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繼紅
內容提要
本文以“能力”為芭蕾舞教學的核心、以“能力”為視角,將“能力”與芭蕾舞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剖析與研究。筆者希望通過對“能力”的深入解讀、為芭蕾舞專業的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及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芭蕾舞 教學 能力 重要性
如果說芭蕾舞的“美”是高貴的氣質和舒展的舞姿,芭蕾舞的“魔力”是輕盈的跳躍和自如的旋轉,那么這種“美”與“魔力”雖表現為演員們的技藝與修養,但其專業的內涵與技術的核心則為“能力”的具備、“能力”的展示與“能力”的升華?!澳芰Α奔热贿@么重要,該如何認識“能力”?如何在芭蕾舞教學中把握“能力”呢?
1.“能力”在芭蕾舞教學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以肢體的運動表現為媒介的一種藝術形式?!霸谶\動系統中,運動器官以骨骼為杠桿,以關節為樞紐,以肌肉為動力在人體運動中協同工作,作為主動運動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工作強度、收縮速度和持續時間進行工作,帶動作為被動運動器官骨骼的移動來完成各種人體運動?!蓖ㄟ^這一原理,我們認識到肌肉能力既是運動的首要,更是掌握舞蹈動作與技術的根本。因此,在芭蕾舞教學中,精雕細刻動作規范性的同時,必須特別重視“能力”的增長,只有認識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把握訓練的根本。對于如何認識與提高肌肉“能力”,筆者認為應從實際出發,切宴發揮芭蕾舞基本功訓練的功效,始終是訓練與教學的根本與捷徑。一些從訓練中“剝離”出來的對于“能力”的研究,雖然有著科學的定義與系統的分析,但對于芭蕾舞教學而言。往往缺乏關聯性、實用性與專業性,只能作為知識的增長與課外輔助訓練。因為芭蕾舞的任何一種“能力”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一種“能力”的獲得與運用都包含著多種“能力”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與相互協調,并且在訓練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能力”都有著不同的演變與體現,因此,只有著手于芭蕾舞訓練的本體,才能找到解決“能力”問題的關鍵與方法。
2.“能力”與“開、繃、直”的關系
“開、繃、直”的根本不是外在的“狀態”,而是內在的“方法”;不是身體的“條件”,而是肌肉的“能力”。以“方法”為渠道獲得“能力”,以“能力”為支撐展示“狀態”,只有這樣的認識,才能從根本上掌握“開、繃、直”,從本質上把握動作的內核。
“開、繃、直”的“能力”能否適應不斷深入的教學。將從某個方面客觀地檢驗著教學的成果。我們日寸常發現很多有著優秀身體條件的學生卻未能成才,相反一些在身體條件上有一定欠缺的學生反而“后來者居上”,其原因便是身體條件、肌肉能力與訓練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陀^而言,身體條件的確是達到“開、繃、直”的前提,但它只能作為一種天賦,而不能作為成才的首要,因為身體條件提供的只是完成動作所需要的骨骼與關節的外在條件,而肌肉“能力”提供的是完成動作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訓練中,身體條件優越的學生往往能夠輕松地“擺”出符合“開、繃、直”要求的漂亮動作,由于沒有真正運用到肌肉,“能力”便得不到訓練,久而久之,沒有肌肉“能力”作為動力支撐,他(她)便不可能完成、更無法在技術技巧中展示所擁有的天賦,最多只能作為“擺設”,成為“把桿明星”!相反,正因為身體條件不夠完美,這類學生往往能夠自覺地運用肌肉的力量追求“開、繃、直”的極限,久而久之,他(她)便獲得與積累了完成各類技巧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從而彌補了身體條件的不足,成就了自己。教學中,對于動作規格的把握要辨別是身體條件的表現還是肌肉能力的運用,不要讓外在的身體條件的假象掩飾了內在的肌肉能力的運用。這種辨別能力既需要細心與付出,更代表著教學的能力與經驗。
3.“能力”與芭蕾舞技術技巧的關系
芭蕾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其藝術表現必要的手段,其中旋轉與跳躍兩類無疑最為突出,因此,它也成為教學中的重點。那么如何更好地掌握芭蕾舞的旋轉與跳躍呢?當然是從“能力”入手!不可否認,在旋轉的協調性與彈跳的高度上是存在運動天賦的,但由于芭蕾舞特殊的運動方式(外開)與動作要求(規格),天賦往往只能作為學習的基礎,只有經過訓練具備了特殊的“能力”才能夠掌握符合芭蕾舞動作規范的旋轉與跳躍技術。具體而言,無論旋轉與跳躍技巧,動作中時刻都要呈現動作的準確性規范性,而將協調性與彈跳能力與動作的準確性與規范性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協調性與彈跳能力的需求,這種需求絕不是天賦所能滿足的,只有具備了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即一種綜合性的、專業性的、多元的協調性與彈跳能力,它是一種經過了積淀與儲備的“能力”,因此,掌握技術技巧要以增長“能力”為首,以協調“能力”為輔,如此,掌握旋轉與跳躍技巧自然就會“順理成章”且“水到渠成”。
4.“能力”與足尖技巧的關系
足尖技巧雖然以半腳尖的訓練為基礎,但立起足尖卻意味著整個運動系統的重新建構,其中包括動作感知與平衡意識的重新調整與適應,包括肌肉運用與肢體配合的重新協調與捋順。立起足尖后如何把握重心?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更好地掌握技巧?解決的辦法就是進一步加固“能力”:以“能力”為掌握足尖技巧根基。以“能力”為發展足尖技巧的根本。
足尖技巧的掌握與發展離不開足尖上的舞姿,把握足尖上的舞姿的關鍵在于支撐力,“支撐力是指下肢、盆帶和軀干肌群靜力性收縮,通過支持或固定工作為身體動作環節提供穩固支撐的力量能力?!边@一定義雖然簡短,對于芭蕾舞而言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與特殊的“能力”要求。僅以其中“下肢”部位為例,下肢的支撐便集中體現了芭蕾舞的專業性與技術性。在足尖技巧訓練中,當身體重心的支點完全建立在足尖上時,便突顯了其高度的技術性與方法論,即“開、繃、直”的作用與功效。這一作用與功效不僅呈現著芭蕾舞動作的形式美,關鍵在于它是足尖支撐的“力”之所在,“根基”之所在。
“開”解決了下肢在髖臼關節中的旋動,限制了橫向的扭轉,穩固了支撐力:“繃”使得腳與小腿在垂直支撐的結構中形成了統一,實現了以足尖支撐的功能;“直”鎖定了小腿與大腿之間的彎曲功能,縱向堅固了支撐力。由此,使得整個下肢構成了縱向的整體,并形成了上下貫通的“力”,即足尖技巧必須的支撐力。然而,對于支撐力而言,這個層面上的“開、繃、直”只是作用與方法,“能力”才是其內在特殊的功效,因為不具備“開”的“能力”,何以通過外旋穩固下肢;不具備“繃”的“能力”,何以立起足尖;不具備“直”的“能力”,伺以堅固縱向的支撐。因此,“開、繃、直”的“能力”才是足尖支撐力的命脈,只有以“能力”構筑的足尖支撐力,才能展示出優雅的舞姿,才能發展并演繹出炫目的各類足尖技巧。
5.“能力”與舞蹈表壩力的關系
一切訓練都是“動力定型”的過程。這句話既定義了訓練的本質,也定義了技術性動作的核心,即通過不斷地磨練使肌肉具備充沛的“能力”與堅固的“記憶”,從而“熟練”地掌握技術技巧,由此才能在表演中“自如”地運用技術技巧,將其融入到舞蹈表演中,為作品增添藝術感染力。這其中的“熟練”與“自如”無不以“能力”為根本,因為“熟練”的動作體現著足夠的“能力”,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才能“自如”地動作。芭蕾舞表演中的每個動作無不體現著技術性、每個時刻無不體現著專業性,但貴族氣質絕不允許舞蹈動作或人物神態有片刻的拙劣表現,因此,只有足夠的“能力”儲備,才能基于技術而藝術,才有“資本”演繹出芭蕾舞的古典神韻。
6.“能力”與舞蹈人才發展的關系
不同的舞者成功的標準是不同的,能夠成為專業劇團的演員無疑是成就未來的第一步。因此,要想進入專業劇團并得以發展,便要加深對“能力”的認識。劇團每年招聘的名額有限,只有少數的、具備較全面的技術技巧的學生才有機會被專業團體選中。因為技術技巧能夠較全面地展示學生專業上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這一層次上,“能力”成為舞蹈人才發展的根基,“能力”成為了舞者成功的鑰匙;進入劇團后,在日常訓練中能夠不斷地展示出高于他人的技術技巧“能力”,必然會使自己“鶴立雞群”,為自己爭取重要的角色和提升的機會。在這一層次上,突顯的“能力”成為舞蹈人才發展的后勁;在向藝術表現力追尋的道路上,“能力”不僅可以凸顯舞者個人的技術才能,更是藝術家詮釋芭蕾舞藝術魅力必要的修養與才能。
芭蕾舞的教學任務龐大且繁雜,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學,培養出更多合格的舞蹈人才,既需要教師們辛苦的付出,也需要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望本文能為芭蕾舞的學科發展拓寬視角、為芭蕾舞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經驗。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