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定斯基注重傳達內在的心靈,并通過線條與色彩等繪畫元素用抽象地方式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體驗,還帶來聽覺、觸覺等其他感覺,超越了經驗的界限,從客觀對象的差別中尋求內在統一,在擺脫自我中獲得自由。
關鍵詞:心靈;差別;音樂;內在統一;色彩
康定斯基是德國表現主義青騎士的代表,在早期,他是以寫實為主,一次偶然的機會,康定斯基發現他的一幅倒著放的風景畫也非常的好看,他開始意識到,藝術應超越客觀物象,追求心靈上的震撼。他從小喜愛音樂,并將音樂與繪畫融入到一起,產生聯覺作用——通感,即當激發一種感覺的同時,還能激發其他感覺。尤其是他的色彩像音符一樣貫穿整個畫面,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同時,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他的色彩與線條都超越了客觀對象的界限,形成內在統一。本文主要從康定斯基的形體與色彩和他作品中呈現的內在統一以及自由來探究其作品中的精神性。
一、形體和色彩中的音樂表現
康定斯基認為,藝術不僅僅要表現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重要的是要傳達震感自己內心世界的靈魂。繪畫不只是起到人的視覺作用,它還可以通過視覺將信息傳達到聽覺、觸覺、嗅覺等其他感覺,使人獲得多種感覺體驗。比如,在形體和色彩中能發出“聲音”,暖紅色使人有愉悅和興奮的感覺,而暗紅色往往給人以不祥或流血的感覺,藍色給人平靜和憂郁的感覺。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除了給觀眾帶來視覺感受外,還更多地帶來了聽覺感受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在他的《有樹干的風景》中,垂直的樹干與條狀色塊交叉呈十字形,遠處的房屋,色點斑斑,像跳動的音符。《構成第十號》是其晚期時的名作,豐富的色彩在黑色的背景中相互碰撞,每個顏色在這像宇宙一樣的空間中變得更加敏感,更加活躍,充滿了歡樂的幻想氣氛,在這充滿動感中構成了一段華麗的交響樂。這幅作品創作于二戰爆發的時期,反映了康定斯基對于戰爭的諷刺以及在這一動亂的環境中尋求希望。康定斯基在色彩與感覺體驗之間建立了一個相對應的關系,建構了一種獨特的抽象的藝術語言。他在《精神》中寫道:“在音樂里,淡藍色是長笛,深藍色是大提琴。……綠色保持著它特有的平靜和鎮定,純粹的綠色是小提琴以平靜而偏中的調子了表現的……。白色具有沉寂的和諧,就像音樂里的許多停頓暫時中止曲調一樣,它不是死一般的沉寂……。黑色是死一般沉寂的內在和諧,它是由那些深奧的最后的延長號表現的,在其后出現的樂曲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黎明。……淡暖紅色是喇叭的聲音,響亮、刺耳,清脆……朱紅聽起來就像大喇叭的聲音,或雷鳴般的鼓聲……紫色在音樂里是英國號式木制樂器深沉的調子……”。
貢布里希認為,圖像不是模仿對象的外形,而是模仿其某些特有的或相關的方面,再現起源于用給定材料創造替代物,這個替代物可以是符號,起到了被再現物體的作用。康定斯基從小酷愛音樂,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從事創作。康定斯基的作品表現出了音樂的感覺,他這帶有音樂性的形體與色彩再現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顫動他心靈的東西。他寫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說必須以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為唯一基礎。”音樂旨在表現藝術家的靈魂和創造音樂的獨立生命,它不需要復制自然,也不必受自然的約束,藝術家自己就是創作的主導,他的作品是他的心靈世界。康定斯基在這種音樂性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在形體、色彩和音樂的聯系中自由地迸發出外界與他心靈的火花。
二、形式差別的消融與內在統一
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他的綜合藝術也非常有名。綜合藝術是將不同的藝術手段融合在一種藝術中來進行表現,這種藝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康定斯基的綜合藝術主要體現在舞臺藝術上,他認為當時的戲劇只是表現生活中的表面現象,只是像敘述故事一樣將外在的情節與事件結合起來,沒有注重內在心靈的表達。然而,康定斯基認為,內驅力才是藝術表達的根本。綜合藝術由于其外在形式的多樣化,因此,它的魅力在于不同形式之間如聲音、色彩、動作等的內在統一。邱正倫在《藝術價值論》中寫道:“藝術價值的標準不存在于生物種族的根源中。……,產生于各個民族共同體中的不同的甚至在某些特點上相對立的價值,實質上具有統一的標準。”康定斯基將這一綜合藝術運用在抽象藝術上進行表現的。《黃色聲音》是康定斯基的綜合藝術,在這部長達45分鐘的舞臺作品中,主要通過舞臺的燈光、演員的服裝和布景等構成不斷變化的色彩,音樂主要使用不協調的聲音,演員的動作也沒有節奏感,整個過程沒有故事情節,康定斯基將這些要素融到一起,盡可能地消融具體的形象和情節之間的外在差別,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表現其內在精神。
在康定斯基的《藍山,84號》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形、樹形和騎士的輪廓。從這幅到《構圖,2號》發生了變化,畫面里的人物變成了線條和色彩的圖案了,整個畫面給人以顫動的感覺,色彩在畫面中急速奔馳著,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已經看不到具體的故事情節了。在現實中,每個客觀事物都是有差別的,而每個事物都是本質的體現,在繪畫中,每一具體形象都反映著作者的藝術理念。康定斯基認為,具象的藝術難以表現作者的內在心靈,藝術家應通過色彩、線條、運動和空間等來表現其內在心靈,不需要參照任何自然中的事物,因此,在他的畫中具體的客觀對象已經不再重要了,康定斯基通過點、線、面、空間和色彩等元素將客觀對象概括起來,消融了它們之間的差別,獲得其內在統一,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靈魂。在康定斯基的《帶黑色的弓形,154號》中,我們難以辨認出具體的形象和特定的主題,我們看到的是形狀與色彩的相互碰撞,以及兩者帶來的緊張感,表現出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壓抑感。在他的《秋》和《冬》中,沒有秋天和冬天的場景,而是活潑生動的小碎色塊的飛濺、快速運動、旋轉和交錯等,但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出畫中的某些季節特征。
三、抽象中的自由
在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時,我們需要從整體上,從直覺上去把握。康定斯基從整體去認識和感受自然,在整體中激發其內在精神,而不是從某一自然的局部中得來。在他的《在藍色中》、《紅色里的緊張》、《帶黑色的弓形,154號》、《黑色的弧線》等很多的作品中都需要從整體中感受,而單看某一局部則毫無意義。沃林格認為,人們憑借理性認識對外物了解以及與外物的聯系越少,賴以謀取那種最高級的抽象之美的可能也就越大。康定斯基的作品從偶然性和時間性中解放出來,它是直覺的創作,并且回避了立體感,平面的式樣以及大膽的色彩成為其主要的表現手段。
康定斯基旨在表達內在需要,將內在情感表現出來,同時,他的作品呈現出他對“內在生命”的理解,通過藝術,他可了解并表現人類普遍的內在情感,這超越了他個人的范圍。在《帶黑色的弓形,154號》和《即興30,(大炮)161號》中,都表現出一種壓抑感,這種壓抑感不僅僅是康定斯基個人所有的,也是當時整個德國民眾都存在的現象。他的《黑色的弧線》、《構圖2號》、《秋》、《冬》等作品所呈現的色彩之間的碰撞,緊張感和運動感給人的感覺也與在當時德國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感覺是一致的。這正是康定斯基從有限追求無限,突破局限,追求自由的過程。
康定斯基給抽象繪畫和具象繪畫打個一個比喻,具象繪畫就像透過窗戶觀看大街上的人,并把這一印象表現出來,抽象繪畫則是走到大街上,并把這一體驗表現出來。康定斯基認為:“走向抽象世界步驟中的第一步,是排除‘空間的幻覺,保持平面,把它作為觀念中的平面,與空間同時來利用,迫使觀者忘掉自我,而溶解與畫面內,就像人們過去是從窗子看到街道,現在則是親自走了進去。”黑格爾認為,自由在于主體是自主運動的,真正的生命也在于其運動不受外界約束和控制,并將外界變為生命自身而存在的,使和它自己對立的外界不再是外來的,不覺得它是一種界限和局限。正是這種“忘我”消融了自己與外界的界限從而獲得自由。
四、總結
康定斯基和他的作品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形式的美感、藝術中的通感、繪畫中的音樂性等都富有啟發性。康定斯基開創的抽象藝術為現代藝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紐曼、包豪斯、波洛克等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他們都是在尋找藏在現實背后的絕對真理。
參考文獻:
[1]邱正倫.藝術價值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4.
[2]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
[3]邱紫華.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黑格爾美學思想引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
[4]謝林.藝術哲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6.
[5]貢布里希.木馬沉思錄.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12.
[6]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2.
[7]馬永建.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王柄權,男,漢族,(1991.1~ ),山東東營人,聊城大學,2014級美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繪畫研究。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