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祺
摘 要: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對于經營者和市場的監督管理還不到位,經營者誠信缺失,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的商品的行為一直存在;再加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三倍賠償”條款和《食品安全法》“假一賠十”條款以及獎勵規定的相繼出臺,為職業打假人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關鍵詞:職業打擊人;普通消費者;合理引導
一、職業打假人的概念及其與普通消費者的區別
職業打假人,是指明知是假冒偽劣產品而予以購買并向經營者進行賠償的人。他們以營利為目的,故意購買假冒為商品,然后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向經營者提出各類索賠要求,在其要求得不到滿足后,會采用上訪、申請復議、申請信息公開、訴訟等方式,要寫工商管理部門做出對他們有益的行政行為。
1.職業打假人與普通消費者相比具有逐利性
普通消費者購買商品是以使用為目的,而職業打假人故意購買假冒偽劣商品的目的是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向經營者索要賠償,或者依據相關獎勵政策獲得政府獎勵,具有很強的逐利性。甚至部分職業打擊人會以舉報等方式威脅商家,進行敲勒索,以獲得高額的賠償。職業打假人更注重經濟賠償。
2.職業打假人和普通消費者的消費認知不同
普通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目的在于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商品瑕疵或者缺陷才采取其他手段維權,對于維權過程中依據的法律法規和維權程序不是太熟悉。而職業打假人,他們在明知商品存在瑕疵或缺陷的情況下購買商品后,會留下相關證據用于維權,對設計的法律規定和程序要求非常清楚,更利于獲得高額賠償。
3.職業打假人團隊專業化
在職業打假過程中,他們往往是團隊運作,分工明確。例如,一部分人先到各大商場或超市尋找并購買假冒偽劣商品,再由專門負責人進行舉報、訴訟。他們對于相關法律規定以及舉報流程均十分熟悉,對有關規定和程序都有專業人員進行深入研究,呈現專業化的趨勢。
4.職業打假人維權方式多樣化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只能是先找銷售者索賠,在索賠無果的情況下或者不了了之或者訴訟。而對于職業打假人來說,他們對于工商管理部門的監督程度高,會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經營者進行行政處罰,或者要求執法人員信息公開等,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經濟賠償。
二、對職業打假人的法律定位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作了明確定義,即為生產生活消費的需要而進行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人。根據法律規定,職業打假人并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制的“消費者”。而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三倍賠償”所規制的是欺詐行為,從職業打假人主觀上分析,他們并沒有被欺詐,而是明知是假貨而購買。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職業打假人都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但是職業打假人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盲目否定,需要對該現象進行合理分析。
三、保護職業打假人的現實意義
1.對經營者起到更好的遏制作用
首先,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以及執法資源的有限性,監督管理部門對經營者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監督力度不夠。其次,一般消費者基本很少主動主張獲得懲罰性賠償的權利,使得經營者欺詐行為成本低,生產銷售假貨的經營者更加猖獗,也使得凈化市場環境的目的很難實現。相對于消費者和執法機關監督而言,職業打假人對經營者的遏制作用可能更加樂觀。第一,職業打假人更有動力打擊商家欺詐行為。因為執法機關在打假過程中往往處于消極地位。第二,由于職業打假人直接與商家進行交易,更容易獲得多方面的證據,比處于消極打假地位的執法機關更容易監督不誠信的商家。第三,職業打假人主張賠償的成本要小于執法機關查出經營者的成本。
2.有利于提高執法效率
作為公權力的代表,公力執法機關在查出經營者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深入消費者權益的方方面面,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不能完全依賴于公權力機關。如果私力救濟相對于公力救濟來說成本較小,那就可以考慮二者的結合。在利益的驅動下,職業打假人將主動尋獲商家不法行為的信息,結合專業性、團隊型的運作,通過主張懲罰性賠償或進行有獎舉報,促進信息交換,能夠使經營者欺詐行為被發現,被查出的幾率大大提升,提高行政執法的效率。
3.有利于解決“理性冷漠”的困境
消費者在交易過程往往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由于維權成本過高,結合自身利益考慮,即使主動尋求商家賠償有利于凈化市場環境,大部分消費者還是不會主動主張懲罰性賠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三倍賠償”條款和《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假一賠十”條款之所以這樣設置,就是為了以利益刺激消費者主動索賠,進行維權。同時,舉報獎勵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上述規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面臨很高的舉證成本,例如尋求專業協助的成本、交通費、誤工費等。而對于職業打假人來說,其目的便是獲得懲罰性賠償,所以他們會提前搜集相關證據,利用其專業化的團隊成員達到獲利目的,在此過程中,相對于個體消費者來說成本要小很多。職業打假人的出現,使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懲罰性賠償條款得到了更廣泛的使用。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從嚴格意義上講,職業打假人雖然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制的對象,而且職業打假人的出現會滋生敲詐勒索等不良影響,但是它的出現不僅可以作為公權力打假的補充力量,而且有利于市場環境的凈化。再者,職業打假人的出現,環節了“理性冷漠”的困境,鼓勵消費者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與不法行為作斗爭。所以,對于職業打假人的出現,我們應該理性面對,通過合理的引導應對這些情況。
參考文獻:
[1]楊菲兒.《職業打假人的法律思考》.經濟法理論與實踐.
[2]吳元元.《公共執法中的私人力量》.法學.2013(9).
[3]應飛虎.《知假買假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思考》.中國法學2004年(6).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