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 許云強



摘 要 以長石,石英,碳酸鈣,熔塊為主要原料,經推板窯1 180℃左右氧化焰燒成,燒成周期13h,進行雨點狀單層分相花釉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 氧化焰;分相;花釉
0 前 言
花釉在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其原意是由于窯變而形成的釉,近代的花釉在不斷延伸,凡是有一種或者多種釉料或者因燒成溫度,氣氛所致,或者由于施釉方法所致,在釉面制品上出現多種色彩自然交混或者達到某種模擬設計的紋樣,均成為花釉。花釉的種類一般可分為復層法花釉、分相法花釉、析晶法花釉、斑點法花釉、不均勻混合法花釉及其他花釉等。
狹義上的花釉有底釉和面釉組成,屬于復層法花釉,利用底釉和面釉間發生物理化學的反應,從而在表面形成各種的花紋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一種單層的分相花釉,釉面出現雨點狀綠色的小顆粒。
1 形成機理
高溫下,均勻的液相或熔體分離成兩種不同組分互不混溶的液相,這種現象稱為分相。在釉玻璃中,當兩種離子共存時,他們都會爭奪不飽和的氧,以力爭形成各自的配位多面體,當兩種陽離子與氧結合的離子場強之差在一定的范圍時,該釉玻璃就有可能產生分相現象,形成孤立與連續相,一般來講,網絡修飾子使液相分離的能力隨SrO、CaO、ZnO、MnO、FeO、MgO的順序而增加,Ti離子具有使硅酸鹽高溫熔體產生相分離的最大趨勢,P2O5在某些玻璃中可顯著的促進孤立相長大,此外孤立相的體積含量達到一定值時,小粒就會彼此聚結,粗化,形成顆粒群,甚至發展成蠕蟲狀的三維互連接構。
2 實驗過程
2.1 釉用原料及化學組成
根據釉料的各項性能要求及成釉的燒成溫度,選用礦物原料和化工原料兩大類,礦物原料:長石、石英、蘇州土、碳酸鈣。化工原料:碳酸鋇、熔塊、鉛丹、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各組分含量見表1。
2.2 試驗過程
2.2.1 釉料的制備
根據配方配料→球磨(料、球磨石、水的比例為 1:1.5:0.8),球磨時間一般控制在24h左右,釉漿不宜過細,基本控制在萬孔篩余0.5%左右即可。
2.2.2施釉工藝
采用普通炻器或紫砂色紅坯體,浸釉法施釉,釉漿濃度48~50度,釉層厚度控制在0.8~1.5mm左右。
2.2.3燒成工藝
坯體入窯含水率<3%,燒成氣氛:氧化焰,釉燒溫度:1180℃左右,燒成周期:13h。
2.3實驗結果
為了獲得最佳的效果,以現有較成功的配方為基礎,采用正交實驗法進行優化,選用L9(34)正交表(見表2),選擇長石、碳酸鈣、石英、熔塊作為考察因素,分別用A、B、C、D表示,變化的三個水平各取為A(A1=20、A2=25、A3=30);B(B1=8、B2=10、B3=12);C(C1=3、C2=5、C3=7);D(D1=20、D2=30、D3=40)每次實驗其他原料保持不變。
實驗結果發現:S4配方綜合性能最佳,比原配方也有改進,此次在不考慮碳酸鋇、蘇州土、滑石等變化影響的情況下,S4配方為最佳,在氧化焰1 180℃左右燒成可得到具有理想的釉面效果。也可以通過改變著色劑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等的比例進行顏色的調整。
最終基礎釉釉式下:
0.0678 K2O
0.0034 Na2O
0.0334 BaO 0.3052 Al2O3
0.4563 CaO 2.9365 SiO2
0.1234 MgO 0.5867 B203
0.1424 PbO
3 結果討論與分析
3.1 促成花釉形成的原因
單色花釉形成的關鍵因素是釉面要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和釉面不均勻的乳濁性,配方中引入碳酸鋇、碳酸鈣等原料降低釉料的溫度,增加釉的流動性,高溫氧化分解產生的氣體對釉面具有攪動作用,使釉中原料成分分布不均勻形成流紋或雨點狀,產生明顯的花紋效果。引入一定量的石英來調節釉的流動性,石英量分別取3、5、7、9逐次遞增,可以發現釉的流動性明顯的降低,但花紋效果減弱,所以石英不能過量否則阻礙分相,本實驗石英量取5效果最佳。
B2O3、CaO、SiO2要達到一定的要求,通過取硼熔塊為10、20、30,可以發現硼熔塊數量過少(取10)雨點效果不明顯,這是因為雖然處于分相區,但分相規模不大,程度也僅在顯微級,由于分相促進成分B2O3不夠,孤立相小粒不會彼此聚結,粗化,形成顆粒群,更加無法發展成蠕蟲狀的三維互聯結構,因此沒有明顯的雨點效果。因此B2O3含量越高(取30)相對產生的雨點效果越明顯,而且以硼熔塊作為強熔劑來降低釉的熔融溫度,有助于釉的早期形成,并且使釉面光滑平整,由于B2O3的加入,使釉玻化完全,釉熔體在冷卻過程中,在釉玻璃機制中逐漸形成富硼氧液滴,對花紋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3.2 燒成制度對花釉效果的影響
燒成溫度對釉面影響較大,燒成溫度影響高溫粘度與表面張力,溫度過高,連續相流動度增加,孤立相的表面張力下降,易于使分散相擴散而均化,釉面花紋不夠明顯,甚至會形成單一的顏色釉。同時溫度過高,流動性增加,嚴重還會粘腳。溫度太低,釉粘度大,B2O3富集效果不佳,釉面不容易流動,釉玻化不完全,分相無法進行,本實驗最佳燒成溫度1 180℃左右,見圖1。
3.3 器型形狀對花釉的影響
圖2器型是立面,圖3是有弧度的,圖4是平面器型,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坯體的表面形狀不同產生的花紋效果也不一樣。由于釉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器型過于立面(圖2)釉不能很好地聚集在整個坯體表面就流下來,容易出現流紋效果,甚至光澤的單色釉,產生的釉面效果不佳。而對于相對平面或有一定弧度的器型(圖3、圖4)則會出現較強的雨點效果。
3.4釉層的厚度對花釉的影響
釉層的厚薄對釉面效果影響較大,圖5、6、7是釉層厚度逐步遞增效果,從圖中可以發現,圖5釉層過薄雨點效果不明顯,甚至會變成透明的單色釉,這是由于坯體中Al2O3向釉中滲透阻礙釉的分相所致。圖6和圖7釉層相對過厚,雨點效果就相對比較明顯。厚度過厚會帶來粘底缺陷,在不改變配方組成的情況下,防止粘底的最有效直接辦法是在坯體底部事先涂上一層黑色的排水劑,既可以讓底部不吸釉還可以阻礙釉流到底部,避免粘底,本實驗釉層厚度1mm左右效果最佳。
4 結 論
(1)釉料要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合理的燒成溫度,同時器型盡量選用非立面狀,效果明顯。
(2)配方中要含有一定的促進分相的原料,如B2O3、CaO、P2O5等。
(3)釉層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在1mm左右。
參 考 文 獻
[1]徐建華,邱永斌,等.陶瓷花釉與裝飾技術[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俞康泰.現代陶瓷色料與裝飾技術[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江蘇省宜興陶瓷工業學校.陶瓷工藝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