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只有了解了本課題范圍內全部研究成果,才能確保在此基礎上做有創新、有價值的音樂研究”,這是李虻教授在近三個小時的講學活動中,給現場聽眾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
2016年5月18日下午,作為第六屆沈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系列活動之一的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李虻教授的講座“音樂研究與論文寫作及科研課題之間的關系”在沈陽音樂學院長青校區第一教學樓16樓會議室隆重舉行。張曉燕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活動,來自沈陽音樂學院、東北大學音樂學院等高校的近百名師生,在現場聆聽了李虻教授的講座,并針對自己在科研、論文及教學等方面的問題與李虻教授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講座伊始,李虻教授以“研究、論文與課題的相互影響”為序曲,開始了他的講學。他認為“創新性研究與科研課題、論文寫作及成果申報”是四位一體的,要做科研就必須要創新,而課題的成果都是以論文的形式申報,有了論文就可以申報成果獎,這是一個封閉的圓環結構,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開宗明義之后,他以肖邦《前奏曲》No.1的“塔式結構”研究、陳培勛鋼琴曲《思春》的粵曲“苦音”在鋼琴改編曲中的研究、小提琴協奏曲《粱祝》的“邊緣性自由奏鳴曲式”研究、鋼琴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的“復雜化復三部曲式”研究、葉小綱《地平線》的“由雅樂G宮系統與清樂bE宮系統綜合形成的十二音序列”研究等五個實例,詳細說明了音樂研究究竟該怎樣創新。在肖邦《前奏曲》No.I的“塔式結構”研究中,以其中4個小節為例,在看似伴奏織體的音型中,隱伏著5個聲部的線性旋律,這5個聲部的旋律在縱向關系上構成了一種“塔式結構”。如果沒有這樣的分析,在彈奏時就很難將肖邦的音樂風格完全表達出來。
就在現場聽眾沉浸在怎樣進行音樂研究創新之中時,現場的焦點又聚焦到了教學與教材編寫上。李虻教授以他本人編寫的《鋼琴即興伴奏與彈唱》《鋼琴實用教學法》兩部教材為例,詳解了“培養對象的需求、教材現狀的分析、以有效教學為目標的課程設置、教材特色”等四個問題。以鋼琴即興伴奏為例,現有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在使用大量篇幅講授和聲和曲式分析的理論,在事實上造成了學時的浪費、教學效率的低下及教學無果。因此,在即興伴奏的教材中,用到多少就涉及多少,以使用有效為標準。使用區別于傳統斯波索賓“四部和聲”體系的“三部和聲”來應對鋼琴即興伴奏的需要,這就是以有效教學為目標來編寫教材的典型例子。
接下來是對于如何做好有創新、有價值的音樂研究論文與科研課題的問題,在李虻教授看來,核心詞匯只有一個——“知網”。對知網等現代文獻檢索系統的使用,是自我提高的最有效手段,是寫論文的前提條件,用好了知網,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說,知網檢索等現代檢索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是論文的查新、現狀分析與綜述的基礎。“只有了解了本課題范圍內全部研究成果,才能確保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這句話在現場引起了大家的共識。李虻教授反復強調在寫作論文、開題研究課題之前,為了避免無意抄襲,為了能夠有創新價值,一定要首先對知網中的相關論文進行檢索和查閱。論文與課題的關系也是現場很多聽眾都關心的問題。李虻教授認為:寫論文與做課題,資料檢索、整理等準備過程相同,都需要分析該領域研究現狀。只有對研究現狀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創新有據、有的放矢。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這句出自《論語·子罕》篇中顏淵對于孔子學問和道德的嘆息,用來形容本次李虻教授的講學真是毫發不爽的。做學問的學問,正如顏淵所說,越往上看越覺得高遠,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在力求創新的音樂研究之路上,只有在掌握了海量的學術信息、論文成果之后,才能真正做到有價值的音樂研究。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