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繆昌文院士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理論與技術研究,在混凝土抗裂關鍵技術、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服役壽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術、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發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3項,出版專著4本,發表論文100余篇,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從1982至2015年,有30多年的時間,繆昌文埋頭于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多次取得具有創新性的發明成果。他率領自己的科研團隊不斷進取創新,從一個冷門學科起步,逐步使科研成果為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其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與跨國公司產品競爭相比絲毫不落下風,為該學科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 潛心十年,終有突破 對于選擇在當時尚比較冷門的混凝土外加劑作為研究領域,繆昌文從來沒有過猶豫和退縮。在前十年的基礎研究中,成果并不顯著。冷板凳難坐,個中滋味非一般人能忍受,但他沒有放棄。 十年的潛心研究終于在1993年取得突破,他在這一年首次采用燒結法研制出了“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補劑”。水泥路面采用此新技術修補后4~6h就可通車,而成本僅為傳統熔融法的五分之一。這種修補劑成為我國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補的主材料。 1996年,他率先采用反應性高分子材料與萘系減水劑復合的新方法,獲得了優異的水泥水化放熱曲線。這個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發明至今尚無人超越。它大大減少了混凝土水泥于水化早期產生的裂縫,成為大體積混凝土溫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經過無數次試驗,1999年他首先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發明了我國第一代接枝共聚物混凝土外加劑,推動混凝土外加劑的研究邁上新的臺階,這類研究當時在國際學術領域才剛剛起步。2 創新出成果,應用顯價值 2000年,繆昌文帶領所屬科研團隊采用集成創新的辦法,發明了最新一代的節能環保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首次將兩性聚電解質結構引入外加劑的分子結構設計中,改善了吸附性,提高了飽和摻量,混凝土減水率最大可達45%,較國外產品提高了40%;在主鏈上接入功能性組分,降低表面張力,減縮能力接近減縮劑,而成本僅有減縮劑的1/10;首次在主鏈上引入螯合基因,打破了國外專家學者認為共聚物不能與縮聚物混合使用的禁區。這些創新研究成果為他贏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然而繆昌文卻更看重其應用前景,“這種新型外加劑實現了無三廢排出的清潔化生產,每使用1kg該外加劑可節省50kg水泥,具有較好的環保節能效應;如以之替代進口產品,能為國家節省大量外匯。” 新一代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的推廣應用,繆昌文創造了許多第一:首個將國產外加劑推廣應用到我國的核電工程,解決了原來國外產品解決不了的問題;長江三峽大壩三期工程采用此成果,幫助解決了500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的溫控問題,至今未發現一條結構性裂縫,被稱為“世界建壩史上的奇跡”;世界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應用該項成果,解決了306m高的超高索塔一次性泵送混凝土施工和268m超長噸型鋼構架無結構裂縫施工,以及4萬立方米大體積承臺無裂縫等技術難題;世界第一高拱壩——錦屏水電工程采用此成果,幫助解決了拱壩混凝土開裂等施工技術難題,其優異的性能受到業主及施工單位的一致好評;鄭州國展中心用此成果建設的國內最大清水混凝土,被日本設計師稱之為“一生中見到的最好的清水混凝土”。 為了更好地實現科研成果的價值,繆昌文創辦了有利于成果轉化的企業實體——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條件,他每年提取銷售收入的7%,保證3 000~4 000萬經費用于科研開發與人才培養,目前已經形成了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產業化生產—再投入的良性循環。企業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建筑、交通、水利、港口、核電、能源、軍工等領域的重點工程中,成功替代了進口聚羧酸外加劑,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00年,繆昌文憑借出色的業績和極高的威信,被任命為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院長,但他沒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謀求如何在此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他敏銳地看到了科研機構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2年帶領全體職工率先完成改制,由過去的事業單位改制成了自主經營、風險自擔的民營科技型企業。改制后,江蘇建科院從事業體制的避風港里迅速走出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風擊浪。靈活的經營機制、良好的經營基礎、加上觀念更新的員工隊伍,改制當年就實現了產值翻番。經過十二年的發展,公司2014年產值突破38億元,一躍成為國內建設系統規模最大的省級科研開發機構,成為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型民營企業。3 人格魅力,引領團隊 江蘇建科院快速發展的背后,是不斷涌現的科技成果和創新產品。每一項成果背后,都有一個成功的團隊。繆昌文就是這個團隊的領頭雁,他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的集聚。他喜歡重用有闖勁的年輕人,給每個人創造機會去發展,他的團隊富有朝氣、活力,勇于創新。他們在國內率先研制出了低水泥用量、高體積穩定性的自流平自密實混凝土;他們配制出了低收縮、大流動性的C80高性能混凝土;他們提出了混凝土抗凍新理論—水分遷移理論;他們發明了分階段、全過程混凝土收縮測試方法,實現了混凝土自加水起收縮變形的非接觸式自動測試……這些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與認可,成為國際混凝土學術界不可忽視的力量。 近年來,他的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6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及出版專著4部。他帶領項目團隊為包括50多個國家重點工程在內的1 000多個工程配制了高性能混凝土1.5億立方米,出具施工技術指導書1 900多份。成果轉化后,節約水泥約900萬噸,節約煤耗約160萬噸,減少CO2排放量約700萬噸,工程應用單位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保守估計50億元左右。 三十多年磨礪,終成大器。2011年,繆昌文憑借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建設的杰出成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率領的創新團隊在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技術、生態節能型建筑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許多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3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7個省部級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江蘇省十大杰出專利發明人……對于榮譽光環,繆昌文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態:“我們這些成績都是在前輩努力工作的基礎上獲得的。現在我的任務就是讓年輕一代盡快成長起來,挑起科研的大梁。”言語樸實,一如他對待科研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