重視讀書的,特別是從唐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以來,社會上讀書的風氣非常濃厚。但那個時候的讀書往往是功利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大都是為了功名利祿,而非文化積累。我們現代社會,父母讓孩子小的時候讀唐詩宋詞,學琴棋書畫,把學習傳統文化作為孩子升學的敲門磚。其實,敲門磚這種功利性的讀書不是我們今天想要的,我們所倡導的讀書態度,正如契訶夫《打賭》中所表現的,不是為了具體的物質利益,讀書唯一的目的是充實自己,為自己而讀,為自己的人生而讀,這是我們提倡的讀書。
讀書的作用,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來,但從長期來看是有意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積累。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實際功用,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更高層次的讀書境界應是以提升人生品質為目的的,書中蘊含著前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從書本中感悟前人積累下來的智慧,能讓人生變得充實。而人一旦不讀書,就會變得庸俗。現在燈紅酒綠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似乎逐漸忘記了該怎么生活,該怎么享受人生,仿佛讓人生達到一個境界所需的只是不停地換房換車。真正懂生活的人,應該是放慢生活節奏、親近自然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有味道。從前李白斗酒詩百篇,現在大家喝酒卻一定要開個包廂,拉上窗簾,哪里還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意。
記者:
您在央視“百家講壇”講的《詩歌唐朝》《杜甫的文化意義》曾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和熱情追捧,您認為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在今天都有哪些現實意義?
莫礪鋒:
曾經,我們的傳統文化遭到猛烈批判,幾乎被全盤否定。現如今,很多人同意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還是有精華的部分,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那么,我們到底應該繼承什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制度文化,指的是古代社會結構和社會層次,君君臣臣,不過制度層面的傳統文化到今天肯定是過時了;二是器物文化,指的是一些具體的東西,大到萬里長城,小到一個玉器、青銅器,器物文化雖然光輝燦爛,很有價值,但是,就實用價值而言,也已過時;三是觀念文化,它沒有具體物質形態,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價值觀,一種正能量,其實這才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才是我們要繼承的,而中華文化經久不衰的精華都保存在我們的古書經典中,需要我們去閱讀,去發現。
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包容性,但不具有排外性,比如我國的佛教文化,起初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在中國發展壯大,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要以本民族的文化為主,要強調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我們列祖列宗五千年文明的思考和價值判斷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要發揚的。
真正的經典著作一定是經歷了時代長河的考驗,經過了千百萬讀者共同的價值判斷所產生的。正如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中所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經典之作需要我們反復閱讀、反復推敲、深入思考之后,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記者:
您能否為我們的讀者朋友開列一張古典閱讀的書單?
莫礪鋒: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我目前還不能將中華文化全部經典一一列舉出來,只能提供一部分,比如說《論語》。《論語》是一本教導我們怎么有原則、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生活的書,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是對的,怎樣做更好,但讀了《論語》后你就知道了,它給予了我們很多人生教誨,所以這樣的書無疑就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
漢字用最少的字眼表述最多的內容,而由漢字碼成的文本中沒有比詩詞更精妙簡練的了。唐詩宋詞用一種優美和直率的方式反映了詩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及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它們歷經千年流轉,時至今日依然能夠喚起現代人感情的共鳴。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六個詩人的詩歌有著經典價值,分別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烈士屈原、隱士陶淵明、豪士李白、儒士杜甫、居士蘇東坡、俠士辛棄疾,他們的生平不一樣,詩歌作品風格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的人生追求是一樣的。其中,蘇東坡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曾經在揚州做過太守,但是他一生多坎坷,被流放三次,流放生涯加起來將近十年。面對顛沛流離的命運,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他堅強豁達的人生態度,告訴我們人生的風雨在所難免,與其想著規避風雨,不如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我們閱讀經典詩歌,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讀詩詞背后的那個人,從他們的人生中汲取力量,充實我們的人生,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給我們人生以指導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