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文人的大量參與,引導紫砂藝人在紫砂藝術的雅趣與技藝上不斷追求與提高。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紫砂藝術的創作越來越富有藝術性。如何完美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的紫砂藝術就成為了紫砂藝人的創新動力。正所謂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大到浩瀚宇宙,小到花鳥魚蟲,一切事物都在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這也為紫砂藝術的造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游刃有余的紫砂藝人以藝術的眼光敏銳捕捉自然之美,并在創作中巧妙將自然中的物象符號融于紫砂創作中,把自然的靈魂與紫砂藝術的精髓交織在一起,從而得到超越一切藝術的美妙情趣、內涵之美。
紫砂藝術與時俱進,不但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而且拓展了茶文化的外延。“八風壺”(見圖1)圓中寓方、方中見圓,在巧妙的搭配中展現出不一般的魅力。此壺以八個面構成了壺身主體,八角壺底穩坐桌面,穩健大方而又充滿意趣;棱角分明的線條自壺底延伸向上,質地細膩,方圓之中完美結合;壺嘴至壺身稍折延伸,線條分明,直流胥出自然,靈動俏皮;壺把厚重穩健,與壺身完美契合;壺蓋嵌于壺口,吻合嚴密,與壺身渾然一體;八角壺鈕輕巧別致,穩穩居于壺蓋。“八風壺”壺色醇而秀氣,整體造型端莊典雅。它不同于一般的紫砂壺,而以流暢的線條結合弧線的質感,簡潔明快,讓人耳目一新。一個“八”字概括了此壺,近似八柱體的壺身、小巧立體的八角壺鈕以及棱角修長的壺嘴都以八面玲瓏的形象融于一體,隨意而又剛柔并濟。
一切紫砂藝術的創新,都逃不開歷史文化經典的傳承,而“八風壺”的創作靈感便來源于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與佛印斗禪的故事。其故事大致為,蘇東坡至江北任職時,常與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談禪論道。一天蘇東坡自感修持有所成,就撰詩一首送于禪師賞閱。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作二字批注送回蘇東坡住處,蘇東坡滿心以為禪師會萬分夸獎,卻只見“放屁”二字于紙上,憤怒萬分,便急找禪師理論。禪師早知他會來,便道:“不是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個屁卻讓你過江了呢?”短短一則小故事卻禪意頗深,如若真是修持自成,心境便淡然無求。都道蘇東坡未能端坐紫金蓮,但此八風一壺實在有幾分吹不動的意味。紫砂藝人以“八風壺”為期許,告誡世人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一切未知的事物。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歷經挫折才能有所獲、有所得。生活中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總是在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只有做到清淡雅然,不輕易被生活所惑,才能真正端坐一方,淡定自若。“八方壺”端坐八方,穩健巍然,不動如山。玩賞品茗間,也將無欲則剛的情懷寓于壺中,體現了世人對于更高修為的不斷追求。
紫砂器造型形態完美、裝飾紋樣適合、制作技巧精湛,且與詩書畫及金石篆刻結合,雅俗共賞,使人愛不釋手。現代紫砂藝術應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強烈的時代氣息與鮮明的民族特征。在結合藝術文化素養、自然審美情趣的過程中,紫砂藝人用完美的創意構思,抒發出紫砂藝術特有的魅力。紫砂藝術總能以獨具一格的藝術風貌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富有強烈個性的藝術效果,使人在玩賞間感受到藝術的真正感染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