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 紫砂壺由全手工制作而成,不僅需要高深的藝術設計水平,還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仿古壺”外形樸實無華,但壺嘴、壺蓋和壺柄與壺身渾然一體,線條十分流暢。在“仿古壺”上刻繪詩畫等,古樸之余又有文雅之意。
關鍵詞 仿古壺;紫砂;意趣
“仿古壺”是十大經典紫砂壺型之一,它的出處是古代戰場上的鼓。鼓作為兩軍交鋒時鼓舞士氣的道具,擂鼓助威說的就是它。現以“仿古壺”(見圖1)為例,談談壺器的造型及其折射的中國人的意趣。
1 “仿古壺”的造型
“仿古壺”屬于一款經典壺型,器型飽滿、比例協調、大方簡潔。壺身略呈扁圓,在平肩的襯托下更覺壺身扁平,端莊宛若大家閨秀;圓潤的壺鈕與壺身一致,兩相應和韻味十足;口蓋子母線精確地將壺蓋、壺口分割開來。大口蓋,大氣十足;與傳統壺型毫無二致,一彎嘴,耳形壺把隨身勢而起。“仿古壺”線條流暢、比例得當,在外撇的壺嘴與寬闊的耳形壺把的襯托下,整款壺力量感十足,仿若氣沉丹田,亟待噴薄而出。
2 “仿古壺”的起源
關于“仿古壺”的起源,一種說法是由清代邵大亨初創,取仿鼓義;另外一種說法則最早見于近代吳大徵授意趙松亭所作的“仿古壺”。那么究竟是仿古還是仿鼓?翻看紫砂歷史典籍,能看到最早的“仿古壺”是邵大亨首創,所以仿古本為仿鼓。據說,邵大亨制此壺時,稱為“仿鼓壺”。細觀壺形,上下約縮,腰部略鼓,形狀猶如扁鼓。另外,邵氏景南曾有“太極鼓壺”傳世,兩者眉宇間多有相似處,想必是此款壺式最初的命名由來。顧老壯年精力正健時,曾以大亨此款壺為模,心追手摹、潛力鉆研,得益良多。可能致敬前輩遺風,又可能因為“古”和“鼓”諧音,后人多以“仿古壺”稱之,表達出對前輩的追慕。至于冰心道人程壽珍,其本系邵友廷之養子,屬邵氏一系,其作品也多稱“仿鼓壺”。
3 “仿古壺”的文人意趣
如今的紫砂壺創作,面臨著面向當代的重要課題。在“恪守”和“解構”的所謂兩極之間,其實存在著一個極其寬廣和豐富的多元區間,就是文人的意趣。事實上,紫砂壺的創新,不能只是在形式上跳出傳統,而更要確立一個文化方向,這是中國紫砂壺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必經之路,也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明確紫砂壺特性的關鍵。這款“仿古壺”,它以自然造化為師,將筆者的情思、幽趣、雅興融入傳統“仿古壺”的各元素中,跟上歷代文人崇尚意趣的腳步,使得此壺頗得文人氣象,滲透出超越物象之趣。“文人意趣”是中國藝術風格的高度,也是這把 “仿古壺”的風格所在。
“仿古壺”上刻繪的“真香品茗”四字,更加顯示出了獨特的文人意趣。文人之于茶,猶如茶之于水。文人品茶實質上也是品人生,表現出對人生意趣的追求。唐代白居易在廬山香爐下的茅屋里住了十多年,每日種茶、采茶,他在詩中寫道:“平身無所好,且此心依然。架巖結茅宇,斷壑開茶園。”杜牧寒夜會友,他點燃茶爐,通紅的火焰旁大家圍坐在一起,啜茶清談。“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這種儒雅的愛好至今仍令人神往。宋朝文豪陸游是位著名的茶客,他嗜茶成癮,以至于深夜里都要帶病冒寒親自汲泉煮茗,他在《夜汲井水煮茶》的詩中寫道:“病起罷觀書,袖手清夜永。四鄰悄無語,燈火正凄冷。山童亦熟睡,汲水自煎茗。”茶生于靈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澤,蘊天地之精氣,與文人脫逸超然的情趣相契。茶清淡雅致、雋永綿長,也暗合了含蓄內斂的文人特質。文人們之所以能夠接受茶,并且融進了自己的情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茶契合了中國文人性格里面的那種淡泊明志及寧靜致遠。尤其當他們在社會中受到挫折與磨難,萌生隱退的念頭,茶更是他們獲得精神解脫的好伴侶。藉著茶的力量,失意的文人們以一種灑脫豁達、無拘無束的心態笑對人生坎坷。
4 結 語
以意趣來考量“仿古壺”的創作,對現代紫砂壺的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西方文化和社會商品化日益強勢的當下,傳統文化記憶鏈的斷裂,也就意味著作為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的喪失。而文人意趣,是東亞各民族的母語和民族印記的特殊方式。意趣在歷史中有著自由而廣大的天地,在“仿古壺”的創作中汲取了鮮活的人文精神,有深遠的文化價值。
參 考 文 獻
[1]黃仲山.近代以來新儒學思想在文藝領域的影響與得失[J].衡水學院學報,2012(2):49-52
[2]舒曼.茶味與禪意,語默此皆清——論唐代文人禪茶詩化的高遠意境[J].農業考古,2016(2):1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