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寇寶康 朱浩坤



摘 要 采用L9(33)正交試驗研究了釉料配方中石英、鉀長石、磷酸鐵對鐵紅釉釉面效果的影響。實驗發現,磷酸鐵對高溫釉面紅色產生起關鍵作用,且使釉面出現金屬質感的傾向加強。當加入量從4%提高至8%時,紅色釉面出現的概率降低。
關鍵詞 磷酸鐵;釉;氧化鐵;分相
0 前 言
鐵紅釉是一種高溫分相釉,通常在富Si、Al、K、Mg等連續相中分布著富含氧化鐵的球狀或荷葉狀綜合孤立相,當氧化鐵的富集過飽和時易析出紅色結晶,因此釉面有的為鐵紅、棕紅單色釉面,也有的在棕黃、棕黑色釉面上分布著鮮艷的紅色花斑。鐵紅釉在藝術陶瓷中應用廣泛,且不斷延伸到陶瓷花盆、琉璃瓦、日用陶瓷等領域。研究表明,鐵紅釉中硅鋁摩爾比、硅磷摩爾比、鐵含量等對釉面影響顯著,特別是配方中牛骨灰的加入量,隨之引入的P5+具有極高的離子場強,這對高溫分相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牛骨灰的生產面臨突出問題,尋求替代品是很多企業想要尋求的對策,同時也是解決牛骨灰原料品質不穩定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在高溫鐵紅釉中引入磷酸鐵,初探其對于釉面效果的影響,并驗證其在陶瓷釉料中的適應性。
1 實 驗
實驗原料主要以三氧化二鐵為著色劑,礦物原料包括:蘇州土、石英、鉀長石、牛骨灰、燒滑石、磷酸鐵(分析純),其主要化學組成見表1。采用L9(33)正交試驗研究了釉料配方中石英、鉀長石、磷酸鐵對鐵紅釉釉面效果的影響。正交試驗設計見表2所示。
釉料配制時,按照料、球、水質量比為1:2:0.75配制,經快速球磨機研磨3~5min,過篩。試片坯料為陶瓷酒瓶注漿料,尺寸Φ30×35mm,經900℃素燒。施釉方式采用浸釉,上釉試片干燥后,用美國進口SKUTT 818型全自動電爐燒成,燒成制度如表3所示。
2 結果與討論
2.1 正交試驗結果分析
圖1是試樣的釉面效果圖,由圖可知,1號、6號、8號釉面效果良好,沒有針孔、氣泡等缺陷,紅色鮮艷,釉面光滑明亮。2號、4號、9號也析出了紅色結晶,但顏色呈暗紅色,釉面光滑,也無明顯缺陷。3號、5號、7號鐵紅釉效果不明顯,但比較光亮,釉面呈暗黑色,極少量紅色析出。
表2是石英、鉀長石、磷酸鐵加入量對釉面效果的影響。極差分析可知,磷酸鐵是影響釉面鐵紅效果好壞的主要因素。隨著加入量從4%遞增至8%,釉面紅色效果呈現明顯減弱趨勢。9個試樣橫向與縱向變化效果比較后發現,石英及鉀長石加入量的極差變化不顯著。
2.2 化學組成對釉面的影響
實驗發現,磷酸鐵的加入對高溫鐵紅釉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隨著加入量從4%提高至8%,釉面紅色不增反降,但表面光澤度卻有一定程度提高。說明適當的磷酸鐵對于釉面分相及析晶具有促進作用,但過量后容易使釉面發黑,這主要是由于磷酸鐵、磷酸鈣這類物質一般在高溫時無法完全熔融,特別在高溫分相釉中,導致釉本身黏度增大而抑制分相甚至氧化鐵析晶的產生。
2.3 燒成制度對釉面效果的影響
正交實驗的試樣經1 260℃高溫燒制。1 100℃~1 250℃階段的升溫速率保持在50℃/h,當接近1 260℃的最高溫時,升溫速率提高至100℃/h,這種升溫制度類似于結晶釉的燒制。降溫時,人為控制慢速降溫促進晶體長大。但總體發現試樣的釉面顏色比較均勻,沒有出現明顯的斑點效果,這可能與本次實驗的保溫時間過長有關,兩個高溫階段均設置了50min的保溫時間,使得晶核易熔融消失而出現釉玻璃均勻化。
3 結 論
(1)成功制備了以磷酸鐵部分替代牛骨灰的高溫鐵紅釉。當加入量從4%提高至8%時,紅色釉面出現的概率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釉面高溫黏度增大所致。
(2)磷酸鐵的加入普遍使釉面出現金屬光澤傾向,為金屬釉配方的設計提供參考。
參 考 文 獻
[1]徐建華,等.陶瓷花釉與裝飾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張玉南.陶瓷藝術釉工藝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3]李耀龍.“丹紅龍珠”晶花碗與結晶釉裝飾機理淺探[J]. 2010,44(10):15~17
[4]王超,張力.鐵著色分相花釉的研究[J].陶瓷學報.2015,36(6): 659-662
[5]王超,黃春娥,陸小榮.R2O-RO-SiO2-Al2O3-Fe2O3-P2O5系分相釉的研究[J].人工晶體學報.2014,43(11):3017-3020
[6]王超.高溫鐵紅釉的研制[J].2014,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