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穿行于青山綠水之間,猶如一道彩虹悄然而至,它既飽覽著名山大川的秀色,又融“科技”為一體,這就是2015年6月底運營,被譽為中國“最美高鐵”的“合福”鐵路。
高鐵的前世今生
也許你對“鐵路”并不陌生,它是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自十九世紀誕生以來,承載著陸地上主要的運輸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汽車業的快速發展,高速鐵路相繼形成。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火車的正常時速已達150千米/小時,到了六十年代,日本開創了高鐵新干線的先河,使火車的時速超出200千米/小時,最高時速可達300千米/小時,“高鐵”一詞應運而生。所謂“高鐵”,就是通過鐵路改造,使得它的運行速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一般情況下時速不低于200千米/小時。不久,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相繼出現高鐵并開始運營,當時人們稱作“高速輪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此項技術才被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廣泛運用。
高鐵的自然美
被譽為中國“最美高鐵”的“合福”鐵路,全長雖然只有短短的808千米,但它途經五個世界自然保護區、兩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三個世界文化遺產、四個世界地質公園。它從安徽省合肥市出發至福建省福州市,途經安徽、江西、福建三省,跨越1290米的銅陵長江大橋,沿途令人心醉的美景處處可見。一路上可以看到被譽為“畫中村莊”的宏村、“中華十大名山”之一的黃山、江西婺源古鎮、福建武夷山等許多名勝風景區,5A級景區不勝枚舉,數量之密集是現有其他高鐵完全無法匹敵的。
高鐵融入高科技
“合福”鐵路對路基的建設是十分重視的。以往的鐵路軌道都允許有15毫米沉降,為了保證“合福”高鐵在運行中使列車保持較高穩定性,施工人員在路基上打入了預應力管樁等各種混凝土樁,這樣使得路基幾乎沒有任何沉降的可能。
高鐵的高速運營要求動車在任何時候不能出現絲毫偏差。除了對軌道的沉降嚴格要求以外,對橋梁工程的建設需做到“無沉渣”。我們知道,高鐵要想高速、平穩運行,除了在平原或山區把路基做實外,還要面對百米以下的橋樁做到“零沉降”。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這就要求施工人員在水下打樁的過程中,要讓混凝土與地下巖石緊密結合,也就是讓高效混凝土與巖石之間無縫對接,只有這樣,才能讓干余噸重的動車不會下沉。
軌道的施工十分講究,常規的軌道都是鋪設在石塊上,但這無法讓列車高速運行。“合福”高鐵的軌道路基不用碎石,而是直接鋪在澆鑄的混凝土上。在鋪設的時候,它的平穩度只允許誤差在1毫米以內,也就是說絕對保證它的平行。只有做到平穩性,才能保證列車的高速行駛。別小瞧這些軌道,它們全程采用高強度的無縫鋼軌,這樣列車行駛的時候不會發出任何嗓音,由于軌道內摻雜著大量的鋼筋,當列車行駛的時候,鋼筋的磁場作用會影響列車信號傳輸,所以還要給這些鋼筋穿上“絕緣套”。
橫穿最大跨度鋼索橋
“合福”高鐵全程跨越無數條河流,然而高速動車經過長江大橋還能行駛這么高的速度嗎?我們知道,任何車輛在高速行駛的時候,都有一種沖擊力,為了減少震動,經過跨度大的橋梁時都要減速,銅陵長江大橋當然也不例外。它采取了在長江兩岸建塔,用鋼索斜拉橋身的方式刷新了世界公路、鐵路兩用橋的新紀錄。用鋼索斜拉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路基的彈性,而彈性僅僅保持在2毫米之內,這樣使得高鐵在經過大橋時適當減速就可以了,過橋時速可達250千米/小時。
通車后的“合福”高鐵,全程由原來的八小時縮短到四小時以內,它是溝通華中與華南地區的一條重要客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