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瑤
把課堂上的講授記錄下來出書,讓更多的人看到,本不是什么新鮮事。國外有美國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回顧了其老師莫里·施瓦茨在世最后時光中珍貴的十四堂人生討論課。國內有鄭也夫的《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不談論生命的長度,不探討生命的廣度,純談論寫論文和治學。《人生創意課》則是臺灣廣告人李欣頻的講課實錄,將自己為學生講授的廣告創意課的筆記整理、擴展出版,立足于創意,與學生談如何豐富自己的人生。
讀者對李欣頻的了解,恐怕更多的是對廣告人李欣頻和對作家李欣頻的了解。1970年8月出生于中國臺灣的她,畢業于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曾擔任過臺灣中興百貨、誠品書店、臺新銀行玫瑰卡、臺北藝術節、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新聞處、統一企業等的廣告文案,創作過諸多令人擊節叫好的廣告文案作品。寫作方面,她出版的作品涉及廣告、建筑、旅行攝影、心靈體驗、美食創作以及網絡創意等領域,并多次進入暢銷榜單前列。我們習慣了才華橫溢的李欣頻,卻鮮少有機會接觸教師李欣頻,而她的“創意天龍八部”系列,便是將她作為教師的一面,以極具力量和生氣的方式傳遞出來。
創意離我們很遙遠嗎?并非如此。創意一詞的實際意思是創造意識或創新意識的簡稱,它是指對現實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認知,所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抽象思維和行為潛能。因此,創意不僅僅和廣告學相關,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我們常常會被生活中的各種匠心獨運的創意吸引,或許是一句令人贊賞的廣告語,或許是一處令人驚喜的設計,又或許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從人們對創意的普通認知來看,創意似乎是一種“天賦”,無從學習,本書偏偏就是要顛覆這種普通的認知,告訴讀者,“創意其實是可以學習的!”
全書正文以十四堂課的形式,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和經驗,一點一滴深挖下去,像讀者展示如何畫一張精彩的生命藍圖。第一堂課“如何在意外頻仍的時代活下來”,通過紐約“9·11”恐怖襲擊事件、SARS疫情,并輔以對相關書籍、電影、紀錄片的介紹,告訴讀者,創意的第一堂課,乃至人生的第一堂課,便是生存應變力,在各式陌生、殘酷的環境當中能夠成功生存下來,充分運用有限的資源,從而“培養與大自然、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些膽識和堅韌將成為個人特色和風格,讓你脫胎換骨,告別平庸。
第二堂課開始,到第十四堂課,則是更加詳細地闡述“創意”的養成,首先要“開挖自己的生命穴脈”,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花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和提高自己,同時要時刻注意機遇的到來,慎重選擇;在發現自己喜歡做并愿意付諸實踐,為其不斷努力的事情后,則可以“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制訂短、中、長期的人生計劃,要培養自己好的讀寫能力以及專業能力,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建立一個別人拿不走的身份。大的方向確定以后,便可以從不同方面來不斷栽培自己,逐步建立區別于他人的自我風格,拉大自我格局,不做井底之蛙;同時,修煉自己的其他技能,多掌握技能才能獲得更多有利的資源,但要注意及時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居安思危,也不因為逆境而氣餒,珍惜時間,保持自己的想象力……最后,“是相信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帶來獨特的生命驚喜”。
每章的最后,作者都會詳細列出在本章中所涉及到的書目、電影等條目,在獲得延伸閱讀資源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感嘆李欣頻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命積累了多么豐富的內容!
通讀全書,會發現這本有關“創意”的書,似乎與“創意”沒有太多緊密的聯系,但仔細體會,會發現作者想要傳達的,是“創意的功夫,在創意之外”,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雖然是講課實錄,但是《人生創意課》并沒有一般課堂的教條,也沒有普通筆記的枯燥,李欣頻深知“年輕人大多沒什么耐心,即便是經典的道理,也要極快就能見效才好”。她的文字富有活力,絕不能算是淡淡地娓娓道來,而是充滿力量,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在字里行間思考對比,從而隨著她的筆觸振奮起來,跟隨她的引領以新的視角來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
作為老師,最本職的工作便是教學,而“教學”這個詞本身,就蘊含了教和學兩層含義,作者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教書,“把教書視為苦差事,覺得臺北到中壢的漫漫路程真是疲憊極了”到“后來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自序);從認為“教書只是重復自己已經知道的,一點建設性也沒有”的刻板印象,到將教書的樂趣上升到自我構建的層面,做到教、學合一,從而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我在講課,其實是在同步建設自我——我在臺上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人,另一個光明健康的我,變得特別多話,變得超乎尋常的耐心,變成一個很嘮叨的人(我以前的文字一向精簡,我也一向寡言);我每次教完課都會很開心地離開教室,因為與學生互動不錯時,自己的收獲也很多,所以教課前幾天我都會失眠,因為腦中排山倒海地跑出一堆這星期想跟學生說的話,我只好在床邊留著紙筆,像在記錄別人說話般地速記腦中想的事,然后站到臺上時,還會即興說出一些自己也沒想過的想法……
因此,這本書的受眾不應該僅僅是廣告學或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更可以增廣至各個年齡層面、各個專業領域,每一不同范圍的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養分,從而開拓自己的生命疆土,活出更有創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