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婕
摘 要:根據我國目前發展的現狀,使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必須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產業生態化,充分利用政府調控,才能建設成為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化;政府調控
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問題。一般而言,如果注重經濟發展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而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則可能會制約經濟的增長速度和財富的積累。因此,我們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在經濟得以適度增長的同時又能夠保證生態環境不慘遭破壞,使得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
一、發展循環經濟
21世紀以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同時,資源、能源供應緊缺,價格上漲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逐漸使人們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急需一種適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循環經濟應運而生。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利用,包括物質在經濟系統的不斷循環以及物質在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循環。循環經濟有利于實現經濟和資源環境的長期協調、可持續發展,它立足于自然和社會經濟整體內,強調系統整體最優,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生產環節。鑒于產業系統在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的物質能量流動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實現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個結構合理、層次多樣、功能完善的,能促進物質和能量在自然和經濟整個系統內高效循環和流動的功能體系和物質載體。這個功能體系和物質載體就是產業生態系統。
二、發展產業生態化
1.發展產業生態化的背景
在現代化工業迅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溫室效應等問題也日漸突出。人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有利可圖,企業就必須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綠色產品,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降低成本和達到環保法規要求,把生態學原理引入工業生產體系中,模擬生態系統功能建立工業生態系統內“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以低耗、低(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工業體系。這種工業體系被稱為“工業共生體系”或“生態工業園”。
2.環境成本內部化
所謂環境成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由于破壞環境而形成的成本,包括:環境破壞造成的當前福利損失;治理環境所需的成本和費用;環境破壞給子孫后代造成的福利損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要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也就是使環境成本內部化,即將環境成本納入到產品成本中,消除其外部性。
我國應該通過法律法規、社會輿論大力宣傳,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加大污染處罰力度,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以使企業將環境成本計入其產品成本中。從長遠角度看,環境成本內部化會給企業帶來收益,因為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產品認可度的提高,產品的銷量得到保證,而且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聲譽,為企業帶來無形收益。
3.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促使企業節能減排
目前我國一方面水、電、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嚴重緊缺,另一方面由于這些資源市場價格低,造成嚴重浪費。資源利用不充分,已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那么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加大經濟處罰力度,收取高額的環境污染費,以抑制污染行為。為了控制環境污染,也可根據污染程度的不同,制定相應的稅率。污染越輕,稅率越低。一旦污染超過某一規定值,企業將支付高額的稅費。可向銀行申請優惠貸款。
4.營造綠色企業文化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加入生態文化的內容,塑造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綠色企業文化。我國企業都應該自覺保護環境、資源、生態,實施綠色企業文化戰略,進行綠色文化建設,既要重視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滿足現代消費者追求綠色產品的要求,提高企業產品的生態含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三、加強政府調控,促進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
1.合理發揮政府調控作用
政府的協調作用不可忽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政府出臺的政策進行合理調控。首先,鼓勵可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綠色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經濟增長遵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原則。其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手抓,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同步進行。企業應該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組織經濟活動,安排生產。最后,逐步完善環境法制建設,利用市場機制,強化環境管理。我國必須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來協調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之間和諧發展問題。
2.科教興國,發展科學技術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正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必然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也迅速飛躍。
3.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政府應通過宣傳教育、發動公眾參與等手段,提高整個民族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促進企業清潔生產,個人綠色消費。通過大力宣傳,提高公眾整體的環境意識,增強環境責任感,迎接環境問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自覺順應世界經濟的綠色潮流。
四、結語
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并強調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因為現代發展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基礎的支撐,但隨著環境惡化和資源耗竭,這種支撐已越來越薄弱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越要加強環境與資源保護,以獲得長期持久的支撐能力,這是可持續發展區別于傳統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我們要更好地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高軍;鄭雙林;馬影;路陽;“十五”期間沈陽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促進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06年04期
[2] 張磊;高志剛;生態平衡與經濟發展的沖突——有關新疆生態經濟問題的探討[J];生態經濟;2008年08期
[3] 烏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綠色轉身”[J];中國減災;2009年09期
[4 ]初廣玲;杜一;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今日科苑;2010年04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邑縣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