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超 劉成寶 陳豐



摘 要 本研究以蘇州土、鐵粉與活性炭粉末等為主要原料制成新型微電解陶瓷產品,探討了產品鐵碳比、孔隙率、曝氣池曝氣工藝等因素對處理印染廢水效果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 微電解;三元體系;印染廢水;鐵碳;孔隙率
0 前 言 微電解法是利用金屬腐蝕原理,形成原電池對廢水進行處理的良好工藝,又稱為內電解法、零價鐵法、鐵屑過濾法、鐵碳法。是一項被廣泛研究與應用的廢水處理技術。因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且可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 鐵碳微電解是當將鐵屑和碳顆粒浸沒在廢水中時,由于鐵和碳之間的電極電位差,廢水中會形成無數個微原電池。這些細微電池是以電位低的鐵成為陽極,電位高的碳做陰極,在含有電解質的水溶液中發生電化學反應的。反應的結果是鐵受到腐蝕變成二價的鐵離子進入溶液。由于鐵離子有混凝作用,它與污染物中帶微弱負電荷的微粒異性相吸,形成比較穩定的絮凝物(也叫鐵泥)而去除。其中電位低的鐵成為陽極,電位高的碳成為陰極,在酸性充氧條件下發生電化學反應,其反應過程如下: 陽極(Fe): Fe→ Fe2++2e 陰極(C):2H++2e→2[H]→H2 反應中,產生的了初生態的Fe2+和原子H,它們具有高化學活性,能改變廢水中許多有機物的結構和特性,使有機物發生斷鏈、開環等作用。 若有曝氣,即充氧,還會發生下面的反應: O2+2H2O+4e→4OH-; O2+4H++4e→2H2O; 2Fe2++O2+4H+→2H2O+2Fe3+ 反應中生成的OH-是出水pH值升高的原因,而由Fe2+氧化生成的Fe3+逐漸水解生成聚合度大的Fe(OH)3膠體絮凝劑,可以有效地吸附、凝聚水中的污染物,從而增強對廢水的凈化效果。 本文以蘇州土、鐵粉與活性炭粉末等為主要原料燒制成新型微電解陶瓷產品,研究鐵碳比對處理印染廢水的影響;并制備出不同孔隙率的產品,研究孔隙率對處理印染廢水的影響;在曝氣池中研究曝氣工藝對用鐵碳材料處理印染廢水的影響。1 試 驗1.1試驗原料 鐵粉(純度95%,D50=200μm)、碳粉(純度99%,D50=100μm)、銅粉(純度98%,D50=100μm)、蘇州土(機選1號)、長石、碳酸鈣,酸性大紅GR(純度99%,南京染料廠)。1.2樣品制作 根據實驗需要按不同配方稱取原料,加入0.4%羥甲基纖維素鈉和適量的水,球磨5h后,采用注漿成型制作出尺寸為Φ10mm×10mm尺寸的圓柱型坯體,坯體在80℃下干燥2h,然后在1 200℃還原氣氛下燒成。 用1%濃度酸性大紅溶液模擬印染廢水,投入鐵碳電解材料樣品,測試投入前后廢水溶液COD,研究不同樣品的COD去除率。將模擬廢水放入曝氣反應器中,投入鐵碳材料樣品,研究曝氣對處理印染廢水的影響。1.3測試 排水法測試樣品的氣孔率;用COD測試儀(連華科技5B-6C)檢測廢水處理前后的COD,計算出COD去除率;用色度儀測廢水色度,計算出色度去除率。2 分析與討論2.1材料中碳鐵比對廢水處理的影響 研究鐵碳比對處理效果的影響時,采用固定的因素條件為:①材料配方中除鐵碳外其他均相同,制備工藝也相同,制成樣品尺寸也相同。②相同質量的廢水中投入相同質量的樣品③相同的反應時間,相同的處理工藝。 樣品中鐵碳質量比采用7個梯度,分別為:7:1、6:1、5:1、4:1、3:1、2:1、1:1,在不曝氣的條件下,在7組500ml的廢水(濃度為1%的酸性大紅溶液)中投入各100g的樣品,在曝氣的情況下停留3h后,分別測試其COD去除率,得到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從Ⅰ→VII,隨著樣品中鐵碳比例的降低,COD去除率先提高后降低。分析其原因為:在鐵碳材料中,碳的目的就是與鐵形成原電池效應來促進廢水中污染物的降解。當樣品中碳量低時,增加碳含量,可使體系中的原電池數量增多,提高對有機物等的去除效果;但當碳含量過量時,鐵含量不足,使得體系中原電池數量減少,反而抑制了原電池的數量,更多表現為碳粉的吸附作用。 通過實驗我們得出:在處理印染廢水時,鐵碳微電解陶瓷材料中鐵碳的質量比在5∕1時,COD去除率最高。 2.2摻雜元素Cu對產品性能的影響 我們選用Cu作為摻雜元素,分別在微電解材料中添加占鐵碳總質量0%、2%、4%、6%、8%的Cu,制成Fe-Cu-C三元微電解體系。 將200g相同形狀不同Cu加入量的樣品分別投入到1 000ml的GR廢水中,分別測試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后的COD去除率見圖1。 由圖1中可以看出Cu的加入提高了反應速率,而且增強了去除效果。分析原因為,一方面Cu加入后和Fe形成雙金屬還原體系加強了還原反應,增強了處理效果;另一方面,Cu是一種良好的導體, Cu的引入可以促進微電極反應產生電子的快速分離,加快了Fe的溶解速度,使鐵離子數量增加,絮凝作用和氧化還原作用增強,從而提高反應效率。 但是當Cu含量增加到Fe-C總量的6%時,Cu的增強效果明顯減弱,而且在反應后期,COD的處理效果明顯不如Cu含量低的樣品,分析原因是隨著Cu含量的增加,使微電解材料中Fe和C的比例降低,使得材料中Fe-C原電池的數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Fe-Cu原電池,由于Fe-Cu電勢差較Fe-C低,因此產生的電場弱,電化學附集能力低,因此,反應后期處理效果降低。2.3材料氣孔率對廢水處理的影響 研究材料氣孔率對處理效果的影響時:保證相同鐵碳含量及鐵碳比,通過調節蘇州土、長石和碳酸鈣的比例制備出不同氣孔率的樣品,表2為不同配方樣品的氣孔率。 將200g相同形狀不同氣孔率的樣品分別投入到1 000ml的GR廢水中,分別測試3h、6h、12h、24h、48h、72h后的COD去除率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反應初期,材料氣孔率越高,COD去除率越高,分析原因是由于氣孔率高,材料比表面積大,反應活性更高,反應速度快,此時的COD去除率高;但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COD去除率趨于平穩,說明反應后期COD去除率受氣孔率影響明顯減小,分析原因,反應初期氣孔率高的樣品釋放出了更多的Fe,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材料中所含鐵碳比,鐵碳含量相等,材料中所釋放出的鐵碳總量一定,因此對廢水中的COD去除率趨于相同。 因此,采用鐵碳微電解材料處理廢水時,材料的氣孔率能增加材料的活性,提高反應效率,能夠有效縮短廢水處理的時間。2.4曝氣的影響 在曝氣池進行廢水處理試驗,選取不曝氣和曝氣兩種試驗方式進行試驗,其他參數設定如下:進水酸性大紅GR濃度為1%,溶液pH=5,反應時間為3h,得出結果見表 3所示。 由表3可知,在曝氣條件下的COD去除率比不爆氣條件高10%以上,分析其原因:曝氣使水中的O2含量增加,易和水反應生成H2O2,而H2O2與反應產生的Fe2+組成芬頓試劑,生成具有強氧化性的自由基,能將有機物迅速氧化成小分子;另外,氧氣的存在和酸性條件的共同作用,促使2Fe2++O2+4H+→2H2O+ 2Fe3+,反應產生大量的Fe3+,而Fe3+水解產物的絡合絮凝作用比Fe2+水解產物更強,可以有效地吸附、凝聚水中的污染物,從而增強對廢水的凈化效果。 不曝氣條件下的色度去除率高于曝氣條件下,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曝氣條件下,O2與染料分子爭奪陽極電子導致染料的不完全還原造成的,但兩者僅相差1%左右,這表明曝氣對脫色效果的影響并不是太明顯。 試驗結果表明曝氣對微電解降解酸性大紅GR過程是有利的。3 總 結 (1)微電解陶瓷材料中,鐵碳質量比在5/1時,對印染廢水處理的效果最明顯。 (2)在處理印染廢水時,Cu的加入可以提高反應速率,增強去除效果;但是銅含量應控制在Fe-C總質量的6%以內,過多的銅加入反而會降低去除效果。 (3)提高微電解陶瓷材料的氣孔率,能夠有效提高微電解材料的活性,提高反應效率,縮短廢水處理的時間。 (4)曝氣能夠有效提高微電解材料處理廢水效率,提高COD去除率。參 考 文 獻[1]李天鵬,荊國華,周作明.微電解技術處理工業廢水的研究進展及應用[J].工業水處理.2009(29):10-13[2]舒文勃,楊娜娜,杜敏娟,李琛.鐵炭微電解技術在制藥廢水預處理中的研究與應用[J].杭州化工.2010(3):4-8[3]曹雨平,劉亞凱,鄧陽清.三元微電解體系在廢水處理中的實驗研究[J].工業水處理.2011(12):66-68[4]秦樹林.多元微電解技術對高濃度化學清洗廢水預處理的影響[J].環境工程學報.2012(10):3563-3567[5]田京雷,馬娥.新型鐵碳活性焦處理工業廢水的應用分析[J].寬厚板.2013(5):29-31[6]姜興華.強化鐵碳微電解技術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