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息勤

摘 要 紫砂壺自其誕生之日起,就集造型、文學、書畫、金石、篆刻等藝術形式于一身,它古色古香的質感與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天然契合。紫砂壺的美學價值,不僅體現在造型本身的裝飾性上,更在于它深入內在的精神文化內涵。
關鍵詞 紫砂;德鐘壺;美學價值
宜興紫砂壺將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文化特色,而其也因此具有其他茶具無法比擬的文化內涵,并因此而備受雅士、藏家推崇。紫砂因茶而興,飲茶文化深入人心,紫砂文化也因此漸入佳境。從那時起實用就不再是紫砂壺最高追求,審美取而代之。現以紫砂“德鐘壺”為例(見圖1),談談紫砂壺的美學價值。
1 “德鐘壺”的造型
“德鐘壺”采用原礦紫泥,低調內斂、不失雅韻。此壺造型莊重沉穩且儒雅大氣;壺身呈短柱形,壺鈕亦為短圓柱,與壺身一致;壺蓋微鼓,雖并不多么飽滿,然而弧度明顯,蓋線清晰;壺頸修長,因此整體來看并不覺得矮壯,而是穩重中不失精巧;壺肩微平而棱角分明,線條流轉細膩,毫不紊亂;壺口子母線咬合緊致,倒茶時不必擔心茶水溢出;壺口較大,茶葉進出方便;直流嘴纖細而修長;圈把闊大,提用方便,環把隨身勢,流、把都暗接而成,精工制作。此壺氣度雍容,寄寓了修身立德、兼濟天下的心愿。
2 “德鐘壺”的意境
“德鐘壺”本為大亨所創制的一款代表性光素器,但此壺的重點卻在于以陶刻營造出看云聽泉的閑適場景。中國古代有種“澄懷味象”的傳統美學理論,只有先“澄懷”才能“味象”,也就是說要先“虛靜”,然后才能體悟到“象”。“虛靜”是進行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狀態,沒有這種狀態就無從進行真正的藝術創作。因此要做一把有美學價值的紫砂壺,首先要領悟此中蘊含的真意。此壺所要表達的情懷是陶淵明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高潔隱逸。正如空谷幽蘭,亦如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壺隱含天地間大美而鮮為人知,以陶刻工藝將其表現出來就更困難。這就在壺藝技巧之外,對相應的藝術思維也提出了要求。
3 “德鐘壺”的來由
此壺以“德鐘”為名。鐘是禮樂之器,頌之以德。《道德經》上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儒道皆大乘,帝王外儒內道,剛柔并濟。《康熙字典》對“鐘”字如下解釋,引《說文》:“樂鐘也”;引《釋名》:“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也。”引《詩·周南》:“鐘鼓樂之”。鐘鼓同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音樂的象征。儒家講禮、樂兩個基本點,因而鐘德的實質就是樂德。顧景舟主編的《宜興紫砂珍賞》一書中提到:“德清儉素,儒雅中和胡付照與壺有緣之人,若有緣遇見此尊寶器,定能心生正氣,肅起恭敬之心。如此造型的砂壺,其稱謂大致有:德鐘、鐘德、德中、中德之名。究竟哪一種稱呼才是正宗?”紫砂界迄今仍未有公論。宜興紫砂壺,尤其一些傳統壺式,同一壺式名目繁多,也令人癡迷。
4 結 語
此壺泥色純一、莊重儒雅、質樸大方、沉穩周正、圓潤涵光。壺身以“盅”字為造型,圓型平鈕與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君子之風。此壺以“盅”字為造型,而不能從中辨認出“鐘”字。據《辭海》記載:“盅,器皿空虛。《說文·皿部》引《老子》:‘道盅而用之。另一涵義是指杯類。”空去鋬流,我們不難發現此壺與“圓盅”器型上的相似。此壺以圓整周正、內心虛靜為造型創意,真正體現了其所追求的美學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廖江玲.紫砂壺光素器的造型及裝飾藝術[J].中國陶瓷工業,2011(6):57-58
[2]許愛仙.以德垂范君子之風度——淺談“德鐘壺”的藝術品位[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