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
(接第5期)
3.鋼琴教學的方法
由于中國鋼琴文化的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中國作品的鋼琴教學就必然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文化自覺下,這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教學態(tài)度、質量、水平與效果,以及對中國鋼琴文化傳承的使命與擔當。因此,如何進行中國鋼琴作品的研究、學習、積累和教學,就提上了日程。
3.1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
中國鋼琴作品教學,同樣有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并不是隨興而至的心血來潮,更不是按行政命令式(完成學期規(guī)定數量)的被動執(zhí)行。如前所述,中國鋼琴作品有著與歐洲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與文化內涵、技術特點與審美要求。因此,同樣需要按照相應的規(guī)律與方法施教。
(1)漸進式:是指在中國鋼琴作品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即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逐漸地、有計劃地進行教學。而不是為了應付差事那樣漫不經心,這樣不僅會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產生負面影響,更影響鋼琴學習的正常進度,使這種學習成為負擔。長此以往,就會誤事。因此,需要按照教學規(guī)律進行。
(2)階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視曲目的難易和基礎的情況,安排一定時間的集中練習,以重點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是要求只教學中國作品,而是重點教學。以避免因鋼琴語言、技術特點、音樂風格上的差異而導致倒攝抑制和負遷移等現象對學習的干擾和影響。
(3)重點練習:對技術與音樂表現的難點需要重點練習,同時還耍結合漸進式訓練方法,以減少學習過程的技術障礙與心理障礙。同時要樹立克服因難的決心、毅力和耐力。如在彈奏五聲性琶音織體時,其組織關系帶有某種線條化、旋律化、復調化的特點,必須重點練習方能奏效。
(4)交替進行:在作品練習到一定程度后,將中外不同風格作品進行交替練習,以適應觀摩、考試、演奏或比賽之用,會別有一番滋味,甚至會有一種相得益彰的效果。不僅感受到鋼琴表現力的豐富,更體會到不同文化差異所特有的風格與特色。這就標志著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已初見成效。
3.2技能遷移的合理應用
從技術的角度出發(fā),在鋼琴技術的訓練與教學中,相同風格的技術準備是水到渠成的。如車爾尼的練習曲系列,對于貝多芬作品就具有明顯的技術準備特點。但對于中國鋼琴作品而言,鋼琴織體語言體系的差異就異常突出。因此,需要設法使兩者在碰撞中逐漸適應并各行其道,相安無事。
(1)促成正遷移:是指人們此前已經掌握的技能對新技能的學習所起的促進作用。在中國作品練習與彈奏中,由于突然接觸的技術特點和語言特點,與此前彈奏的歐洲大小調體系相去甚遠,這確實是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鋼琴教學的系統訓練中。如何巧妙地促成正遷移,利用正遷移,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需要認真計劃、合理安排的。
(2)減少負遷移:是指人們此前已經掌握的技能,對新技能的學習所起的干擾作用。在中西兩種體系之間,無論是文化還是技術,均需要在保持文化定力的基礎上通過縮小差異、縮短差距,實現學習與應用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通過減少負遷移帶來的損耗,實現暢通。
(3)保障零遷移:是指人們此前已經掌握的技能和學習新技能之間互不干擾。這是學習的高級階段,是技術無障礙情況下的狀態(tài)。對于藝術院校的普通在校生而言,掌握任伺技術都需要反復磨練,只有通過不懈努力,方能克服技術障礙,加速成長和進步,除此之外。別無捷徑。
(4)縮小雙向公差:是指在兩種體系切換中,盡可能減少相互間的雙向損耗。特別是在學習的初、中級階段,這種情況較為突出。當接觸現代作品時,這種情況將會更加突出。因此,就更需要注意通過縮小雙向公差,有效提高鋼琴的學習與練習的效率與效果。
3.3語言風格的專項訓練
中國鋼琴作品的音樂語言,包括音樂語言與彈奏技術,如音色、裝飾音、觸鍵方式、踏板運用等,都有其特殊要求。這正是體現中國文化特色與人文精神的關鍵,也是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特有方法。僅在觸鍵方面,就包括“撫、摸、推、拉、挑、彈、按、揉”等20種,這對于彈奏獨具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1)橫向專項訓練:是指音樂的陳述結構及相互間的關系。包括結構、語氣、聲韻、線條、旋律等內容,既體現出彈奏技術的民族特色,更展示了文化語境,人文情懷,以及意念、神韻、抑揚和虛實。
(2)縱向專項訓練:是指觸鍵方式,如前述“撫、摸、推、拉”等,以獲得音樂表現所需要的聲音特色、力度控制等,都需要通過專項訓練才能獲得。如演奏儲望華的《箏簫吟》就需要對箏和簫的奏法及音響效果與韻味的了解,才能據此探尋相應的觸鍵方法和專項訓練方法。
(3)單一專項訓練:對彈奏風格訓練中的某一項或局部進行的訓練。如對裝飾音的訓練,就非常典型。在民族樂器及樂曲中,豐富多變的裝飾音,是民族風格與韻味的突出體現,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有著難以言傳的信息。這首先需要進行專項訓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感受和領悟。
(4)多重專項訓練:在之前分別進行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訓練。包括縱與橫、剛與柔、虛與實等等,這樣才能逐步接近實際應用。如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就先后對簫、笛、古箏、古琴、琵琶的織體、音色,以及音樂語言進行了大量模擬。不僅豐富了鋼琴演奏技術和表現力,也成就了中國鋼琴音樂特有的品質、獨特的韻味和恒久的魅力。
3.4音樂處理的人文含量
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在《易經》中與天文對應。人文分類包括: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等?!掇o海》中“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由于鋼琴是十二平均律樂器,而民族樂器絕大多數可以通過把位、氣息、奏法、指法、裝飾音等語言和技術的變化與微調,來傳遞人文信息。鋼琴在演奏中國作品時。如何通過音樂處理體現人文精神,是鋼琴教學的又一重要課題。
(1)意境:是主觀范疇的“意”與客觀范疇的“境”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中國鋼琴作品的音樂處理中,不僅需要技術層面上和人類情感表達的常規(guī)處理,更需要有人文背景和審美追求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詩情畫意。如徐振民作于1998年的《唐人詩意兩首》中,就運用了浪漫與幻想性的音樂語言,刻畫出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對于這種音樂處理,需在找到相應的文化支撐的基礎上,再去研究具體的處理方法與技術細節(jié)。
(2)神韻:是指“神采氣度”和“詩文書畫中的風格韻味”。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領神會。這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音樂處理而言,同樣具有人文含量。對作品的處理需要有氣場感,既要掌控外顯部分的音響。還需掌控內潛部分的氣韻。這種內外兼顧,虛實兼有、形神兼?zhèn)洌侥軅鬟_出中國鋼琴作品特有的人文信息。如汪立三1980年所作《他山集》第一首《書法與琴韻》突出了書法與古琴特有的人文信息,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思路、音樂語言、結構方式、演奏技法等,同樣閃耀著智慧之光,和“上下求索的靈魂”。對于這類作品的處理。意在展現其人文含量與“神韻”,以及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精髓。
(3)品位:是指鋼琴作品中的人文含量,以及在鋼琴教學、練習。以及演奏與傳播中所體現的文化高度。這種由內而外使人的品位得到提升的結果,就是“高雅”。高雅脫俗就是音樂的一種品位。如王建中1975年創(chuàng)編的古曲《梅花三弄》中就滲透著梅花的品位、品格與品質。通過音樂的處理,拓展鋼琴演奏技術語言中的特色,讓民族音樂的瑰寶在鋼琴上綻放異彩,將中華文化中賦予梅花的品質充分展示給世人的同時,有力促進鋼琴教學的進步,并連同師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品位一同提升。
(4)氣質:是指中國音樂所特有的人文氣質。而音樂的氣質說到底就是人的氣質,中國音樂的氣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同時也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氣質。因此,中國音樂所表現出的人文氣質,是中華文化和文明所特有的。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教學、演奏、傳播,都是一種文化行為,都在無形中陶冶、影響和提升著人們的氣質。而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百年來,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融合歐洲的作曲理論與技法,并結合20世紀現代音樂理念與技術,正以中華文化特有的氣質成為世界音樂多元文化中的一員。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本文“文化自覺下的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論述,使教育者和學習者對中國鋼琴音樂都應有所感悟和覺醒,這正是本文作者所期待的。如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深刻的啟發(fā)和觸動,并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教學起到實質性的促進和發(fā)展,更應視為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幸事。為此,作者希望本文對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如下作用:
(1)在文化自覺下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為中華文化成為世界多元音樂文化中的一員而努力。
(2)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進程有深入的理解和清醒的主體意識,做好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的教育者與傳承者。
(3)在中國鋼琴語境下,加速鋼琴“中國化”進程,讓鋼琴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并樹立起走向世界的志向。
(4)努力履行教師的天職,用勤奮、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去促進和推動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發(fā)展與進步。
行文至此,感慨萬千,中華文化發(fā)展與文明的傳承,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對于鋼琴教師而言,如不殫精竭慮,奮力前行,又怎能對得起祖宗和子孫。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