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超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扶持、引導和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當前各級政府對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他們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提高農民收入均高度重視。安徽省長豐縣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因此,在我縣全面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對促進全縣勞務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村的貧困落后狀況,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案簡介:長豐縣勞動力轉移狀況
長豐縣勞動力轉移工作開始比較早,早在1982年,就有個別農民外出務工,1991年縣政府就開始了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工作。輸出的勞動力從事低層次、苦力型勞務輸出,為基本解決溫飽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勞務輸出的渠道越來越窄,勞務就業的范圍越來越小,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定技術的務工人員少,特別是經過培訓后輸出的更少,致使外出務工人員就業難,從事高危性勞動多,工資待遇低,甚至只是混口飯吃,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因此,從2004年開始,長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務輸出工作的決定》、《長豐縣農民工培訓實施意見》、《農民工技能培訓管理辦法》等文件。充分發揮相關部門職能作用,利用莊墓職業中學、長豐技校、文杰電腦、精華學校等職業中學與培訓機構開展專業技術教學課程,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勞動部門組織輸出務工人員,實施崗前引導培訓、定單培訓;扶貧部門實施“雨露計劃”培訓。幾年來,全縣有組織的開展技能培訓19000多人,其中2009年:扶貧部門組織的“雨露計劃”任務1200人,培訓1200人;2009年農委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農民4100人,其中專業技術1400人,2010年4560人,其中專業技術960人。勞動局2009年農民工培訓4906人。
1.加強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服務工作,廣開門路,夯實基礎,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
進入21世紀以來,長豐縣有關部門深入水湖、吳山、下塘、杜集、合肥等地舉辦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近10場次。今年以來,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招聘活動,有效解決了企業的用工問題,深受企業好評。
2.“回歸工程”效果顯著
09年以來,我們利用多種宣傳載體以及開展“春風行動”、舉辦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回鄉創業的政策和優勢,并以合肥市創建國家創業型城市為契機,加快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創業政策,優化了創業服務,改善創業環境。加快了農民工創業園的建設步伐,三十頭、莊墓鎮、崗集3個農民工創業園建設項目并投入使用。水湖、楊廟2個農民工創業園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之中,省財政累計補貼資金750萬元。
3.搭建平臺,完善載體,深入推進創建創業型城市工作認真開展就業援助
(1)建立和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為加快建立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開發、貸款擔保、稅費減免、后續服務“五位一體”的創業促進平臺。
(2)開展創業人員評比表彰活動。每年縣委、縣政府都要開展“創業領頭人”、“創業服務明星”、“創業服務先進單位”等評選表彰活動,表彰一批回鄉創業先進典型,宏揚創業精神,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對一些好的典型,推薦到省、市進行表彰,以激勵更多的人投身到創業熱潮中去。
(3)加大小額擔保貸款信貸支持力度。
(4)完善創業載體。加強“百幫創業園”和“農民工創業園”建設和管理力度,充分發揮各類創業載體在促進創業工作中的“孵化器”作用。
4.創新舉措,注重監管,認真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
一方面,我縣深入開展了“送培訓進鄉村、進企業”活動。為了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我們深入伊利乳業、鄂爾多斯等企業開展農民工崗前技能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企業和勞動者的普遍歡迎。另一方面,對一些技術難度大、培訓時間長、培訓費用高的培訓項目,我們采用將幾種培訓項目疊加起來的方式,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開展培訓。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困境及其原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群眾技能型轉移就業觀念有待提高。
(2)外出勞動力逐年增加,培訓工作相對滯后。部分培訓機構教學硬件設施配備不全,師資力量不足,更多地從自身利益考慮、存在短期行為,達不到應有的培訓效果。
(3)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沒有有效對接。雖然各級都在強力推行訂單式培訓,但部分培訓學員所學的專業與實際就業的工種不對口,據調查,有的學員,學的是電焊專業,但培訓學校聯系安排到冰箱廠就業,而且工資待遇低,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直接影響了農工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4)培訓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5)服務網絡建設,維護務工人員合法權益有待加強。培訓機構對企業經營狀況、工資福利、勞動保險,勞務人員與企業簽訂符合規定的勞動合同,深入用工單位了解情況,跟蹤服務有待加強,確保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注重教育培訓質量,提高務工者素質。各培訓機構務必按照各專業的學制要求,保證在校學習時間,完成規定的課時任務和學習內容,無論理論學習或進廠實習,必須突出實際操作技能訓練,確保每個學員能真正掌握專業技能,并報請通過技能鑒定,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鞏固提高培訓轉移效果。
(2)培育完善勞務市場的推介服務體系建設。在勞務輸出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立勞務市場服務機構,為務工人員與用工企業搭建洽談協商平臺。勞動保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勞務用工洽談會,交流信息,牽線搭橋,提供服務,為有組織的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保障。
(3)整合培訓資源,形成合力抓培訓,促轉移。縣鄉兩級對農民工培訓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下達培訓計劃、統一組織培訓、統一考核發證。培訓資金集中捆綁,統一使用、統一管理,避免多頭組織,分散管理,造成人力、物力浪費,確保農民工技能培訓有序的開展。
(4)堅持以訂單培訓為主,轉移就業與自主創業相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用工需要,進行簽單培訓,對培訓機構要建立招收、培訓、輸出、維權服務的監督評介體系,達到培訓有方向,就業有著落,維權有保障的目標。
(5)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和跟蹤服務體系。建立培訓就業信息網絡檔案,特別是“雨露計劃”要建好培訓臺帳和轉移就業臺帳,搭建互動信息平臺,及時反饋信息,使縣級能夠隨時掌握學員學習、就業和收入等方面的情況。
(作者單位: 中共長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