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
內容提要
聲樂演唱是集腦力、體力以及舞臺表現力等因素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它需要演唱者對演唱技術不斷地思考與認知,對演唱的作品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本文力圖通過幾個方面的思考對聲樂教學做出一些規劃。
關鍵詞
基礎練習 教學技巧 教學語言 因材施教 結合作品
前言
每個人的嗓音條件都是具有先天性的,但演唱技巧則是通過訓練才可以達到,聲樂演唱是看不見摸不著、需要領悟的,那么,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則需要教師以自己發聲時的感受與方法,通過通俗、簡練、精準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傳遞給學生,對學生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訓練,教師再通過學生的歌唱來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逐漸走向專業的歌唱道路。
1.基礎練習
基礎練習包括氣息、喉頭位置、共鳴、咬字、吐字、音準、節奏以及站姿、情緒等方面。氣息的運用包括發聲和氣息的控制,氣息是歌唱環節中的重要部分,是基礎練習中的首要任務。
其次,要喉嚨張開、喉頭位置穩定,這樣可使聲音像流水般順暢而穩定,避免了聲音搖擺不穩等問題。
再次,就是共鳴,共鳴可以使聲音飽滿圓潤,傳遞得更遠,共鳴需要在前兩點穩定的基礎上進行訓練,因為這一環節的掌握有一定的難度,要有很多的練習與揣摩,并且它的訓練是貫穿于基礎練習中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教師著重強調練習環節,如口型的標準與否、音母的轉換以及口腔打開、喉頭位置、氣息等方面,通過對這一系列因素的練習與糾正之后,使發聲的音響震動高于鼻腔以上位置,這樣增大震動空間就可以增大音量并且音域也得到擴展,使音色圓潤渾厚,音區的轉換可以協調一致、靈活自如。
聲樂演唱常常提到“字正腔圓”,發聲是與正確的咬字、吐字分不開的,通過咬字與發聲的相互配合可練習唇部、牙齒以及舌頭的靈活度,可以更加自如地運用到聲樂演唱之中。
除以上因素之外,還有正確的演唱姿勢、穩定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正確的站姿與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調動演唱者的情緒與身體機能,可以輕松自如地進入良好的演唱狀態。
發聲是貫穿整個聲樂演唱中的基礎技術部分,也是整個演唱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聲賦予了樂曲生命力,所以在這一基礎部分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發聲練習,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增強器官的發聲生理機能,使歌唱器官相互協作,音色日臻完美。由于方法的訓練是在課時內進行,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制定完整的教學規劃與設計課程,找出教學中的訓練要點,使學生領悟到聲樂演唱的涵義。
2.教學技巧
2.1教學語言
聲樂藝術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它需要通過思考去掌握要領,需要通過教師的聽辨與觀察來判斷發聲方法的正確與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并且以每個人能迅速理解的教學語言反饋給學生使其明白自身的毛病才可以對癥下藥,使學生將復雜的思維理清,透徹理解。
在聲樂老師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像氣息沉下去、深呼吸到腰腹部、吐氣均勻穩住、收下巴、提笑肌、打哈欠一樣打開喉嚨等這樣的詞匯,在一節聲樂課中學生要顧及這個問題還要快速思考另外一個拋出的問題,加上抽象的語言,經常會使學生覺得摸不著頭腦、抓不到重點,一堂課下來什么都記不住,教學效果反而背道而馳。這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量身定制一套教學方法,使學生以其自身的理解能力可以輕松了解教師的意圖,比如說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講解,如“結合真假聲來唱”“頭腔要有共鳴”“氣要沉到丹田里去”,這些看似沒有什么問題的語言對于接收方——學生來說,往往是摸不著頭腦的,真假聲結合是如何結合的?頭腔怎么才能共鳴?丹田在哪?如何沉到丹田?這些語言只有教師自己明白卻沒有使學生明白,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語言技巧,化繁為簡,以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傳達給學生,如頭腔共鳴,可以表達為將聲音通過頭腔發出,或者位置在頭上,聲音通過頭頂產生共鳴之后發出,也可以在發聲過程中不斷糾正位置,使抽象的語言變為具體的實踐,使模糊的感覺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這不僅僅可以使學生最快進入狀態,也鍛煉了教師聽覺的敏銳程度與語言的精準程度,這是聲樂教師在教學中的基本功,是聲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打開學生與教師課上相互配合的敲門磚。
2.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把握總目標的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育對象所做出的不同教學規劃與教學方法。在聲樂教學里,每一位學生的天生資質不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這樣就迫使在教學中因人而異,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狀態,要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制定教學計劃,在把握教學總目標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
在基礎練習基礎上,教師要制定階段性局部的訓練——發聲中遇到的問題與整體目標的同時進行。將基本功訓練與聲樂演唱雙重的技術處理、音樂表現力、二次創作等進行統一、分解式訓練。在教學中遇到演唱方面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與思考能力,在練習中能分辨出自己演唱的好與壞、對與錯,也就是所謂的聽辨能力,對自己演唱的評價能力,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演唱水平。并且聲樂教師通過自身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例如,在訓練聲音的位置時,如果是在高位置,需要著重強調氣息的控制,要低要沉,不然氣息不夠厚、喉嚨緊,會產生聲音尖銳、緊張、浮的音響效果,在提醒學生氣息下沉后,聲音位置上耍有所提高,這樣可以達到聲音位置與氣息的統一,否則會打破平衡與演唱的完整性。再如,在提示學生打開喉嚨與口腔時,還要注意聲音的集中;在要求抬笑肌的時候要注意下巴的放松與位置的協調統一。
2.3練習中結合作品
聲樂演唱離不開聲樂作品,聲樂作品是演唱的載體,若想將基本訓練融入到作品中便更需要對作品深入分析,首先是全面了解并研究創作背景,包括創作時期、創作國家與地域,作者生平以及創作風格。從創作背景來說,若是古希臘音樂則強調音色與情緒平穩、心無雜念;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強調理性,比較規范,所以音量的強弱對比并不明顯,力度也很輕;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比較重視自我內心情感表達,充滿幻想、憧憬。另一方面,從國家角度來說,德國是藝術歌曲的起源,其音樂與詩詞結合緊密,選詞一般都是文學詩歌,所以比較有詩意,因此音色上要求圓潤、柔美,情感要求細膩,情緒的變化波動不宜過大。在中國近現代音樂領域中,作曲家黃自便借鑒了德奧藝術歌曲的特點,所創作的音樂大都含蓄、內斂,富于詩意,相反,意大利的歌曲脫離于意大利歌劇,自然帶著意大利歌劇中重視情緒的表現,浮華的舞臺表現與炫技。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個中心思想,除了了解創作背景之外,還要明白作者的意圖與歌詞的含義,使自己的主見進入角色,使情感貫穿始終,對作品理解得越深刻,那么內心情感便越強烈,對作品的表達才可更淋漓盡致,激發情緒、情感表達力也更加自如,更能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另外,在教學中還是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選曲,比如樂曲的速度、風格、學生所適合的音區等等,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結語
聲樂教學與器樂教學不同,器樂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可以手把手對學生進行指導并糾正,但聲樂教學只能通過聽才可感受,這便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語言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發聲技巧,通過聽力接受學生的反饋。聲樂教學的目的是運用于聲樂作品之中,要真正演繹好、處理好一首聲樂作品,除了要對作品進行細致、透徹的分析及激發情感之外,其根基仍是歸結于基礎訓練部分。只有打好基礎,才可以在聲樂演唱中如魚得水,自如發揮。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做好課下功課,如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搜集相關書籍與音響資料等。這樣,在演唱中可準確理解作品所傳達的主題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學效果、教學水平都與教師的規劃、能力息息相關,起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