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明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蘇區,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長征前夕,三明蘇區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號召,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東線戰場和敵后遲滯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行動,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傳奇——長征,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關鍵詞:三明蘇區;中央紅軍;長征;歷史貢獻
三明地處福建省中西部,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連接沿海、輻射內陸的重要區域,全市12個縣(市、區)都屬于革命老區。作為年輕的工業城市,三明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親臨這一區域從事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這一時期的革命斗爭史頁是三明革命史中最具濃墨重彩的一章。同時,三明蘇區在紅軍長征這一永垂史冊的壯舉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三明蘇區人民群眾以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中央紅軍的各方面的無私援助,為中央紅軍長征并取得偉大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在東線戰場和敵后遲滯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行動,對中央紅軍進行長征作出了重大犧牲。
一、開展擴紅運動,為長征提供人力保障
中央蘇區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傷亡十分嚴重。這期間,中央蘇區先后多次開展擴紅運動,以補充兵員。三明蘇區人民積極響應,踴躍參軍參戰,掀起了“猛烈擴大紅軍”的熱潮。成千上萬的三明英雄兒女在長征前夕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紅軍的隊伍中,為中央紅軍出發長征,順利實現戰略轉移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明12個縣(市、區)參加紅軍3.8萬余人,1萬余人參加長征。而寧化參加紅軍人數達1.37萬余人,有5000人參加長征。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曾授予寧化淮土、禾口這兩個區為“我們的模范區”光榮稱號。寧化至今流傳《禾口淮土比參軍》歌謠:“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也流傳了許多動人的擴紅事例,如五兄弟當紅軍,父子同參軍等。寧化擴紅運動多次受到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的載文表揚,臨時中央政府曾授予寧化縣“支前模范縣”、“擴紅模范區”光榮稱號,成為中央蘇區擴紅重點縣之一。
第五次反“圍剿”前夕,清流地方武裝如獨立團、游擊隊等,以連、排或整個游擊隊為單位參軍的就有600多人。反“圍剿”開始后,清流又有2400多人參加紅軍。現屬三元區的原歸化縣巖前鄉、原永安縣的忠山鄉與西際鄉、原沙縣南部等區域,也有不少年輕人參加紅軍。至1934年夏,建寧蘇區在擴紅突擊運動中,擴大紅軍約7000人,泰寧蘇區擴大紅軍約2800人。長征前,參加紅軍的寧清歸及三元區域兒女,大部分被編入紅3、7軍團、紅5軍團的34師、少共國際師、、紅軍獨立第7、9團等部隊。
二、籌集軍需物資,為長征提供物力支持
三明蘇區相當一部分地區屬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如寧化、建寧、清流),農作物生產相對豐富,再加上經過土地革命,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積極得到較大的提高,三明蘇區自然就成了中央蘇區重要的產糧區,寧化縣曾被《紅色中華》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為中華蘇維埃政府提供了“千擔紙、萬擔糧”等有力的后勤保障。1934年6月,臨時中央在“23萬擔糧食借給紅軍的緊急動員”令中,分配閩贛省34000擔,其中分配寧化5000擔。至7月15日就寧化完成7480擔,超額完成任務2480擔。同年7月,根據臨時中央關于閩贛省“應以寧化為中心,切實加緊突擊運動”的指示,在半個月時間內,籌集糧食3.4萬擔,成為中央蘇區收集谷子最多的縣份之一。至1934年秋,寧化縣共籌集糧食10萬多擔支援紅軍,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1934年春,建寧正處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激烈戰斗中,全縣在50天的春耕突擊運動中,收集糧食2萬擔供給紅軍,其中邱家隘戰斗所在地的將上、安寅鄉,原計劃籌集大米1萬余斤,結果群眾一晝夜加工大米2萬余斤供給紅軍。對此,周恩來給予表揚,指出:“事實上群眾對于紅軍是絕對擁護的,比如有些兵團在建寧附近,計劃在一個地方籌集一萬多斤大米,結果一天功夫得到兩萬斤。”明溪縣蘇1934年6月開始大力開展支前工作,動員群眾籌集糧食1000多擔支援紅軍。
事實上,蘇區開始建立不久,由于軍隊急劇增加,大批人員涌入,戰爭及土地關系不穩定而影響生產的發展等因素,當時糧食問題被提到“國內戰爭中一個殘酷的階級斗爭”的高度,出現缺糧問題,特別是長征前夕,整個中央蘇區區域壓縮,國民黨封鎖越來越嚴密,缺糧問題越發嚴重。因此,為蘇維埃政府提供糧食等物質是三明蘇區人民作出的最重要貢獻。
此外,三明蘇區還支援紅軍軍服、斗笠、草鞋、布匹等等,為中央紅軍出發長征,順利實現戰略性轉移提供了物質保障。在長征前,寧化人民為紅軍籌款15萬元、草鞋1萬多雙、軍衣1000多套。蘇區人民對紅軍的有力支援,對紅軍長征前期的戰略轉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募集作戰經費,為長征提供財力支持
為了充足戰爭經費,保證紅軍給養,三明人民傾其所有,竭盡全力,從財力方面積極支援前線,為長征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寧清歸蘇區發行募集“革命戰爭公債”、“經濟建設公債”。其中“革命戰爭公債”分配寧化19000元,寧化人民踴躍購買,近期完成任務,并響應《紅色中華》“立即開展節省一個銅板、退還公債、減少伙食費的運動”的號召,積極退還公債。1933年7月21日,中央執委發行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在8月21日召開的17個縣經濟建設大會上,寧化代表黎盛根、張恩水接受了2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和發展合作社8萬元(股金)的任務,會后,寧化各級組織進行經濟動員,使推銷公債不斷落實。1934年2月初,寧化全縣超額完成了原定發行公債任務,而且要求增加3000元,為支援前線多作貢獻。此外,寧清歸少共組織還發動青少年捐獻“少共國際號”飛機的募捐活動,寧化全縣少共踴躍捐助大洋3610元。
建寧蘇區人民也積極開展經濟節省運動,踴躍購買革命戰爭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充裕紅軍經費。1933年早春發行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時,建寧超額完成了中央下達的推銷1萬元的任務,僅城市工人2次就認購14025元。不久,《紅色中華》號召開展經濟節約運動和退還公債券運動,建寧工會召開職工大會,決定將公債券無本無息退還國家,據《紅色中華》報道,5月11日建寧城市商人6小時退還3327.5元,當日退還1萬多元,6月全縣又退還8000元。9月,建寧發行經濟建設公債,城市工人又認購公債9800元。在泰寧蘇區,1933年11月至1934年4月,也先后認購公債4000余元。長征前夕,寧化縣又為紅軍籌集貨幣15萬元。
四、阻擊牽制敵人,為長征提供戰略支撐
長征前夕,三明蘇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在蘇區內加強赤色戒嚴,地方武裝游擊隊、赤少隊在寧化、清流、歸化、建寧、泰寧等區域,依托有利地形,積極開展游擊行動,節節阻擊敵軍,有效牽制了國民黨的兵力,遲滯了敵軍向中央蘇區腹地的推進速度,有力掩護了中央主力紅軍戰略大轉移。長征開始后,三明蘇區的紅軍將士在長征的諸多戰役中英勇戰斗,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和犧牲,用鮮血換來了長征的勝利。
參加長征的三明籍紅軍指戰員大都編入紅3軍團第4師和紅5軍團第34師,分別擔任長征中最艱巨的前衛和后衛任務。前衛紅4師一路與堵敵激烈交戰,連續沖破敵軍四道封鎖線,掩護軍委兩縱隊渡過湘江,雖殲敵數千,但自身傷亡慘重,損失近半。以寧化、清流、明溪、連城紅軍為主的擔任總后衛紅34師(其中一團是純寧化籍貫子弟兵)共有5千多人,經湘江一役后大部分壯烈犧牲。紅34師是湘江戰役中唯一一支從師長、政委以下成建制犧牲的部隊。紅軍到達陜北后,幸存的寧化籍紅軍僅58人。三明兒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掩護中央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保存了中央主力紅軍實力和中國革命的精英,用青春熱血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鑄就了長征勝利的不朽豐碑。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2005年到寧化調研時說:“沒有寧化子弟兵在湘江戰役中的巨大犧牲,紅軍長征的歷史有可能要重新書寫。”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80年風雨洗禮,今日的紅土地上,三明人民正傳承著偉大的長征精神,淬煉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發揚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展現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在新的征程上續寫新時代的壯麗史詩。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三明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三明市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10.
[2]長征從這里出發,中共寧化縣委黨史研究室編,2004.5.
[3]寧化人民革命史,中共寧化縣委黨史研究室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6.
[4]建寧革命史(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建寧縣委黨史研究室編,1994.10.
作者簡介:
陸曉強(1978—),男,福建省三明市人,現為中共三明市委黨校科社黨建教研室講師。
(作者單位:中共三明市委黨校科社黨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