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茂
摘 要:建筑設計實訓課是建筑學專業的主干課,而建筑學專業課程的建筑設計課又是建筑學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一環。深層次與初級相比,不止是建筑規模的簡單擴大或功能的簡單復雜化,而是建筑觀的擴展和深化。對建筑本體的介紹側重其內在的自然屬性,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所謂的純建筑,我們僅僅保留了建筑本身固有的自然屬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簡化的方式了解建筑最根本的屬性,學習和掌握建筑。
關鍵詞:建筑設計;純建筑;自然屬性
一、建筑設計實訓課程存在的問題
教學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挖掘不深,表達不夠。學生們和部分青年教師往往把對建筑設計的理解片面看成是形式構圖的好壞、表現能力的強弱,只關心自己的設計是否與眾不同,而不太關心 形式與內容、結構與材料、經濟與使用等諸多因素的內在聯系。這種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與實際工程往往大相徑庭,從而造成學習內容與工作要求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畢業后總要經歷一個由理想破滅、思維 方式不得不根本改變的艱難歷程。設計中模仿現象嚴重,建筑造型東拼西湊,過于追求建筑的變化,而忽略功能關系;過分依賴計算機和電腦繪圖,而輕視徒手表達,這種現象如長期延續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對于嚴酷的方案競爭的適應能力。
二、建筑設計新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理念
建筑學專業是以培養工程設計為主的應用型學科,它涉及到技術與藝術、社會與文化、傳統與時代、地域與環境、心理與情感等諸多邊緣學科。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盡快樹立建筑設計應符合工程實際的觀點,針對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對課程計劃及內容進行了調整。建筑設計教學開始之前,就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和鋪墊工作,開出了建筑概論、美術設計基礎等先導課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基礎訓練,其目的是讓建筑設計的基礎教學回歸到一切設計共同的基座上來。經過實踐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建筑設計教學系統。建筑學專業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學科,建筑設計課程長期以來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體系。第一階段是建筑設計入門階段,通過單項空間設計、單元空間設計,將建筑設計分解進行,學習建筑語言,進行小型建筑組合設計。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學習建筑設計的表現方法及設計過程。第二階段是建筑設計深入階段,主要培養學生處理建筑單體和群體關系的能力,提高處理較復雜功能建筑和特殊環境關系的能力,進一步建立整體的環境設計意識,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懂得各專業之間的相互配合。第三階段是建筑設計拓寬階段,從設計單一空間、單層建筑過渡到設計多空間、多層建筑乃至高層建筑,通過綜合體空間設計、室內設計,提高處理復雜、綜合性建筑 設計的能力,拓寬學生宏觀和微觀環境意識,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第四階段是建筑設計強化階段,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工程、競賽項目、復雜工程的綜合強化訓練。
三、實訓課程定位措施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的定位是——能力提高階段(二年級的定位—— 設計基礎階段;四年級的定位——綜合設計階段)。 二、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設置模式——階段性、專題性傳統的建筑設計教程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個課題的練習進程都是由整體到整體。知識的累積表現為不同功能類型的累積,學生從中獲得日后執業所必須的設計知識和經驗。在新的 教程設置中,我們強調了階段性與專題性,變類型教學為專題教學,因為類型是做不完的,以后還會有更多新類型出現。只有建筑的問題是永恒的,如建筑與文化,建筑與環境,建筑與新技術,建筑與人的行為方式等,所以,我們將三年級的四個設計題目理解為四個相互關聯的階段,每一個課題將一個設計主題作為主導因素,并把它作為啟動建筑設計的源頭。其余的設計問題則被理解為設計的修正因素,參與到設計的后續階段中。具體操作模式,主題一:由功能轉向空間的建筑設計類型:餐飲建筑 建筑規模:該練習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加強對現代建筑功能與空間互動關系的理解,學習并掌握源自功能關系解析的空間“轉換”方法及其“變形”途徑;掌握不同尺度空間的組合能力。主題二:以空間造型藝術啟動的建筑設計類型:文化館、綜合性俱樂部 建筑規模:該練習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掌握城市中對文化與藝術及區域標志性要求較高的建筑的設計方法及空間造型能力,要求方 案設計應符合所在地區的城市文化環境特點,造型、空間設計 應具有時代性、藝術性。主題三:以文脈啟動的建筑設計類型:民俗博物館、紀念館建筑規模:該練習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建立建筑設計的文脈意識,學習并掌握建筑設計中常用的環境分析技術以及在設計中融入文脈觀念的方式和方法,并延續二年級環境意識教學的線索,在場所的文化意義和歷史積淀方面進行擴展。主題四:以建構啟動的建筑設計類型:影劇院設計建筑規模:該練習的主要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技術因素對當代建筑設計的意義,學習從技術入手進行設計的方法,理解建構技術與建筑空間及形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大跨空間的尺度控制和結構概念。
四、細化實訓課程
深化與完善以專題性、階段性為主要特征的教程設置改變了傳統的以單一功能類型劃分的課程設置方式,從而使建筑設計基本問題明晰化。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專題,學生必須解決相應的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和掌握較為理性的設計判斷力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新的教程模式已經在設計課中應用,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同學表現出持續的設計熱情,設計的過程真正成為探討問題、尋求解答的過程。
五、總結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專業教學計劃應以不變應萬變,在已建立的相對穩定的教學計劃基礎上,應對世界變化給建筑學專業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保持教學計劃中相對穩定的部分,調整和修訂相對不穩定的及不盡合理的部分,增加適應時代發展和需要的部分。這包括計劃的系統性、課程的連貫性、課程內容及配置關系等,如教學計劃中涉及建筑設計理論和建筑工程技術方面的課程等。只有及時調整和更新,及時吸收和補充最新技術及信息,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碩賢.應當高度重視建筑技術科學的發展[J].建筑學報,1998,(5):7-9.
[2]吳良鏞.關于建筑學未來的幾點思考[J].建筑學報,1997,(2):16-18.
(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