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征征
[摘要]混凝土結構施工縫預留位置不科學或者澆筑當中的材料選取不恰當,都將會對鋼筋混凝土的結構質量產生影響。本文首先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縫進行了概述,然后探討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重點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正確的處理措施。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施工縫;處理措施
1、引言
因為在建筑施工過程當中施工縫是必須要出現的,所以從施工技術來說強化施工縫結構的抗拉性具備重要的意義,它可以有效的改進與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性能。一方面,結合有關規范進行施工,科學處理施工縫預留的位置與施工工藝,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現場施工當中的不確定因素,從保護施工人員人身安全與提升建筑工程質量的角度出發,探討施工縫處理措施與施工工藝。
2、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概述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筑過程當中,在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分層次與分時段澆筑過程當中,由于凝結時間有所不同,所產生的混凝土結合面就是我們所提到的施工縫。在發生的大地震當中,很多建筑物被損毀的情況能夠找到施工縫事故。如果鋼筋混凝土結構當中產生裂紋條,結合面上就會有混凝土從主體當中分離,梁柱或者鋼筋就會漏茌外面;在一些事故當中,能夠看到有裂紋狀況的產生都是在施工縫附近。分析數據可以知道,鋼筋混凝土結構當中的施工縫處理當中存在著骨料過于集中、接茬不良或者是存在漏水等不良施工因素。
3、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處理中存在的問題
3.1施工縫留設不合理
混凝土結構修筑過程中會預留施工縫,避免后續施工產生的振動以及結構體系變化對質量造成影響。施工縫是在結構施工完成后澆筑的,預留位置要經過嚴格的分析探討,但茌工程施工過程中,常常會因施工縫預留位置不合理,后期澆筑對結構整體承載能力造成影響。分區域澆筑期間,施工縫能夠將混凝土材料區分開,后期進行澆筑帶施工能夠將這兩部分混凝土材料連接起來。但由于位置設置不合理,這一功能并沒有展現出來,施工縫連接處的混凝土材料容易出現掉落的情況,并且鋼筋材料承載能力發揮也受到了限制。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同時也增大了管理工作的難度,面對復雜的工程管理任務,監管落實程度得不到保障,對于施工縫的預留位置,也將出現誤差,為后續施工帶來困擾。
3.2施工縫位置不科學
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當中的施工縫設立重點目的就是提升結構的整體性能,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投入使用之后的安全性、整體性能夠滿足建筑產品的需求,因此施工縫的科學設置對于提升當今建筑產品的質量與性能有著十分重要的效果。然而一些施工人員通常沒有結合建筑物的結構形式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力狀況來科學設置施工縫,或者是施工縫的設置位置很難滿足建筑產品的性能提高規定,這樣的施工縫設置不但會使得建筑產品的結構性能具有非常大的限制,甚至會使得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使用當中存在很多安全威脅。
4、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正確的處理措施
4.1二次振搗法
混凝土材料預制到初期澆筑會間隔一段時間,施工縫澆筑也是使用剩余部分的材料來進行。因此在間隔時間上會有所延長,材料中的骨料沉降現象明顯,需要再次進行振搗,這樣澆筑帶的施工質量會有明顯提升。施工人員要明確后澆帶與早期修筑的結構是一個承重體系,在強度上要保持一致,在振搗時間上進行嚴格控制,避免因振動過大引發材料內部的溫差問題。
4.2清除浮漿法
施工縫處理前應對材料進行控制,觀察材料中是否懸浮顆粒物質,通過過濾等方法對雜質進行清除。施工縫澆筑后要對結構表面進行填平處理,并將其中存在的空氣泡進行填平,結構承載能力會有明顯的提升。施工縫澆筑前要對施工位置進行清理,表面存在的灰塵以及油污都會影響到材料的連接,由此可見清潔處理的重要意義。
4.3已澆筑硬化混凝土的處理方法
有關研究已經證明,在新舊混凝土的澆筑過程當中,利用對已經硬化混凝土表面進行粗糙處理能夠有效提升新舊混凝土連接面的粘接度,因此,施工人員可以對于已經硬化的混凝土層開展鑿毛處理,但是該方式在實際操作當中極易損害已澆筑混凝土土層。施工人員也可以采取高壓水槍噴射舊混凝土表面的方式,雖然該種方式在工程施工中的效果比較好,但是因為高壓水設備造價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很難推廣與普及該技術。混凝土在初凝之后可以利用人工方法對混凝土表面處理,通常都是易鋸齒狀為重點形式,切槽的寬度通常需要控制在舊混凝土表面最大骨料粒徑的1.5倍。新混凝土茌施工之前需要在其接縫上鋪一層厚度約為1.5cm的水泥砂漿,水泥砂漿的強度等級應該比新澆筑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一級。
5、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縫的施工工藝分析
5.1混凝土澆注強度沒有達到1.2MPa
為了防止對混凝土的施工縫產生破壞,降低鋼筋混凝土的強度,不利于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接,假如鋼筋混凝土的兩次澆筑時間間隔比混凝土初次凝結的時間還長,但是混凝土澆筑強度沒有到1.2Mpa,這個時候應該暫停施工。
5.2混凝土澆注強度超過1.2MPa
假如混凝土兩次澆筑之間的時間間隔比混凝土初次凝結時間要長,并且混凝土的澆筑強度大于1.2Mpa,應該把低強度混凝土與高強度混凝土的結合面設計為垂直和傾斜角度。垂直面需要在交接面位置處添加鋼絲網,首先利用鐵絲捆綁或者利用焊接把鋼絲網固定在鋼筋上面,然后再開展混凝土的澆筑,鋼絲網捆綁位置應該設置在跟梁高度相等的距離,或者是設置在跟柱距離500mm的位置,該距離可以結合混凝土實際狀況進行調試。鋼絲網上面的孔眼大小需要在15mm,鋼絲網的處理手段為粗糙表面,以強化結合面的粘接性,也便于截取成小塊跟鋼筋交叉穿過,給減壓、排水與排氣創造條件,增強鋼筋混凝土的密度,有助于漿液從網孔冒出,同時避免跑漿。
將附著在鋼筋上的水泥浮漿沖刷干凈,鑿毛處理施工縫,將混凝土面鑿毛20mm。形成不規則的凹槽,進而增加接觸面,加強咬合力;將混凝土表面上的剩余材料清理干凈,建議利用專業涂刷緩凝劑,在拆模之后,利用鋼絲刷或者壓力水清潔外部的水泥漿,進而強化接茬處的粘接性,強化新混凝土跟原有混凝土之間的粘接性;為了茌開展澆筑施工以前讓原來的混凝土表面富有水分,應該利用清潔水沖洗原來的混凝土表面,但是要避免在倉內形成積水。
結語:
綜上所述,施工企業在建筑項目當中施工縫處理效果的優劣,將會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與整體性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施工大企業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措施來處理施工縫,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能夠滿足建筑結構的施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