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
[摘要]元代出現文人雅俗雙棲創作現象,雙棲創作類型主要有詩文詞兼散曲、詩文詞兼雜劇、詩文詞兼曲(雜劇散曲)等三大類。以雙棲文人的詩歌和散曲作品為例,其內容、風格主要有兩大類型。其一。內容、風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內容是其鄉思羈愁感懷詩的情感總匯。其二,內容、風格迥異。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詩文受正統儒教影響,莊重嚴肅。但其散曲,尤其詠妓之作,卻是趣味低俗。通觀認識雅俗雙棲作家不同文體創作的差異及聯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學不同文體研究相互割裂的現狀,既是客觀認識元代文人的需要,也是準確認識元代文壇的需要。
[關鍵詞]元代文人;雅俗創作;通觀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4-0059-05
既存在作家隊伍的雅俗分流,形成了雅俗創作兩大陣營,又存在一批雅俗文學兼作即雅俗雙棲的作家,為元代文壇一大特色。這批雅俗雙棲作家,既從事傳統的詩文詞賦等雅文學創作,又從事雜劇、散曲等新興的俗文學創作(雅俗文學的界定依據鄭振鐸說)。元代隨著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少數民族新音樂的融合等因素影響,傳統的詩文詞賦難以適應市井大眾欣賞心理和時代創作需求,率性而為、樸實鮮活的散曲及雜劇表演卻備受歡迎。一些從事傳統雅文學創作的文人開始參與這些新興的俗文學創作,這些雅俗兼作的文人,按創作類型分,主要有詩文詞兼散曲、詩文詞兼雜劇、詩文詞兼曲(雜劇散曲)等三大類。
一、元代雅俗雙棲文人創作類型
文人的雅俗兼作并不是元代才有,從內容來看,早在唐代,隨著曲子詞及唐傳奇等通俗文學的出現,從事雅文學的文人就參與通俗文學創作,如元稹創作傳奇小說《鶯鶯傳》,溫庭筠從事俗詞側艷之作等。宋代參與俗詞創作的文人更多,內容多為相思戀情的旖旎柔婉之作,與高文大冊的詩文風格迥異。即使以文章道德著名的歐陽修,也寫有描繪歌妓體態的俗詞:“玉如肌,柳如眉,愛著鵝黃金縷衣,啼妝更為誰?”(《長相思》)他還有一些不合正統儒生身份,風格內容低俗甚至猥瑣的艷詞:“半掩嬌羞,語聲低顫,問道有人知么。強整羅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更問假如,事還成后,亂了云鬟,被娘猜破?!保ā蹲砼钊R》)另一方面,毀譽不一、備受爭議的柳永,有人評其“薄于操行”“詞語塵下”,他雖多“淫冶謳歌”之作,但也有為民請命、關注民生疾苦的詩歌《煮海歌》。到了元代,隨著新興俗文學雜劇和散曲的產生,雅俗兼作的作家更多。據現有文獻可知,元代詩文作家有五千多人,而有作品流傳的曲家則有二百多人。二者的重疊部分,即我們所說的雅俗雙棲作家(據文獻考察,也有些雅俗兼作,但作品已散佚的作家,本文也統計在內)。
元代雅俗雙棲作家,從地域和分期看,前期北方多于南方;從族別看,既有漢族文人,又有西域色目子弟;從身份與階層看,既有官員,也有微吏、平民,從創作類型看,主要有詩文詞兼作散曲、詩文詞兼作雜劇和詩文詞兼作散曲、雜劇等三大類。在元代文壇,既作詩文詞又作散曲的作家是非常普遍的。依據《中國文學家大詞典》(遼金元卷)和當今元代文學研究最新成果,有文獻可考或有文獻記載的作詩文詞兼散曲者:元前期有元好問、劉秉忠、楊果、杜仁杰、商挺、不忽木、王惲、盧摯、姚燧、奧屯周卿、魏初、胡祗通、馮子振、徐琰、荊干臣、伯顏、鮮于樞、張弘范、蒲道源等。元中后期有張養浩、貫云石、虞集、滕斌、李洞、倪瓚、張雨、薛昂夫、薩都刺、楊維楨、宋裘等五十多位作家。
詩文詞兼作雜劇者,據文獻可查者如:梁進之、李直夫和陳肅。梁進之曾為縣尹、知州等官。依據賈仲明為其所吊詞“行文高古尊韓柳,詩尊李杜流。填詞似蘇柳秦周”,推知其善詩文詞。其所作雜劇今知有兩種:《趙光普進梅諫》《東海于公高門》。根據王季思《全元戲曲》有關雜劇劇目可知,元雜劇據東海孝婦本事敷衍而成的雜劇有四種:王實甫《厚陰德于公高門》、梁進之《東??び诠唛T》、王仲文《厚陰德于公高門》和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由此可知,梁進之劇作題目有與王實甫相同者。其《東海于公高門》關注點在社會公案,出發點重在呼喚道德秩序的規范。可惜的是,其詩文詞、雜劇,今俱不存。
陳肅,元末無錫(今江蘇)人,曾任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河南行省參政等,與張翥、危素等唱和。陳肅詩歌多有浪漫色彩,詩歌中多有仙人、宮殿等詞匯,與元末楊維楨樂府詩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有一定聯系。據《錄鬼簿》記載:“文章政事、一代典型。和曲填詞乃其余事”,可知其以詩文為主,雜劇、散曲為其閑暇娛樂之作。所作雜劇僅知《晉劉阮誤入天臺》一種,又題為《劉晨阮肇誤入桃源》。該劇源于東漢劉晨、阮肇因天下大亂,不愿為官,入山采藥,遇仙女結為夫婦的傳說故事。
李直夫(1270-1320年)本姓蒲察,世稱蒲察李五,女真人。與當時著名文學家元明善有詩歌往還。元明善《清河集》(卷二)有贈李直夫詩二首:《送湖南李直夫憲使》“君去湖南我上京”和《寄直夫》“白雁天遙不見愁”。著有雜劇12種,今存《便宜行事虎頭牌》一種,另有殘曲《鄧伯道棄子留侄》一劇,僅存第二折曲詞兩段。其生平事跡見元明善《清河集》、鐘嗣成《錄鬼簿》、周德清《中原音韻》、朱權《太和正音譜》、藏懋循《元曲選》等。
詩文詞兼作散曲、雜劇的作家,作品散佚嚴重,如白樸作品有詞、散曲和雜劇,其雜劇和散曲受學界關注較多,詩歌今不傳。石子章僅存散曲。侯克中現有作品以詩為主,散曲有兩首,雜劇不傳。邾經詩存34首,雜劇有三種,僅存《死葬鴛鴦冢》佚曲一套,且詩文均有時名,曾有詞傳世,現不存。楊梓僅存雜劇。鐘嗣成、丁野夫散曲、雜劇、詩歌俱不存。趙良弼、陸進之、陸登善等亦如是。
此類作家作品留存情況,高明是比較特殊的一個。高明的文學創作,學界關注較多的是其南戲《琵琶記》,除此之外,其作品還有散曲和詩歌。高明的詩歌,從現存作品來看,內容多是寄送、題詠之作。語言平淡簡易,不見奇語,與元末楊維楨詩歌風格并不一途?!度摹蜂浧湮?5篇,為文有歐陽修之遺風。雖不見激烈之語,但振古俗之心處處可見。《西豳莊記》議論:“今子受筑室,命名不以草木,不以靈物,不以山川,而取西周之豳土,其意蓋深喜古人之遺俗猶幸有存者。惜乎今之民不能皆如豳民之俗也。余知其意有在焉,故為著之?!备呙魇且晃恍⒆?,還多為孝子立傳寫記。如《華孝子故址記》有“孝子之事不以殆而不著,復礱其碑陰以記其事,章善也”。其他有《孝義井記》等,欣然起筆于振古俗,與其詩宗旨有相近之處。高明的文學才能和德行風誼,為時人所稱道。顧仲瑛在《玉山草堂集》說他“長才碩學,為時名流。往來余草堂,具雞黍談笑貞素,相與澹如也”(見《玉山草堂集》卷八,清刊本)。趙澇在《送高則誠歸永嘉序》中贊他“學博而深,才高而贍”,“雅以名節自勵”,“行中書聞其名,辟丞相椽。儒生尚其才華,法吏推其練達……公卿大夫咸器君行能……”可知其吏治才能練達。今讀其部分詩文,可領略其名節之志,與宣揚“子孝妻賢”的《琵琶記》主旨相合。從其詩文及為官經歷考察,有助于了解其南戲作品《琵琶記》創作的文化背景。從其與顧英等江南文人交往來看,高明文學創作與元末江南文壇聯系緊密的是詩文,而不是南戲。
二、元代雅俗雙棲文人的創作——以詩歌、散曲為中心
由于詩歌兼散曲創作的文人在整個元代雅俗雙棲作家隊伍中數量最多,且留存作品較多,本文即以此類作家為主,探究這些作家不同文體創作的風格異同及相互聯系。他們的詩歌和散曲作品,從內容、風格來看,主要包括兩大創作類型。
(一)內容、風格相近
這類作家有侯克中、王惲、胡祗通、盧摯、張弘范、伯顏、張養浩、魏初等。我們試以侯克中為例。侯克中(約1235-1325年),字正卿,號艮齋,真定(河北正定)人。侯氏雖是位盲人,但在雜劇、散曲和詩文創作方面都頗有成就?!朵浌聿尽穼⑵淞腥搿扒拜吤?。朱權《太和正音譜》稱之日:“其詞勢非筆舌可能擬,真詞林之英杰?!碧煲婚w本《錄鬼簿》附賈仲明所補挽詞:“史侯心友艮先生,詩酒相酬老正卿?!旖z韁昧里‘雕鞍憑,隨王孫并馬行?!堆嘧訕恰风勰┤A。[黃鐘]令,[商調]情,千載標名?!?/p>
侯克中的詩歌內容主要有詠史、寫景、題畫、抒懷等。今讀其詩作,多見羈旅之思,難歸之愁??芍^北人南下,有志返而不得歸的一種鄉愁的代表。如《白首》一詩:“自首天涯客,飄零每自憐。小窗千里夢。高樹一聲蟬。砌筍將成竹,池荷尚未蓮。故人應念我,日日望歸船。”其他如,“每憐南渡客,深愧北歸鴻”(《思歸》),“久客天涯歸未得,杜鵑哀怨不堪聽”(《久客》),“歸計未能吾老矣,幾時高臥白云峰”(《清貧》)。此類意緒的作品,在其詩歌中所占數量最多。
與這種長期客旅他鄉的思歸愁緒相應,侯克中詩歌頻繁使用的詞語是“白發”意象。如“門外黃塵十丈深,鏡中白發不勝簪”,“病后不堪衰鬢短,貧來何止故人疏”,其他的詩句如:“鬢霜發雪人生了”(《秋曉》)、“數莖白發借愁生”(《鰲山早發》)、“鏡中白發非前日”(《清明感事》)、“白首飄零未到家”(《錢塘懷古》)、“一點青山是故鄉……照人蓬鬢白于霜”(《倚樓》)、“旅食江南十二霜……賣花聲少韶華暮”(《用前韻》)、“滿面塵埃兩鬢霜,不堪萍梗寄錢塘”(《晚春即事》)等。
除了“白發”意象,還有兩個常用的就是“大雁”“濁酒”。其《老懷》一詩是這種愁思的代表:“老懷多悵怏,歸計多徘徊。曉逐雞聲發,春隨雁影回。朔方猶見雪,南國已無梅?;厥准仪Ю?,傷心酒一杯?!庇秩纾骸皶r往時來莫厭頻,何妨尊酒細論文。鏡中白發留春雪,樓外青山隔暮云?!保ā稇延选罚稓w興》中說:“雁附好音來遠塞,鵲銜新喜下重檐”,大雁在這里擔當了“信使”的角色。但也有“雁投絕域書難托,虎迫嚴城路不通”之時,“冉冉碧云燕塞晚,嗷嗷白雁楚天秋”表現了詩人滯留外鄉、歸期未定的無限憂思。詩人一生渴望返歸故鄉,但即使成為“白發書生”也未能如愿等到歸期的到來?!罢撌氛劷浺共幻撸瑲w期未遂買山錢”(《自笑》),只能“年來事事消磨盡,只有琴書是賞音”,“百年事業一壺酒,萬卷詩書兩鬢霜”。
這些典型意象形象地流露出濃濃的鄉愁和飄零半生的孤單寂寞。因長期寓居南方不得歸,侯克中的詩歌題目也多用錢塘或南方地點來抒鄉愁。如“錢塘即事”“錢塘客懷”“老懷”“客懷”等。這種鄉愁孤寂也同樣彌漫在他的另一文體——散曲作品中,可以說,其散曲作品的內容主旨或情感和其感懷詩歌基本相同。
如其[正宮](菩薩蠻)《客中寄情》套曲,現特錄如下:
鏡中兩鬢皤然矣,心頭一點愁而已。清瘦仗誰醫?羈情只自知。
[月照庭]半紙功名,斷送關山。云渺渺,草凄凄。小樓風,重門月,應盼人歸。歸心急,去路迷。
[喜春來]家書端可驅邪祟,鄉夢真堪療客饑。眼前百事與心違,不投機,除賴酒支持。
[高過金盞兒l舉金杯,倒金杯,金杯未倒心先醉,酒醒時候更凄凄。情似織,招攬下相思無盡期,告他誰?
[牡丹春]忽聽樓頭更漏催,別鳳又孤棲。暫朦朧枕上重歡會,夢驚回,又是一別離。
[醉高歌]客窗夜永岑寂,有多少孤眠況味。欲修錦字憑誰寄?報與些凄涼事實。
[尾]披衣強拈紙與筆,奈心緒煩多書萬一。欲向芳卿行訴些憔悴,筆尖頭陶寫哀情,紙面上敷陳怨氣。待寫個平安字樣,都是俺虛脾拍塞。一封愁信息,向銀臺畔讀不去也傷悲。蠟炬行明知人情意,也垂下數行紅淚。
侯克中的這套散曲,可以說是其鄉思羈愁感懷詩的情感總匯。此套曲不是率性而為的散曲風味,而是較為雅化的語言風格,從題目“客中寄情”即可看出此曲表達羈旅他鄉游子的情懷。“鏡中兩鬢皤然矣,心頭一點愁而已。清瘦仗誰醫?羈情只自知”是整套曲的內容概括。白發蕭蕭呈現在鏡中,歲月催人老,有家難歸的思鄉之愁,四海飄零的孤獨寂寞,個中滋味只有個人自知。[喜春來]“家書端可驅邪祟,鄉夢真堪療客饑”,幾乎就是詩家語,寫出久客他鄉之人的心聲。[高過金盞兒]“舉金杯,倒金杯,金杯未倒心先醉,酒醒時候更凄凄?!薄皾M斟濁酒”、“醉人夢鄉”和詩中頻繁使用的“酒”意象相通。[醉高歌]“客窗夜永岑寂,有多少孤眠況味”寫盡了客旅他鄉孤夜難眠的凄清。此套曲中的白發、愁思、孤寂、醉酒等意象情感和其詩歌完全吻合,詩曲雖然文體不同,但表達的內在情感完全一樣,均表達了北人南下有家難回的鄉愁。其詩和曲的關聯正在于此。
詩曲內容、風格相近的還有蒙古人伯顏。其散益和詩歌流傳不多,題材均與伐宋有關,體現了元軍將帥南征的自信豪邁。如散曲《喜春來》:“金魚玉帶羅裥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保ㄟ@首曲一說為姚燧作。姚燧《中呂》[陽春曲]:金魚玉帶羅袍就,皂蓋朱幡賽五侯。山河判斷筆尖頭,得志秋,分破帝王憂)。
詩歌《奉使收江南》有“劍指青山山欲裂,馬飲長江江欲竭。精兵百萬下江南,干戈不染生靈血”。是其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率軍滅南宋時所作。《克李家市新城》體現滅宋的氣勢:“千里陣云時復暗,萬山瑩火夜深明。皇天有意亡殘宋,五日連珠破兩城?!辈佔钣写硇缘氖瞧湓佄镌姟侗蕖罚骸耙还澑哔庖还澋停瑤谆厍苗嬙轮袣w。雖然三尺無鋒刃,百萬雄師屬指揮。”借吟詠馬鞭,抒發躊躇滿志、戰爭必勝的信念。其他的還有《過梅嶺岡留題》:“馬首經從庾嶺回,王師到處即平夷。擔頭不帶江南物,只插梅花一兩枝?!钡@樣的文武兼修、雅俗兼作的非漢族文人,研究者對其關注還不夠充分。
在這類內容風格相近的雙棲文人創作中,還存在題目相同而文體不同的創作現象。比如,著名學者、詩人王惲,其比較典型的例子有:至元十二年(1275),王惲任平陽路總管府判官,三月七日,曾在平湖宴游。王惲曾作[越調·平湖樂]《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作》三首。同日又有七古《醉歌行》一首,有句云:“至元乙亥三月春,元巳才過日在寅?!痹?、曲所詠,均為三月上巳,與同僚置平湖宴飲之樂。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王惲曾觀任詢華清官圖,作七古《題任南麓畫華清宮圖后》,其中序云:“圖有閑閑公題詩,作擎案真書,蓋與畫世為三絕。此卷初主于僧遜公,繼為妨川松公所寶。興定初,松間關兵亂中,保持與歸燕都,今為子英家藏。至元二十四年,楊示余披玩者累日,嘗欲賦一詩以發偉觀,競以事未暇?!奔s同年王惲又作曲[正宮·雙鴛鴦]“釋塵紅,荔枝風”九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王惲作[正宮·黑漆弩]《游金山寺》一首。約同年渡江時有詩《游金山寺》。
張養浩詩歌散曲亦有許多相通之處。張養浩《云莊體閑自適小樂府》中共收有散曲27首,而與張養浩詩歌題目相同的有9首:《登會波樓》《村居》《詠遂閑堂》《探春》《歸田樂》《辭參議還家》《大明湖泛舟》《鑿池》《白蓮》,達到張養浩散曲作品數量的1/3。體裁不同,語言、風格、韻味不同,但可以達到情境、意蘊的相互補充,給讀者不同的審美感受。此外,張養浩還有一些標題不同,但主題相同的詩曲作品。張養浩詩歌與散曲在內容和風格上的相近可見一斑。
(二)內容、風格迥異
這類作家,由于文學觀念等因素影響,他們的雅俗創作,無論內容還是風格上都差別較大。如金元之際的杜仁杰,其詩文飽含憂國憂民的社會關切,其散曲卻是另一番活潑的市井民俗。杜仁杰詩歌內容涉及金元戰爭、宋元戰爭、幕府生活和游歷之樂等。其散曲關注民夫勾欄觀戲,另也有情愛之作。其早年詩歌風格,用元遺山的話就是“氣銳而筆健”,其一生詩作風格,若說得具體些,早年有小杜之風,杜樊川氣格,中年多有老杜氣格,如《延津待渡寄仲溫參議》《從軍》《至日》等??追毙耪J為:“他的詩風為豪放一派,五言學六朝,七絕效樊川,七律仿‘老杜?!倍淝陨浦o著稱,這是指《莊家不識勾欄》,然其[般涉調·耍孩兒]《喻情》風格為文雅俏麗。楊果詩歌中有較多的紀事之作。追懷故國、反映現實、主張傳承儒家文化體現金元之際出仕新朝之文人的復雜心態。楊果詩的內容有反映戰爭、史實、追懷故國,流露滄桑世變,如《羽林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及當年繁華不再,如《峴山秋晚圖》:“江水江花繞大堤,太平歌舞習家池。而今風景那堪畫,落日空城鳥雀悲?!备锌穹俏舯?,風景不再的荒蕪悲戚。其他如,《登北邙山二首》有“干戈叢里過壬辰,原上累累冢墓新。寒食清明幾家哭,問來都是陣亡人”。也有抒發對前賢的敬仰,如《過狄仁杰墓》。還有清新自然、靜謐恬淡的鄉村之景,如《村居二首》。而其散曲內容則多涉及男女情愛之作,《全元散曲》收楊果小令十一首,套曲五套。如[越調]《小桃紅》側重寫戀人愛情;[仙呂]《賞花時》寫少婦閨情,其他也多為寫景和閨怨之作。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花柳芳妍”。貫云石在《陽春白雪序》中以“平熟”概括其散曲風格。
這類詩曲內容、風格迥異的雅俗創作,最典型的代表是徐琰。徐琰為“東平四杰”之首,元世祖至元初年由其師王磐推薦入朝,后任職太常寺,陜西行省郎中,文名顯于當時。他與王惲、姚燧、侯克中、吳澄等均有交往,也曾任職東南,先后為南臺中丞(揚州)、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杭州),“東南人士,翕然歸之”,后召拜翰林學士承旨。徐琰有詩9首,文9篇,散曲有小令12首,套曲一套。徐琰寫詩文都受正統儒教影響很深,詩文內容涉及游歷之地、訪古、友人寄贈和圖畫等。從其文中可知其為官主張,即尚廉、尚勤、尚能。其文章《戒石銘》:“天有明鑒,國有公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笨梢娦扃且晃粯O講原則、要求嚴格的清官,但其散曲內容多涉及男女性愛情愛等,尤其《青樓十詠》極其細致地描繪歌妓與意中人初見、沐浴、臨床、交歡、敘別的完整過程。即使散曲多寫戀情,但作為一個高官文士,這樣赤裸裸地描寫兩性,其膽量在當時也極為少見?!短驼糇V》將其列于“詞林英杰”150人之中。《陽春白雪序》共評六人,其首評者即為徐琰,謂其作“滑雅”?!啊?,即圓滑、圓熟之謂,‘雅者,即典雅、雅麗之謂”。李昌集認為,所謂“滑”,當指其多寫脂粉裙釵,既不重嚴肅,亦非“婉約”一類的“雅”。但其造語艷媚,將青樓生活寫得溫柔旖旎,頗有文人風流玩世的優雅情調,故謂“滑”“雅”。不過,這種表面的“雅”卻實在掩蓋不了實質上的趣味低下。
徐琰散曲與其詩文內容風格差別之大,在元代文壇不是一個孤立現象。除了以上所說的杜仁杰、楊果之外,還有大文章家姚燧。讀姚燧的詩文,給人的感受是剛直立朝,持身守正,不畏權貴。但讀他的散曲,感覺卻大不相同。“榮枯枕上三更,傀儡場頭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個臨危自省”,心中也頗多驚懼,甚至還有“寄與多情王子高,今夜佳期休誤了。等夫人熟睡著,悄聲兒窗外敲”等俗曲。
三、關注元代雅俗雙棲作家的重要意義
通過考察分析元代雅俗雙棲作家隊伍及其創作類型,以詩歌、散曲為中心,解讀他們的文學創作。我們會發現研究元代雅俗雙棲作家的兩個意義。
首先是全面認識元代文人的需要。以徐琰為例,這位曾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文人最高職正二品)且文壇影響極大的士人,《元史》竟然不載,有人推測因其所作散曲內容低俗,據此判定與徐琰人品低下有關,這是沒有真正了解元代文壇來主觀解讀文人的緣故。若僅從散曲尤其是《青樓十詠》來評價徐琰的為人,是不太妥當的。從文體通觀角度看,徐琰的詩文內容及其“尚廉、尚勤、尚能”的為官為政主張看,他是一位極講原則、對己要求嚴格的清官。其文章《大元國京兆府重修宣圣廟記》《重建睢陽雙廟記》《范文正公祠記》等,表達對先圣先賢肅敬之情,《萃美亭記略》文筆優美,頗有歐陽修寫景之文流麗、平易風格。
另外,據有關史料記載,從人品看,徐琰是一位忠厚寬仁之士?!赌洗遢z耕錄》卷六“廉使長厚”條:“徐文獻公為浙西廉使,時治所在平江?!贝鞅碓侗娂佬熳臃匠兄嘉摹罚骸拔┪倚旃煨郧逭妗唤_,仕逾五紀,衣冠之所楷則,中外之所警策。而謙容雅度,言笑恂恂,譬之大川喬岳,有來必容,無門不納,人益見其浩蕩而嶙峋……夫惟在寵知讓,居高能貧。故其忘懷出處,隨時顯晦;白首一節,愈久彌純。”可見當時南方士人對他的贊譽。戴表元《容容齋賦》對徐琰的性情亦有所評介。侯克中有詩贊之,《寄徐中丞子方二首》有“學海汪洋萃眾流,早年名姓冠鰲頭。星輝北極三臺曉,霜落南臺萬象秋。天上麒麟符治世,人中騏驥眇齊州”。我們用這些史料不是為徐琰避諱開脫,找根據說他不是輕浮放蕩之人。應該說,詩文或史書中對徐琰政績人格的記載是客觀公正的,說他低俗是不客觀的。
可見,徐琰所作散曲不能作為其人品的一個依據,正如許多先賢雅士寫一些風格不高的詞曲來判定其人品不高一樣。散曲作品應是當時城市經濟發達、文章之士聚集宴飲歌樂場景的助興佐酒之物??卓她R《至正直記》卷四“先君教諭”記載“歌妓千金奴者請贈樂府”,徐琰命孔文升填詞,自己“舉杯度曲,盡興而醉”,可見其散曲作品,很可能是應歌者之請而作。
要正確認識徐琰,必須用通觀的視角認識詩文和詞曲等雅俗文體的不同特點。詩文和散曲作為不同的文體,自有明顯的文體特征。詩文雅正、正統,詩文多是個人言志之作;散曲通俗、自由,輕松,可以自由書寫。詩莊、詞媚、曲俗,散曲和詞一樣是倚聲之學,合樂歌唱,許多用于宴會佐酒言歡之用。元代部分散曲作為代言體,或受歌者之請而作,考慮聽者的喜好、接受或傳播需要,自然要根據聽眾心理或接受心理,多寫一些言情愛戀、相思離別的內容。我們不能根據作者寫此類作品,就判定作者的低俗人品。散曲作品和人品沒有本質的聯系。判定一個人,應從各種文體綜合看,應和其現實中的言行作為、從他人的評價中來參考。同樣,客觀評介一個作家,應從同時期交往之人的評價、其為政的表現、后人記錄和其各種文體等,用通觀視角看待。所以,認識徐琰等文人,我們不能僅從其散曲作品來判斷其為人。如果忽略他的詩文創作,將對他是一個很大的誤讀。因此,只有全面認識元代文人的雅俗創作,才能客觀公正地認識那個時代的文人。
其次是準確認識元代文壇的需要。在元代文人作家隊伍中,像徐琰一樣被誤讀的還有很多。查洪德先生指出:“元人貫云石、薛昂夫,在我們的文學史中,是著名的曲家。但檢元人文獻,貫云石首先是文章家,其次是詩人,薛昂夫則是詩人。沒有以曲家稱之者。”元代作家之所以被誤讀,可以說,都未擺脫“一代有一代文學”文學觀念的影響。因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性文體,那些以詩文為主,兼作散曲的作家長期被人忽略,或片面地以曲家論之,如王惲、胡祗通等人的詩文成就。元代雅俗雙棲作家的文學活動,貫穿元代整個歷史,涉及人員廣,階層多,是雅俗兩大陣營聯系的紐帶。從通觀的角度去研讀他們現存的作品,其作品相比玩世不恭的浪子情懷,貫穿始終的主要是對時事的憂慮,對振古俗、濟蒼生的一種擔當。從參與創作類型來看,以詩文詞兼作散曲者為主。他們創作的曲或紀事寫實,或言情代言,多為詩文政事之余的自娛或娛人之作,案頭化傾向并不明顯。他們的雜劇創作,因文獻流失,難以管窺真貌,僅以現存殘曲及雜劇內容來看,與詩文宗旨相關聯之處在于倡導孝等傳統文化。總的來說,元代文壇并不僅僅是曲的世界,而是詩文詞曲競盛。只有以通觀各種文體的視角,領略元代文壇詩文詞曲各領風騷的創作風貌,關注雅俗兼作的作家,才能對元代文壇及元代文人有一個新的客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