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因抑郁癥自殺的大學生數量也不斷在上升,如何在源頭上扼殺抑郁癥,如何低成本、有效地解決學生抑郁情緒的問題,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具有抑郁情緒的學生進行運動干預和比較,研究體育運動對高職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是否具有影響作用。
關鍵詞:體育運動;女生;抑郁情緒
1前言
抑郁情緒是一種很常見的心境低落狀態,又稱為心理感冒,主要表現為興趣減少、情緒低落,同時伴有輕度睡眠障礙,以及飲食等其它方面生理指標的改變,但是病程和嚴重程度都沒有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女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產生不良情境的消極反應容易產生抑郁情緒,主要表現為個體因無法克服暫時的困難與障礙而順利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其自身的自尊與自信受挫而產生失敗與內疚感、有時產生無助感與孤獨感、甚至絕望與無價值感、能力減退感等不良心境,她們長時間處于缺少快樂、悲傷等負性情緒狀態中進而導致抑郁不安、心境持續低落的抑郁情緒。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體育運動對女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
2.2研究方法
2.2.1 教學實驗法和實驗對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學實驗,基于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體育選修課的教學安排,根據科學合理的原則設置體育運動的相關練習內容,科學探求體育運動對女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效果。實驗對象為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正在上公共體育課大一學生和沒有公共體育課程的大二學生。
2.2.1.2心理評估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評估工具為 Zung 氏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該量表是美國心理學家 Zung 于 1965 年編制而成,它可幫助診斷被試是否有抑郁癥狀并判定抑郁程度的輕重,它能反映被試抑郁狀態的有關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它既可以用來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也可用來觀察在治療過程中抑郁的病情變化,該量表因使用簡便,應用頗廣,是目前精神醫學界最常用的抑郁測量量表之一。抑郁標準分為:標準分≦50 分,即正常狀態無抑郁癥狀;50~59 分,提示輕度抑郁;60~69 分,提示中度抑郁;≧70 分提示重度抑郁),并建議咨詢專業的心理醫生。
2.2.2.2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目的和需要,采用的心理測量工具為“Zung 氏抑郁自評量表”,選取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大一、大二年級女大學生相關資料進行調查收集分析。
3研究結果
3.1干預前被試基本信息統計及抑郁情緒的比較
本研究選取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2015 級大一和 2014級大二學生為實驗對象,發放 Zung 氏抑郁量表 600 份,大一300份,大二300份,回收有效量表560份,有效率為 93.3%。分別從大一篩選出的有抑郁情緒( SDS≧50,但并未達到抑郁癥)女大學生有60人,從大二篩選出的有抑郁情緒( SDS≧50,但并未達到抑郁癥)女大學生有90人,這90個學生分別通過訪談的方式了解她們是否有運動的習慣,將每天或每周有運動習慣的同學排除在這個樣本之外,最終確定60個完全不運動的學生。
在體育運動干預前進行的檢驗得出表 3-2 ,表明體育運動干預前 3 組被試之間SDS 分值進行比較,雖有差異,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被試在試驗前的抑郁情緒狀態差異不顯著,可繼續進行下一步的試驗測試,其測試結果是有統計學分析的意義的。
3.2體育運動對女大學生抑郁情緒影響分析
數據結果顯示運動組在運動干預前、后的 SDS 值出現了顯著差異(p<0.001),說明經過 12 周的運動的教學干預之后,被試的抑郁情緒得到了改善;而不運動組 12 周后的 SDS 值差異不明顯,不具統計學意義。
4分析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12周的體育運動對具有抑郁情緒的運動組被試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的改善效果較沒有參加體育運動干預的不運動組女大學生改善效果更明顯且差異較顯著,說明體育運動對于治療女大學生的抑郁情緒具有積極的作用。建議在高職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進一步推廣體育運動,建立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興趣小組,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配備每個運動興趣小組一個專業的指導老師,負責技術指導和比賽指導。讓愛好運動的學生和有負面情緒的學生有個運動和發泄情緒的平臺,及時疏解和宣泄日常生活和學習所產生的抑郁情緒和消極情緒,進而促進全體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萬美容,曾蘭.90后女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實證研究-基于與男大學生的比較[J].中國青年研究,2014.(04).
[2] 王步標,華明等.人體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1.
[3] 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博士學位論文].長春:吉林大學,2007.
[4] Beck AT,Rush AJ,Shaw BFetal.Cognitive of Depression[M].New York Guilford,2011.
作者簡介:
黃麗娟(1986—),女,漢族,湖南衡陽,教育學碩士,單位: 廣州大學教育學專業碩士2009級研究生。
(作者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