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冀寧
摘 要: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習近平任職福建寧德,在這一時期他大力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觀點,采取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措施:對腐敗的危害性和廉政建設的重要性要保持科學、清醒的認識,加強“正能量”的教育和學習,樹立共產主義的“真情大愛”,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完善制度強化監督,嚴格執法執紀等。習近平“努力實現‘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黨風廉政建設思想在“寧德時期”已經顯現雛形。
關鍵詞:習近平;“寧德時期”;廉政建設思想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4-0039-05
從1985年到2002年,習近平在福建省工作了17年,其中從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這近兩年期間習近平在當時國家級的貧困地區——寧德地區任職,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在近兩年的時間里,習近平堅持經濟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兩手抓”,在為寧德地區擺脫貧困做出不懈努力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直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的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思想理論,寧德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習近平后來領導全黨全國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試驗田”、“預演場”,可以說其“努力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倡廉建設核心思想在“寧德時期”已見雛形。
一、筑牢思想意識防線,實現“不想腐”
黨員領導干部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否筑牢思想意識防線是關乎領導干部在考驗面前能否抵得住各種不良誘惑的重要一環。正如江澤民所講:“一些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經受不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1]323習近平在“寧德時期”對筑牢思想意識防線這一點也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多次進行了強調。
(一)對腐敗的危害性和廉政建設的重要性保持科學、清醒的認識
清醒認識腐敗的危害性和廉政建設的重要性是實現有效反腐敗的第一步,習近平在“寧德時期”多次講到這一點。
1988年9月,剛剛來到寧德地區工作的習近平就在調查的隨感中寫道:“從嚴治黨、為政清廉關系到改革開放的成敗,始終是我黨的生命線。”[2]9在這里,習近平將從嚴治黨與改革開放統一了起來,認為二者不是相對立的而是相統一的。1989年1月,習近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到:“黨政機關是否保持廉潔,關系到黨的存亡和人心的向背,也關系到社會主義經濟的命運。”[2]741990年2月,在駁斥了“腐敗不可避免”、“改革開放必然會帶來腐敗現象”等錯誤論斷之后,習近平強調:“我們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都決定了我們不能容忍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我們的目標是: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廉潔的政府、清明的政風。……反腐敗,講廉政——我們別無選擇。”[2]27這里,習近平又將反腐敗與廉政建設上升到了社會主義制度本質要求的高度。
(二)加強“正能量”的教育和學習
學習教育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重要手段,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整個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接受教育、加強學習,保證自己始終做到德才兼備。1990年2月,習近平講到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干部素質低,思想意識不好,不但是產生腐敗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懲治腐敗的障礙之一。……我們必須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和國情教育。”[2]28三個月之后的1990年5月,在即將告別寧德之際,習近平在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中再一次講道:“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干部,如果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用馬列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要在革命斗爭中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增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是不可能的。”[2]211臨別之際習近平依然不忘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三)摒棄庸俗的“小情小愛”,樹立共產主義的“真情大愛”
在中國社會,“人情”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人情是維持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紐帶,但是人情的泛濫也會對制度的運行、法治的建設和政策的執行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導致“遇事就找人”、“辦事走后門”甚至“家族式腐敗”等不良現象,“人情文化”也需要在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建設中被“揚棄”。共產黨人不是不講人情之人而是用共產主義式的真情大愛提升傳統人情文化之人,這一點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很重要。習近平在“寧德時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很清醒的。
1990年2月,習近平講到共產黨人非過不可而且必須要過好的“兩關”——第一關是“自我關”,第二關是“人情關”。習近平講道:“反腐敗必然要涉及到具體的人,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好友、同學、親戚,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還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這樣,我們在一個人身上喪失原則,我們就會在千百萬人心上失去信任!”[2]28習近平還具體講到:“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凡是涉及親友的問題,要做到不庇護、不隱瞞、不說情,用黨性作為行為的準則。”[2]30可以說習近平在這里就這個問題作了非常嚴肅的強調。人情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法治社會必須“情小于法”而不能“情大于法”。
(四)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使領導干部的思想境界在作風建設中提升
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它政黨的顯著標志。作風的好壞與黨員領導干部思想境界的提升有著密切的關系,提升黨員領導干部思想境界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加強作風建設。在“寧德時期”,習近平對這一方面非常重視。
首先,關于“理論聯系實際”。1990年3月,習近平在談到:“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把實事求是精神貫徹到為人處世上,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不實事求是,不老老實實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人,有時也可能撈到便宜,但最終是要碰壁吃虧的。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2]45習近平在這里所提出的關于“實”的思想是對中國共產黨幾十年歷史經驗的繼承與吸收;而24年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三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又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其次,關于“密切聯系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又根植于人民,是立在群眾之中的而不是站在群眾之上的,黨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在“寧德時期”對“密切聯系群眾”是說到做到的。1989年1月,習近平將“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作為“干部的基本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習近平在簡要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斗爭歷史后講道:“我們黨已經是在和平時期執政了40年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之戰爭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黨、對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強了。……黨員干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這不能僅是一句口號,而應當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2]16-171990年3月,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又講道:“共產黨的黨性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2]43習近平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寧德時期”,“為了深入基層,習近平跑遍當地的山山水水,在前任工作的基礎上,在他任期內,使寧德地區的脫貧率達到96%以上。”[3]習近平還大力倡導并推動形成了“四下基層”(即“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的工作作風,而這一工作作風至今仍然為寧德的黨政干部所秉持。二十余年之后的2012年12月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可以說是習近平“寧德時期”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展和升級。
最后,關于“批評與自我批評”。1990年4月,習近平在談到信訪工作時批評了有些干部的作風:“現在,有一些同志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更不愿作自我批評。”[2]63一個月之后的1990年5月,在告別寧德之際,習近平講到了領導班子的團結和戰斗力問題。習近平講到:“只有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解決矛盾、消除分歧和克服各種不正確的思想意識。”[2]210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習近平當年的強調直到今日仍然具有很強的提醒意義。
二、加強預防腐敗的制度建設,強化監督,實現“不能腐”
鄧小平曾經講到:“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4]333制度具有根本性,如果制度體系完善而且運行良好即使有些人產生了腐敗的念頭也無法達到實際目的,所以建章立制是科學有效反腐敗的根本性措施。在“寧德時期”,除了強調思想建設、努力實現最高層次上的“不想腐”之外,習近平還多次講到要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各項監督以求達到“不能腐”。1990年2月,習近平講到:“我們還必須動手從根本上鏟除腐敗現象賴以生存的溫床。什么是溫床呢?濫用權力,這就是一個溫床。……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2]28-29這里習近平強調指出了建章立制的根本性作用。習近平還強調指出:“既然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那么,我們就應當而且可以廣泛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監督。敢于公開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正是我們共產黨人有力量的表現,也是我們實踐自己宗旨的具體表現。”[2]29這就從正面肯定的角度駁斥了某些人頭腦中的“批評監督是對自己不信任”的錯誤想法。
除了在總體上強調建章立制、加強監督之外,習近平還詳細闡述了人大監督和輿論監督的地位及其監督作用的發揮。首先,關于人大監督,習近平指出:“監督權是憲法賦予人大的神圣職責,人大要理直氣壯地行使監督權,確保憲法、法律和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政府和兩院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人大的監督是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進政府的工作,應該是積極的監督。”[2]14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議行合一的制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其對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的,也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形式上有權而實質上無權”是不行的。習近平在這里將“人大監督”提升到了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的高度,既指明了“人大監督”的莊嚴地位也指明了“人大監督”應該堅持的方向,這在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其次,關于輿論監督。1989年5月,習近平指出:“輿論監督是加強黨的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是最經常、公開、廣泛的一種監督方式。當前,在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反對腐敗的時候,特別要發揮新聞的輿論監督功能,使腐敗現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2]86與此同時,習近平也強調新聞媒體要正確發揮輿論監督功能:“運用輿論監督武器,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講究社會效果。要有利于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該是積極的、建設性的。……揭發的事實,務求準確。涉及黨的一級組織和政府的批評,要持慎重態度,不能先入為主。要深入調查,多方聽取意見,得出合乎事實的結論。”[2]87既指明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也講清了輿論監督的根本原則與立場。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等思想理論正是對當年思想的提升與發展。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媒體只能歌頌成就而不能揭露問題,在問題面前不能“甘當鴕鳥”而要勇敢擔當起應該擔負的監督責任。
古今中外的歷史充分證明:由于多種原因,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高層次、最大范圍的民主,對權力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督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的過程中接受中國人民的監督既是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長期執政、長期保持先進性的必然要求。正如鄧小平所講:“黨要受監督,黨員要受監督。”[5]270科學有效的監督不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沒事找碴”而是為了讓被監督者更有效地做好該做的事情。除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黨內監督之外,黨員領導干部還要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這里主要指政協和民主黨派的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這里主要指公民個人的監督)、輿論監督這七項監督。教育和信任都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在整個社會中建立起一張整體覆蓋、運行良好的“監督大網”才能真正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三、嚴格執法執紀,實現“不敢腐”
被稱為“鐵腕總理”的朱镕基曾說:“查處案件要來真的、動硬的,堅決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擾。不論案件涉及什么單位、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并依法從嚴從快懲處,絕不姑息。”[6]81朱镕基的強硬表態揭示出了法紀的生命力所在。法律、紀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了制度而不去執行、不去貫徹那就等于沒有制度;作為“高壓線”,法律、紀律如果不帶電運行就不會產生實際的震懾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破窗效應”以至于遵守的人越來越少最終完全淪為一紙空文。所以,設計和建立制度是困難的,但是執行和貫徹制度是更為關鍵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更為困難的。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更是如此,有沒有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嚴格執法執紀、堅決懲治腐敗是關乎反腐敗這場輸不起的斗爭能否取得最終勝利的“最后一公里”和關鍵性一環,在法紀的執行問題上態度模糊、做“好好先生”是要犯大錯誤的,只有“說得到、做得到”才能讓人民群眾衷心喊出“共產黨好”、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在這一點上,當年的中共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可謂“敢說敢做”、“說到做到”,在任職寧德期間,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下基層”之外,“習近平另一個讓當地老百姓稱道的就是反腐敗”[3]。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由于體制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加之受到“一切向錢看”的不良思想影響,有些黨員領導干部信仰迷茫、作風敗壞甚至直接腐化墮落。在當時的福建寧德,黨政干部蓋私房成風,有些人因為缺錢于是就開始以權謀私。習近平到任后,“確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難點,抓反面典型,拔釘子戶作為查處的突破口,剎住這股不良風氣”[3]。而這一事情涉及的人數極為龐大,于是有些人就認為這樣做會得罪當地的干部,習近平在地委工作會議上堅決駁斥了這種錯誤思想,習近平嚴正指出:“這里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你違紀違法占地蓋房,為一己之私破壞了黨的權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黨,得罪了人民,得罪了黨紀國法,而不是代表黨和人民利益查處你的干部得罪了你。”[3]在1989年的1~9月,寧德因為違規建房問題“查處了441名官員,其中副處級以上18人,科局級77人,沒收4座房屋,拆掉5座房屋,罰款70.57萬元”[3]。1990年2月,習近平在總結過去一年左右的反腐敗成果時再次強調:“繼續查處大案要案,并向深度和廣度擴展,查處幾個典型案件公布于眾。已經立案的要抓緊查處,盡早查結,讓人民群眾盡早看到查處結果。已有線索的,要順藤摸瓜,深入查下去,查個水落石出;還要注意發現新的線索,追查到底。”[2]29一個月之后,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又批評了不明法度的“老好人主義”:“老好人主義從本質上說,就是沒有為官之義。沒有為官之義,使法度變得模糊不清,紀綱變得松懈無力。……事實證明,哪里的領導秉公辦事,不畏權貴,執法嚴明,那里的正氣就上升,事情就好辦。”[2]40從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中不難看出習近平懲治腐敗、實現“不敢腐”的堅強決心,直至今天依然是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紀檢干部的榜樣和典范。
古語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如果沒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和經驗則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寧德地區(今寧德市)是福建省北部的一個地區(市),當時的寧德在全省排行老末[3];而正是從這一地區走來了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如果說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前的預演,那么“寧德時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全黨全國前的預演。習近平總書記的黨風廉政建設思想正是習近平“寧德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思想的發展和完善,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逐步由“治標”走向“治本”的過程中,在“全面從嚴治黨”成為“四個全面”之重要內容的今天,學習、研究習近平“寧德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思想有著深刻的學術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 1988年習近平在寧德反腐敗[N].北方新報,2014-03-03(30).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朱镕基講話實錄》編輯組.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校 王學青
Xi Jinpings Ideas of Clean Governance and Party Style During His Ningde Days
XU Jining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Party School of CPC Inner Mongolia Autonomic Region Committee, Hohhot 010070, Inner Mongolia Autonomic Region, China)
Abstract: During his incumbency in Ningde from September 1988 to May 1990, Xi Jinping proposed a series of ideas and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in improving Party mood and fighting against incorruption: keeping the scientific and clear mind towards the harm of corrup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lean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of positive energy, establishing the true love of communism, making the best use of the Partys fine style, perfecting institutions for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executing the law and discipline in a strict way and others. The core of Xi Jinpings ideas of clean governance and fine Party style —“realization of a situation where no leaders want to go corrupt, no possibilities can found for corruption, and nobody can have the guts to go corrupt” have already taken their rudimentary form.
Key words: Xi Jinping; “the period of Ningde”; ideas of clean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