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杉
內容提要
在意大利歌劇史上有—位重要的歌劇作曲家,其藝術生命十分短暫,卻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他就是貝利尼。其中,《諾爾瑪》就是他的代表作,該作品中的音樂風格富含浪漫主義的個性藝術,是對意大利傳統歌劇的繼承和發展。《諾爾瑪》中洋溢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開創了意大利浪漫歌劇的創作風格,推動了意大利歌劇的發展。本文就《諾爾瑪》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諾爾瑪》 浪漫主義 演唱風格 貝利尼
貝利尼,是19世紀意大利歌劇史上的杰出作曲家,而此時,意大利傳統民族藝術日漸衰微,法國大歌劇在歌劇界的影響巨大,在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驅動下,貝利尼通過個性化創作,對音樂進行創作,開辟了意大利歌劇界的新局面,他在作品中,積極捍衛意大利歌劇傳統,追求浪漫主義個性藝術,倡導人聲在歌劇中的主導地位,對意大利歌劇審美傳統進行繼承和發揚,用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雖然他英年早逝,但是卻在世界歌劇版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1.簡析浪漫主義音樂的美學特征
浪漫主義音樂作為19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音樂思潮,隨著其自身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美學特征。《西方美學概念史》中對浪漫主義的美學特征是這樣描述的:浪漫的美是強烈感情和熱情的美學集合,是一種無拘無束而又多情的精神性美,是集中了奇跡、無限、神秘和深奧的多樣性的美,是集幻覺、優雅、力量、距離、沖突、痛苦等于一體的效果強烈的美。也就是說,浪漫主義音樂的美學特征可以包羅萬象,但是又有跡可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主觀性。具體到音樂作品中,浪漫主義音樂往往更加注重音樂創作中主觀情緒的宣泄,也就是說,音樂作品中人物的內心刻畫十足。浪漫主義對傳統進行繼承的同時,更是在不斷創新,通過張揚個性,使個人主觀情感內容得到體現。在創作過程中,故事往往是自己真實經歷或主觀臆造,但是通過對主人公個性和內心世界的刻畫,會表達一種對現實世界不滿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之感。
其次,民族性。具體到音樂作品中,浪漫主義音樂的取材往往來源于民族和民間,尤其是城市中的市井民情,民間的神話傳說以及廣為流傳的小調等都是作曲家的創作素材。而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期,歐洲各國政治形勢日趨復雜化,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百姓更是飽受戰爭的荼害,苦不堪言。表現在音樂作品中的民族意識空前強烈,音樂作曲家更是抓住時代性,將愛國熱情賦予音樂作品中,為提高民族凝聚力,贏得戰爭勝利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再次,抒情性。具體到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由于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作曲家更喜歡將目光集中于大自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獲得片刻寧靜,音樂旋律柔美,行云流水般淋漓盡致,從而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暢想。在浪漫主義時期,人們心中和生活現實的痛苦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交織在一起,作為音樂創作中的必要元素,旋律創作也必須展現抒情性。
第四,幻想性。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推進,浪漫主義音樂也不斷發展,政局動蕩,社會殘酷,人們難以找到希望的曙光,而浪漫主義作曲家更是對當時的水深火熱深惡痛絕。從而更加向往美好,通過個性張揚、情感奔放的浪漫主義作品,更能夠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讓人們在音樂中感受到心中所向往的浪漫主義世界。
2.默勘《諾爾瑪》的浪漫主義音樂特征
2.1民族性特征十足:反對外族侵略正當時
在浪漫主義音樂作品中,歷史典故和古代神話的引用,往往是想隱喻某些社會現實。在歌劇《諾爾瑪》中,通篇以諾爾瑪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營造了一場英雄主義歌劇,但是,在女主人公的刻畫中,運用矛盾和沖突,反映社會現實,即運用高盧德魯伊教徒反對羅馬統治來暗喻意大利人民對于奧匈帝國黑暗統治的不滿,深切地表達了意大利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民族性十足,彰顯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在音樂結構中,采用意大利傳統曲式結構,其由兩幕組成,每一幕又劃分為七組樂曲。第一幕第一場主要由序曲、引子、合唱、謠唱、宣敘調、謠唱、合唱、場景唱段、詠嘆調、場景唱段、二重唱組成。第二場則是由場景唱段、二重唱、場景唱段、三重唱組成。具體到第二幕,第一場可以分為場景唱段、場景唱段和二重唱;第二場由合唱和詠嘆調組成,第三場的構成分為場景唱段、合唱、場景唱段二重唱、場景唱段、詠嘆調。
在浪漫主義時期,歌劇序曲一般以交響曲為標題,與古典主義時期相比,此時的序曲更具有標題性、文學性和民族色彩。在序曲演奏中,貝利尼選擇長笛和小提琴作為演奏過程中的主要樂器,長笛具有明亮的音色,溫婉,圓潤,優雅,富有表現力,而小提琴的優美則在于與人聲相近,具有豐富的音樂表情。二者搭配,親和力強,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在小提琴的引領下,配合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以漸強的方式演奏,并經過多次重復,力度不斷增加,最后進入高潮。這種方式在《諾爾瑪》中反復出現,貫穿始終,為歌劇效果的加強以及民族主義的渲染做出了重要貢獻。
2.2動人抒情,旋律表情富于變化
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創作,更加注重個人主觀情感的體驗,往往會用主觀的態度對世界現實進行加工。在貝利尼的作品中,緊緊抓住了浪漫主義的核心特質,崇拜旋律,創造了個性化的音樂藝術。在歌劇《諾爾瑪》中,旋律抒情細膩,行云流水,注重刻畫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無論是主人公的悲痛和無奈還是主人公的渴望與回憶,均配合了專門的音樂場景,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也得到了全面詮釋。
在作品中,男主人公波力奧在第一幕第一場出場后所唱的詠嘆調,名為《在維納斯祭壇之下》,采用兩段式結構,表達對阿達琪莎的愛慕,在樂譜中,音樂表情術語“legato”的意思是連貫,在演唱中應該注意聲音的連貫性,不能間斷,而明亮的C大調也給男主人公賦予了一種挺拔英武之感,優美的旋律更是撩撥著聽眾的心弦。
3.歌劇《諾爾瑪》的清唱風格
關于貝利尼的歌劇作品,都含有浪漫主義的激情,他借鑒意大利傳統歌劇的中心細節——旋律,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個性藝術。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他調動所有能夠運用的音樂手段,將人物和音樂的內在精神理想相結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他的音樂語言風格則更加抒情,借助豐富的旋律表情,創造柔美曲線,營造嫵媚的旋律,同時又隱藏淡淡的憂傷,創造了獨特的“貝利尼式的憂郁”。鑒于浪漫主義注重主觀情感體驗,在歌劇中,貝利尼更加注重歌唱性因素,以人聲演唱為主導,并恰當配樂,展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展現戲劇性。
因此,在貝利尼的歌劇中,作曲家處處為詠嘆調的優美殫精竭慮,演唱難度高,但是卻不是單純地流于形式,過分追求演唱技巧,而是將人聲與優美的旋律相結合,深入人心,比如在《諾爾瑪》第一幕第二場中的三重唱,諾爾瑪、阿達琪莎以及波力奧的合作,堪稱整個戲劇中最引人入勝的重唱,創作手法雖簡潔,然而抒情性和和聲卻細膩地刻畫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音樂形象,帶來了均衡統一的美感。
為此,在貝利尼歌劇演唱中,首先應該具備強大的氣息支持,這是唱好高難度、音域跨度廣、連續高音以及裝飾性樂句的歌劇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其次,在咬字吐字方面,應該力圖圓潤和豐滿。第三,在音質方面,需要保持其純凈性,以平穩、連貫的聲音完成演唱,并注重起音的質量。第四,耍重點對歌詞進行把握,把握歌詞內涵,體會其中的復雜情緒,恰到好處地展現人物內心情感。同時,還要注意作品中的表情術語和音樂情緒,輕重緩急,張弛有度。第五,在演唱過程中,切忌盲目炫技,人物內心情感才是第一位的,親切自然為主。
結語
歌劇《諾爾瑪》是對意大利傳統歌劇風格特點進行繼承與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將作曲家貝利尼音樂才華展露無遺的劃時代杰作。作品中洋溢著浪漫主義的藝術氣息,彰顯了抒情戲劇的獨特魅力,將旋律和人聲的完美結合,更是表達了豐富的音樂情緒,成就了經典。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