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衛芬

走過對紫砂藝術數十年的探索與追求之路后,紫砂藝術就是創作者對紫砂的理解與心靈溝通的表現。好的紫砂壺不僅實用,更是極具生命靈性和底蘊的文化載體。所以,紫砂作品要與自然相契合,與時代精神互為表里。
紫砂壺的各種造型都是在圓器、方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方匪一式,圓不一相”,這就是多少年來無數藝人積累的創作經驗。“待、靜、順、恒組壺”(見圖1),泥色醇和爾雅、溫暖親和;泡養一段時間之后,壺體表面如皮膚般光滑細膩,且有一種油質的光亮感。
此組作品在造型上將傳統“西施壺”作為創作基礎,壺身罕見地呈現出圓潤感和流線型,無不透露出大膽的現代氣息卻又不失美感,幾乎顛覆了壺型的常規設計思維。四種不同的造型設計,將口、蓋、的、嘴、把、肩、腰按和諧的比例巧妙安排,使人眼前一亮,完美地詮釋了紫砂圓器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而不笨、有骨有肉及骨血亭勻的風度。
“待壺”嘴與鈕造型立體,完美呈現出栩栩如生的公雞形象。此壺樣式小巧、工藝獨到,精致的細節搭配,樸實的風格,彰顯著怡然自得的樂趣。“靜壺”色澤清雅淡泊、質地細膩,造型獨具一格,線條流暢、飄逸,壺嘴自壺身自然胥出。壺把底端襯以飛翔式,瀟灑自如。整體觀之,似孑立的母雞,憨態小巧。“順壺”身筒飽滿,利于保持茶香的濃郁,體態飽滿豐腴而極富張力,壺底平整故支撐有力而穩健,卡蓋設計,口蓋渾然一體,蓋鈕與把相接,呈現出完美的幾何形。“恒壺”是在“待壺”、“靜壺”、“順壺”三壺造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除蓋與把略有修改外,三壺的主要結構都得到了延續。“恒壺”就像是一只栩栩如生、蹣跚而行的小雞,“恒壺”使整套壺的氣質得以升華,這正是作者對作品個性追求的體現。其實一件好的手工藝品,視覺上的美觀、觸覺上的舒適只占其一;而精神上的享受,與他人共同尋味而百看不厭的過程,因產生共鳴而愛不釋手,這大概才是最難得的。
紫砂壺的特性與茶性相合,一般來說壺音較高適宜配泡重香氣的茶,如清茶等;反之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等。而“待、靜、順、恒組壺”選用的泥料正是符合大眾審美的清水泥,適合沖泡輕焙火系列的烏龍茶、普洱生茶、宜興紅茶等。清水泥成品使用日久,泥色會由棕色變成豬肝色,紅潤溫和,讓人愛不釋手。
這組壺以曲線為主軸,柔中帶剛、以靜帶動,不變的壺身流出的茶湯芳香四溢,這是太極八卦的思想的沉淀。等待、靜觀、氣順、心恒——以四字命名這組作品,也是見證了自我勉勵與提升的決心。在當下這個浮躁的年代,能以“澄懷味象、寧心靜氣”的心態專注于藝術,抵抗物質的誘惑,能追求精神心外無物的純凈,這是不容易的。身為一個紫砂藝人,應以哲人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大腦和雙手來詮釋人生,這是一種境界。
一件兼具了實用與藝術收藏價值的紫砂作品,與其創作者之間的關系,猶如俞伯牙與鐘子期一般,高山流水,心若知音。經過多年的紫砂藝術創作,筆者認為,要做一把質量上乘具有文化藝術氣息的紫砂壺,就如同對待真心的朋友,既要隨緣,又要相契。你要懂她、愛她,從內心深處感知她的意趣風華。這組“待、靜、順、恒組壺”未必是筆者最好的作品,但卻始終是心頭的一方碑刻。靜待花開花落,何愁不會順心順意;千帆過盡,只為生命永恒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