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摘要]體文試圖通過對中國古典哲學有關“器與道”的美學觀,探討中國當代的景觀設計“重器輕道”的問題現狀。從“道器觀”中找尋一些對中國當代景觀設計的啟發,提出“道器合一,以器載道”的藝術設計觀,在器中J晤出新的道。希望設計師更好地把握“器與道”、“形與意”的關系,為創造具有中國地域性、民族性的現代景觀設計出一份力。
[關鍵詞]器與道;美學觀;景觀設計
1、景觀設計中道與器的美學觀
《周易·系詞上》記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處,“道”是非物體的、抽象的精神因素;例如景觀設計中的文脈、意蘊。何謂器?“器”屬于器物層面,即“形而下者”。《周易.系辭下》中提出“形乃謂之器”。在景觀設計中,城市、建筑、園林均屬“器”。
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是萬物之始,萬物之母。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作為哲學的奠基石,強調“道法自然”。莊子認為自然之美才是最大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充分體現了莊子強調只有切身于自然,才能發現美、感受美、了解美。
2、遒與器的美學觀在風景園林的運用
老子“天人合一”、“大象無形”、“有無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論,是中國傳統審美觀的哲學基礎。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學說,成為了浪漫主義藝術的始祖,他的哲學思想同樣也對中國風景園林的造景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以乾隆皇帝題圓明園四十景為例,其中:方壺勝境、蓬萊瑤臺、天然圖畫、別有洞天、洞天深處、長春仙館等景目寄托了道家神仙思想,充分體現了“以器載道”的哲學思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無論是風景秀麗的私家園林,還是規模宏偉的皇家園林,都包含了湖、河和山丘這些自然景觀。小花園中的假山石、卯石小徑和植物都是按照某種節奏和韻律的關系布置的,這些景觀都是人工雕琢的,但都雖為人作,宛自天開。湖、山丘、假山這些都是造園主有意識加以創造的,為的是追加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的“意象”,是“道器合一”的體現。由此看來,中國傳統園林重道、尚器。道無形,器有形,道、器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3、道與器的美學觀對當代中國景觀設計的啟示
當我們穿梭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會不禁感嘆到中國的城市景觀都是千篇一律。而崇洋媚外、追求豪華、追求經濟效益的社會不良風氣使得城市的地域性符號在消失,中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茌弱化。吳良鏞先生在瀏覽重慶后感慨道:“重慶原來是兩江交匯美麗的山城,而今超尺度的高樓林立,雜亂無章,令人窒息,很多原來頗有特色的地段——山景、江景、場所感,而今不見了。”中國風景園林的哲理、意匠與文化(道)的傳播雖少不了以建筑、園林景觀(器)為載體,但當代的景觀設計多考慮的是形式(器),善于做表面上的功夫,而缺少內在的精神與文化底蘊(道)。過于追求形式,嘩眾取寵的景觀建筑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吸引眼球,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但是缺乏文脈,少了精神層面的感受是很難使人產生長久的共鳴。“器”成形之后,卻又忽視、偏離了“道”。因此,光靠形式(器)來傳承中國的風景園林是遠遠不夠的,中國風景園林的哲理、意匠與文化(道)也是景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中國園林的發展還需道器合一,以器載道。
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借鑒歷史、傳承文化,創造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中國符號的人文景觀成為當今風景園林設計探討的重要內容。如今有不少設計師致力于探尋傳統景觀中的元素符號,并用新的視覺語言來解釋地域文脈,從而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仍保持與傳統的關聯性和延續性。例如王澍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貝律銘蘇州博物館新館等。因此,設計師必須認識到中國傳統設計哲學所體現出的“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的唯物主義道器觀,并把它運用到景觀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