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
內容提要
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程是應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學科發展需要而產生且與之共存的課程設置。在藝術院校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課程的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不僅僅是舞臺合作,更多的是多種角色的轉換,如:傳授、引領、合作、協作等。從具體演唱作品入手,通過本科階段系統化、專業化的教學,逐步使學生從完成作品、理解作品到最終培養學生同協作者共同設計、處理作品的能力,從而達到專業演唱水平與音樂表現能力協調均衡發展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
藝術指導 民族 合作 音樂基本要素
前言
中國民族聲樂亦稱中國聲樂,在經歷了民族小樂隊等其它方式為主要伴奏形式后,逐步與西洋樂器鋼琴相融合最終在高等藝術院校確定的音樂合作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合作形式,藝術指導教師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從最初學生對于陌生學科的“指導式合作”到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儲備與演唱、鑒賞能力后演變的“融合式協作”,再到師生共同走向藝術實踐舞臺上的“應變式交融”,在課程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加深等方面處處需要藝術指導教師用心地陪伴。作為一門細致、綜合性強的學科,存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有三個環節不能忽略,也是使學生較好完成演唱的關鍵。
1.從對“音”的規范入手,為每首作品的后期藝術處理打好基礎
藝術指導課是針對演唱作品進行藝術處理、使演唱與鋼琴語言相融合的具體環節。那么音樂“處理”與“融合”的基本前提就是二者在音樂基本要素上理解的統一。“音樂”一詞從詞義上有“音”亦有“樂”,其中的“音”,我認為是指對音高、節奏、節拍、速度等基本屬性的正確理解。這是藝術指導課程中音樂表達的基本要素,諸因素表達的準確、規范也是對作品的基本要求。就高校的演唱專業學生而言,對于演唱樂譜都具有基本讀譜與理解能力,樂理、視唱練耳課程中對音樂的基礎知識也有過專業、系統的理論學習。具體體現在藝術指導課中,是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銜接、整合、細化、延伸的實踐過程,對于實踐過程中出現音樂表現的偏差及學生對樂譜的誤讀進行及時的糾正是課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對于音高、節奏等基本音樂要素的規范是藝術指導課的首要任務。任何作品的藝術處理應該建立在準確、嚴謹、符合邏輯要求的基礎之上,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中在這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卻是最多的。很多音樂在表現上表現力不足、音樂拖沓、急促、不能很好表現作品風格等現象很多源于最初對音樂的隨意性。其中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對音樂基本要素表現的自由化。造成音樂不規范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五線譜、簡譜不熟悉或讀譜疏忽造成的音高錯誤。尤其對于參考資料較少的演唱作品而言,容易在識譜階段不嚴謹造成演唱中對樂譜誤讀。比如:五線譜中對線與線、間與間唱名之間的混淆,音與音連接之間(自然音程、變化音程)之間演唱不準確,帶有臨時變音記號的音容易遺漏,長音時值不足,切分、附點等節奏型不嚴格,延留音時值把握不準確等。這類問題在較為生疏的民族戲曲類作品中尤為常見,比如:《罵法海不如禽獸》。這類作品完全靠學生自己揣摩、學習,就會暴露出學生存音樂相關知識上的薄弱問題。通過日常學習一方面加強讀譜準確能力,另一方面注意日常戲曲類曲目的積累,熟悉曲風曲調特點,也有利于增強讀譜信心與增強音樂感覺。
其次,對于流傳較廣的作品,應尊重原譜,力求讀譜的嚴謹。由于我們所熟悉的作品在演唱、錄制等過程中會融入歌唱家不同版本的演唱處理與二度創作,尤其民族作品自身的風格特點,在散板段落、旋律具體的裝飾音處理方面都有較大的空間,單純的模仿某個版本違背了藝術表現的宗旨。通過細致的讀譜以明確原譜的意圖與要求,做到讀譜的嚴謹,避免在模仿中形成的樂譜誤讀。這樣使作品在進一步的藝術處理階段更為順利。
另外,有些學生在正確掌握音名、唱名后也確實存在實際演唱中唱不準的問題,自己不能及時辨別造成音高偏低或偏高,節奏的實際掌握不準確等問題,針對這種問題藝術指導教師應對學生及時指導,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增強學生藝術修養,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音樂聽覺判斷能力,加強音樂表現的準確性。
2.融合“樂”的理解,實現演唱與鋼琴的密切配合
在音樂基本要素規范教學后。演唱與鋼琴就進入了二者和諧、統一的“融合”階段。對于演唱作品而言,在藝術指導課上所涵蓋的知識涉及到此前學生所學的樂理、音樂史、藝術概論、視唱練耳等學科。在作品的二度創作中對這些知識的運用顯然更為靈活。由于作品之間在創作年代、體裁、創作思維、手法、篇幅等方面不同,有些基礎音樂知識在組合、銜接過程中體現了作品的復雜性,確實需要藝術指導教師針對個別作品做深入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在具體環節的設計上對學生及時引導。針對重要環節闡述如下:
首先,在融合“樂”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課前“做足”案頭工作,這一點是音樂能夠較好融合的關鍵。第一層面應從多角度全面了解演唱作品,包括文學背景、音樂創作背景、詞曲家創作特征、該曲的創作動機、創作手法等。尤其對于民族風格較強的作品。還需結合地域、人文、歷史等多方面把握風格特征。做足前期的準備工作利于課堂上師生的溝通交流,拓展課堂教學空間,使作品在表達上具有獨特的理解,避免一首作品千人一面而造成的音樂呆板、機械而違背藝術表現的規律。第二層面,演唱者應該有閱讀正譜(即有五線譜伴奏)的能力。在熟讀演唱旋律的同時。應該從讀譜階段就將歌曲的前奏、間奏、短小的過門、尾奏音樂信息作為音樂發展的重要部分連貫性地統一起來。尤其在戲曲類作品中表現更為明顯,由于一句唱腔之間小過門特別多,需要熟背才能使音樂表現完整、連貫、自然,對抑揚頓挫表現把握得張弛有度。如:《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其次在具體合作過程中,由于學生對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與準備,教師可以從伴奏的具體功能入手對演唱作品不同部分樂句進行解析,幫助學生來感受理解音樂。這是較為有效和必要的方法,從本質上幫助學生了解每一處伴奏的功能與作用,抓住具體作品的伴奏編配特點,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伴奏與演唱旋律相互交織發展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在演唱心理上有所準備,體會不同設計所帶來的音樂效果。如:從音響效果上對前奏、間奏連接處的明確;在特殊音樂記號上理解的統一,如:延長記號、散板樂句、自由節奏樂旬、漸快、漸慢的尺度把握;力度記號統一、交錯層次的表現等。
再次,是對伴奏語言的熟悉:樂句之間的連接、過渡、轉折、烘托等;明確演唱的氣口設計;在轉調、節拍轉換等特殊部分的著重提示等。這些都是鋼琴與演唱相互交織融合的基本構成,只有將二者作為共同的藝術表現來設計、理解、發展時才能使音樂配合得水乳交融,絲絲入扣。這樣細致的分析、處理音樂和具體的嘗試之后,藝術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有了深刻的了解,歌曲速度的磨合就水到渠成了,利于作品表現的個性化挖掘。
最后,藝術指導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聽覺判斷能力及培養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及鑒賞能力,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
由于作品在二度創作方面離不開時代審美的影響,即使同一作品在不同時期的演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融入時代審美特征的藝術處理才具有時代感和生命力。教師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對音樂的不同理解給予取舍,準確把握音樂表現的尺度,明確作品定位從宏觀上系統準確的理清作品所處時期、歸屬體裁,由點到面再由面到點地研讀作品本身所表現的時代“共性”與作品“個性”,利于學生音樂聽覺的培養及音樂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新作品的駕馭能力也是其應具備的專業素質,這是建立在深厚的藝術積淀基礎之上,通過所接觸、演唱作品數量的積累來掌握處理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表現風格,這一點應該是高校藝術指導課程設立的主旨所在。
3.通過舞臺實踐機會總結問題,鞏固提高教學成果
演唱作為表演藝術,最終離不開舞臺實踐的檢驗??荚?、比賽、演出等都是良好的演練機會。但實踐不同于課堂訓練,由于演唱環境、心理因素的改變,最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舞臺緊張問題,由此會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或意想不到的狀況,在正常范圍內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實踐機會的增多逐漸解決。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穩定演唱狀態,總結經驗在日常教學中查找不足,有的放矢地針對具體問題打牢基礎,加強日常的訓練。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將課堂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發現問題,通過課堂扎實基礎,逐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使學生在民族聲樂演唱水平與藝術表現兩方面齊頭并進,實現“兩條腿”走路,從而實現音樂表現的科學性。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