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古琴是我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是漢民族文化無可爭議的瑰寶。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藝術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古琴為核心的中國文人生活復蘇,對當今的中國文化及社會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古琴傳統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鈞天坊”多年來立足于古琴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并致力于古琴文化的推廣和研究,不僅涵蓋了古琴制作、恢復、教學、研究、創作、演出、古籍保護、錄音資料整理等傳承與推廣工作,更將非遺的保護融入當代生活,通過人文生活美學的設計及古琴與中國傳統美學相結合,實踐出一條對當代生活產生正能量的發展之路。
2016年4月26日,“鈞天坊”創始人、著名古琴演奏家、著名斫琴大師王鵬先生受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邀請,重回母校進行了一場題為“乘物游心——從傳統古琴藝術到當代生活美學”的學術講座。
上午10點,綜合樓學術報告廳已經是座無虛席,講座活動開場以沈陽音樂學院弘韻箜篌樂團慶祝樂團成立12周年慶典小型展演拉開活動序幕,演出活動展示了幾首廣受好評的箜篌創作曲目,并以此歡迎王鵬老師重回母校。開場作品《火鳳凰》以大規模的編制和完整的樂恩構建,表現出了同為中國傳統器樂的箜篌藝術在當今中國的浴火重生,振翅高飛。樂曲中演唱部分由樂器工藝系主任趙廣運教授填詞:“天地容萬物,和諧韻之源,盛世抒情懷,弘韻大義遠。淑女巧弄弦,妙樂又重現,鳳凰浴火生,箜篌開新篇”;第二首作品《夢回龜茲》使用西域音樂元素,在新的調式和音階應用之外,更是大膽應用新音色,其中大量新的特色樂器使觀眾耳目一新,以全新的音響效果對箜篌藝術進行了全新的定義;第三首作品《夜幻》使用京劇曲牌“夜深沉”的素材進行再加工和創造,作品時而低回婉轉,時而鏗鏘有力,別具一番風味;最后的作品《萬水千山相約在沈陽》則道出沈音弘韻箜篌樂團對于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于沈陽音樂學院培養出一代代莘莘學子的祝福:“同學們追尋夢想,相會在沈陽,走進沈音圣潔的殿堂,點亮智慧之光,藝海揚帆遠航,弘韻箜篌樂團伴我們成長,充盈著生命的能量,12年的發展歷程追逐青春綻放,弘韻箜篌樂團前程更輝煌?!?/p>
演出短暫且十分精彩,在場的所有領導、專家和同學們都是意猶未盡,期待弘韻箜篌樂團能夠再次為大家帶來更豐富的專場音樂會。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小型展演落下帷幕,王鵬老師站在了講臺上,樂器工藝系主任趙廣運教授為大家簡單介紹了王鵬老師的學習經歷、藝術成就以及近一個階段的主要活動,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吳厚興向王鵬老師正式頒發了“客座教授”聘書,之后,講座正式開始。
古琴制作技藝,是采用老桐木和梓木配以大漆、鹿角霜、朱砂、紅木、蠶絲等材料融合傳統木作、漆作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藝。《呂氏春秋》記載有伏羲、神農造琴之說。出土文物證實,古琴制作有近三千年歷史,源于上古,成于晉,盛于唐,傳承至今。改革開放后,琴風日重,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制作專業整理琴學古籍、恢復傳統工藝,古琴制作業態得以在東北傳續。我院的古琴制作傳承可上溯至清代琴家張孔山,后經顧玉成、顧哲卿傳于顧梅羹。1964年后,顧梅羹在沈陽將多年授琴、制琴心得寫成《琴學備要》,詳盡記錄了古琴制作工藝精髓。此制琴古法經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主任趙廣運教授和顧則常先生整理,授于王鵬。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古琴制作專業的王鵬,是受過專業高等教育的古琴制作與演奏兼善的藝術家。
此次的講座正是以傳統古琴制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觀點對當代樂器制作進行了一次深入地剖析。講座的第一部分是王鵬老師以自身對于國學的理解,提示我們對于樂音以及音樂的認知,并以傳統文化的“五”為核心觀點進行論證。在講座中,王鵬老師為我們提示了以下圖示:
木火土金水
角徵宮商羽
3 5 1 2 6
肝心脾肺腎
仁禮信義智
可見,通過中國傳統音階體系與世間萬物進行對比,能夠感受到“和諧”對于學習和理解音樂乃至人生的重要性。
講座的第二部分,王鵬老師從倫理、道德及人文角度出發,提出用正音來正心、修身,因此音正而行正,“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從而形成立德、立功、立言,完成君子走入社會的行為準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儒家理念逐漸淡漠的今天,希望我們能夠用琴學修身養性,感受自我。
講座的第三部分是以王鵬老師創作的幾種古琴形制談器物與音樂之間的關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他制作的“太古遺音”師曠式古琴作為畫卷打開的第一個節目登場,這一刻著實讓人心潮起伏,這不僅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古琴,裊裊的琴音更如流觴曲水,蕩滌出千年歷史長河。奧運之后,“太古遺音”隨王老師一起走訪過海內外諸多國家,參加過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海內外各種展覽、演出??梢哉f,這張古琴就是鈞天坊這些年來非遺傳承工作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分享的橋梁與紐帶。聽到這里,會場爆發出一陣陣的掌聲。之后,王老師又介紹了“無痕”等幾把創意古琴制作中的故事,對他的古琴創作達到的境界進行了淺顯易懂的解讀,讓我們感受到了大師的心路歷程和與眾不同。特別是“無痕”在中國嘉德2013秋季拍賣會上以345萬元人民幣成功拍出,成為了當代樂器拍賣的標桿。
講座的第四部分是吉琴與生活美學。王老師以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的準則,向大家傳達了一種田園生活般的內心修為。王老師上世紀90年代畢業于樂器工藝系后,鉆研古琴制作藝術,之后創辦鈞天坊,從事非遺保護及古琴文化傳承事業二十余年,他也逐漸認識到,傳承古琴文化藝術絕不僅僅是音樂與技藝的傳承,更為本質的是傳揚這種“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精神。這是古琴藝術從“形而下之器”上升到“形而上之道”的質變。并且“傳承”也并非一味地復古,而是需要使其更有生命力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并根據當代生活的變化和審美不斷創新,如此方能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空間,并實現這種人文精神對當代的社會教育意義。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可是王老師的真誠和儒雅卻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聆聽講座的老師和同學。我覺得,王鵬老師這些年堅持的古琴文化傳承之路,篳路藍縷,風雨兼程,他始終堅信自己是為琴而生的人?!皭凼烙星伲局?,唯傳世不枉此生。”把古琴的制作和精神傳承下去。把他的斫琴的體會和審美思想傳承下去,讓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是他的夙愿。
在未來的日子里,王老師和鈞天坊所做的一切努力,無不是著眼于向世界與當代展現東方人文的精要與魅力,與全人類分享東方的文化和智慧,更是在這個意義上,王老師踐行著自己的傳世之心,并矢志不渝。講座的結尾最為耐人尋味,同時也準確地表達了此次講座的核心理念: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