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正為
摘 要:“紅船精神”是指以嘉興南湖游船為載體的建黨精神,習近平曾將其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紅船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相連、相互促進,是當?shù)叵冗M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當時人民群眾革命運動的實踐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方針和人民群眾支持先進組織的集中體現(xiàn),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動力。
關鍵詞:紅船精神;群眾路線;嘉興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4-0086-05
“紅船精神”,是指以嘉興南湖游船為載體的建黨精神。2005年6月21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公開提出了“紅船精神”,并對其概念和內(nèi)涵進行了概括和論述,認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1]中國共產(chǎn)黨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chǎn)物,因而作為建黨精神和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紅船精神”,也是與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相連,相互推動的。可以說,沒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就不會有“紅船精神”;而“紅船精神”又極大地推動了群眾運動,最終形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
一、“紅船精神”是群眾實踐活動的實踐結晶
“紅船精神”是當?shù)叵冗M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實踐結晶。嘉興(現(xiàn)轄南湖區(qū)、秀洲區(qū)、海寧市、平湖市、桐鄉(xiāng)市、嘉善縣、海鹽縣),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fā)祥地。嘉興人民,勤勞樸實,因而嘉興自古以來就成為全國重要的產(chǎn)糧區(qū)和棉布絲綢之鄉(xiāng),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之美譽。嘉興名人輩出,《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的全國名人有1800人,其中嘉興就占了80余人;明清兩代江浙共出進士2000多人,其中嘉興就有600多人;現(xiàn)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當中,嘉興籍的有39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唐代“詩豪”劉禹錫、唐代名相陸贄、與李清照齊名的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清代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者朱彝尊、清代才女柳如是、晚清大儒沈曾植、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巨匠茅盾(沈雁冰)、詩壇先鋒徐志摩、藝術奇才李叔同、漫畫家豐子愷和張樂平、數(shù)學大師李善蘭和陳省身、中華書局創(chuàng)辦人陸費逵、武俠小說宗師金庸等。近代以來,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嘉興熏染了濃厚的革命傳統(tǒng),太平軍攻克嘉興,曾建聽王府為當?shù)剀娬I導機構;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嘉興的先進歷史文化,造就了嘉興人民群眾的抗爭精神,涌現(xiàn)了大批先驅(qū)人物,如明代“東林前六君子”之一、被譽為“大明三百年,忠烈剛強第一人”的魏大中,反清志士呂留良,民國著名“七君子”領頭人沈鈞儒,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杰出領導人沈澤民(沈雁冰之弟)等。可以說,正是這種先進的歷史文化和不屈的抗爭精神為“紅船精神”的產(chǎn)生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
“紅船精神”是當時人民群眾革命運動的實踐結晶。近代中國,是一部淪落史,也是一部抗爭史。在抗爭的過程中,涌現(xiàn)了各個階級各種派別的仁人志士,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和方案。地主階級中,抵抗派林則徐、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提出了“自強”、“求富”,投降派提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農(nóng)民階級中,太平天國提出了回歸自然經(jīng)濟的《天朝田畝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資產(chǎn)階級中,維新派提出了維新變法、君主立憲,革命派發(fā)動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新文化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還有人提出了“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等。但這些階級和派別、思想和方案,均因各種缺陷和不足而失敗。無產(chǎn)階級,也參加了上述一些運動,但由于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領導,也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1470-1471馬克思主義是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徹底解放的指引旗幟和銳利武器,但由于一開始并沒有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因而也沒發(fā)揮其應有的威力。直到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才逐漸結合,中國革命的面貌日益改觀,建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的任務也提上日程。1920年1月,有人刊文呼吁“勞動團體應自己起來做一個大政黨”[3]。4月,經(jīng)共產(chǎn)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派維經(jīng)斯基來華,先后在北京、上海會見李大釗、陳獨秀等,推動建黨。8月,以陳獨秀為書記,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為骨干的上海黨組織成立,并函約各地社會主義分子組織支部。11月,創(chuàng)辦《共產(chǎn)黨》(月刊)。同年10月,李大釗、張國燾等在北京成立共產(chǎn)黨北京支部,李大釗任書記。從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漢,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譚平山、譚植棠等在廣州,都成立了共產(chǎn)黨的早期組織。在日本、法國留學的中國先進分子,也成立了黨組織。此后,各地的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一方面積極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如以陳望道翻譯的《共產(chǎn)黨宣言》為代表的許多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出版,以上海黨組織機關刊物《新青年》為代表的許多報刊開始創(chuàng)立,以“問題與主義之爭”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論戰(zhàn)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早期黨組織開始到工人中去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創(chuàng)辦了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音》、濟南的《濟南勞動月刊》等工人啟蒙刊物,創(chuàng)辦了各種形式的工人學校,成立了上海機器工會(1920年11月)、長辛店工人俱樂部(1921年五一勞動節(jié));與此同時,積極籌備建黨,1920年11月黨的發(fā)起組制定了《中國共產(chǎn)黨宣言》,同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由此可見,以上海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籌建活動,不能不深刻地影響到一步之遙的嘉興。因而,“紅船精神”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是整個中國革命和群眾運動的縮影。
二、“紅船精神”是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xiàn)
中共“一大”起初是在上海舉行的,會議期間由于法租界巡捕的干擾破壞被迫中止。此時,李達等提議會議必須離開上海移地舉行。周佛海建議去杭州西湖,張國燾等認為杭州西湖是旅游勝地,人多眼雜,容易暴露。后來,李達夫人王會梧提議,到她的家鄉(xiāng)浙江嘉興南湖去,得到大家一致贊成,最終成就了“紅船精神”。為什么大家一致贊同選擇嘉興?除了嘉興距離上海不遠,城市不大,相對安靜安全之外,那就是嘉興有著較好的革命傳統(tǒng)和群眾基礎,即現(xiàn)實偶然中蘊含著歷史必然。實際上,作為嘉興人的王會梧,是中共“一大”最大的幕后功臣,“一大”上海會址的選定、外地代表的住宿安排、會議信件的郵寄、會議的轉(zhuǎn)移等,都是她一手安排的,會議移地嘉興,其功亦當首屈一指。
“紅船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方針的集中體現(xiàn)。關于近代中國,有人評價:“廣東人立言,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江浙的革命貢獻。實際上江浙人不僅“出錢”,而且也“出人”、“立言”、“流血”,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立下了不朽功勛。1919年11月1日,施存統(tǒng)、俞秀松、沈乃熙(夏衍)等20多名學生在《雙十》半月刊基礎上創(chuàng)刊《浙江新潮》,顯示了這些知識分子已初步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1920年1月1日,《錢江評論》周刊在杭州出版,對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了熱烈的歌頌和贊揚。更為重要的是,浙江義烏人陳望道翻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此前,《共產(chǎn)黨宣言》的中譯本是零星的、散亂的,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翻譯一本完整、準確的中譯本勢在必然。1920年春,陳望道回到老家,在分水塘家鄉(xiāng)宅旁的一間柴房里開始了靜心全力翻譯工作。他“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把徹底全文譯了出來”[4]。盡管約稿的《星期評論》已停刊,但譯稿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訂后仍然于1920年8月出版。陳望道譯《共產(chǎn)黨宣言》雖然沒有前譯本可供參考,但他譯筆老練,合乎國人的閱讀習慣,而且又能較為正確地表達原著含義,因而受到讀者的歡迎,也為翻譯界稱道。這部書初版印了1000冊,很快銷售一空。于是9月又重印了1000冊。此后,人民出版社、平民書社、上海書店、回光書店、長江書店、新文化書房等出版單位和不署單位名稱者大量印刷出版。陳望道的《共產(chǎn)黨宣言》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譯本,許多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青年在它的影響下,逐步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成長為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者。毛澤東就曾經(jīng)說過:“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共產(chǎn)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5]130與此同時,包括嘉興人在內(nèi)的浙江人在籌備建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最早的上海黨組織中,除了陳獨秀、李漢俊、楊明齋,其他成員如沈玄廬(浙江蕭山人)、陳望道(浙江義烏人)、施存統(tǒng)(浙江金華人)、俞秀松(浙江諸暨人)、沈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邵力子(浙江紹興人)等浙江籍先進分子占據(jù)了主體地位。后來,施存統(tǒng)被指派去日本建黨,組建了日本共產(chǎn)主義發(fā)起組并擔任負責人;俞秀松任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至中共一大召開時,浙江籍黨員共有7人(陳望道、沈玄廬、俞秀松、邵力子、沈雁冰、沈澤民、施存統(tǒng)),而當時全國的中共黨員僅有50多名。可以說,“紅船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在嘉興乃至整個浙江、全國的集中體現(xiàn)。
“紅船精神”是人民群眾支持先進組織的集中體現(xiàn)。一般而言,先進分子是少數(shù),但其背后卻有著大批的群眾。浙江籍先進分子對建黨的不朽貢獻,是與廣大浙江人民群眾的支持分不開的。同樣,“紅船精神”的形成,也是與嘉興人民群眾支持先進組織和革命事業(yè)的結果。“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嘉興數(shù)千學生舉行盛大聚會,聲援北京。由于當時聲討的賣國賊曹汝霖是上海人,章宗祥是浙江湖州人,陸宗輿是浙江海寧(屬于嘉興)人,使當?shù)厝嗣癖陡袗u辱。5月13日,海寧民眾召開萬人大會,一致公決開除陸宗輿的鄉(xiāng)籍,并通電全國,并刻立“賣國賊陸宗輿”三塊石碑,以警示鄉(xiāng)人。石碑被反動政府撤掉后,憤怒的海寧人民又再次立碑,將陸宗輿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充分顯示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五四運動”中,嘉興民眾還紛紛倡用國貨、抵制日貨和組建各種愛國團體,如學生愛國會、救國實業(yè)會、嘉興各界聯(lián)合會等。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嘉興人民迅速覺醒,特別是一批先進知識青年思想上發(fā)生了急劇變化,開始在嘉興傳播馬克思主義,積極籌建進步社團,編輯出版進步刊物。桐鄉(xiāng)的沈雁冰、沈澤民兄弟等組織了“桐鄉(xiāng)青年社”出版刊物《新鄉(xiāng)人》,新塍鎮(zhèn)上的沈選千、朱仲虎、朱亮人等人組織了“新塍青年讀書會”,出版了《新塍半月刊》。這些進步社團和雜志,是“五四運動”時期浙江較早的重要進步團體和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它們傳播了革命的思想,影響了當?shù)匾徊糠窒冗M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0年8月,上海共產(chǎn)主義發(fā)起組建立,陳獨秀任書記,參加的浙江籍先進分子有施存統(tǒng)、俞秀松、沈玄廬、陳望道、邵力子、沈雁冰和沈澤民等,占全體成員的一半。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浙江籍葉天底、張秋人、宣中華、梁相臺等先后入團,成為社會主義青年團早期的團員。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時,浙江籍黨員或在外地進行革命工作、或在國外學習,或其他原因未能出席大會,但是為大會服務的李達夫人王會梧就是浙江桐鄉(xiāng)人。王會梧作為中國第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不僅為大會解決了食宿和會場問題,還擔任警衛(wèi)工作。當一大遭到巡捕破壞時,正是在她的及時建議下,大會轉(zhuǎn)移到嘉興召開,在完成了全部議程后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可以說,中國共產(chǎn)黨在嘉興南湖宣告成立,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是嘉興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和參與革命的必然結果。
三、“紅船精神”是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動力
“紅船精神”是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動力。中共“一大”在南湖閉幕,形成了“紅船精神”,也極大地推動了嘉興乃至整個浙江的革命運動。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國民大革命時期,嘉興人顧作之、王貫三、沈選千以國民黨、共產(chǎn)黨員的雙重身份進行活動,使當?shù)氐膰窀锩\動得到蓬勃發(fā)展。1925年3月,三人會聚嘉興縣城精嚴寺,成立了嘉興歷史上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嘉興獨立支部。1926年底,支部黨員達到30人。在此指導下,1926年2月,建立了共青團嘉興支部,直屬團中央領導。隨著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逐漸破裂,這種斗爭在浙江表現(xiàn)為以宣中華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國民黨左派同以沈定一(沈玄廬)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斗爭。1925年7月5日,沈定一等經(jīng)事先的密謀策劃,在浙江肖山衙前鎮(zhèn)召開會議(簡稱衙前會議),進行破壞國共合作的分裂活動。11月23日,沈定一參加了臭名昭著的“西山會議”,并提議取消國民黨嘉興臨時縣黨部、開除顧作之的國民黨黨籍。為此,1925年12月15日,宣中華與顧作之商定后,在海寧縣硤石鎮(zhèn)東山腳下“嚶求社”(俗稱“鳥會”)召開了“中國國民黨浙江各縣市黨部聯(lián)席會議”(史稱東山會議),為反擊西山會議派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土地革命時期,陳云領導了楓涇暴動(楓涇地處江浙邊界,當時以市河為界,一橋跨兩省,南鎮(zhèn)屬浙江省嘉善縣,北鎮(zhèn)屬江蘇省松江縣)。暴動失敗后,陳云在嘉善隱藏半年多,秘密領導當?shù)氐霓r(nóng)民革命斗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著名的嘉善阻擊戰(zhàn),是整個抗戰(zhàn)時期在浙江規(guī)模最大、最激烈的戰(zhàn)斗。此次抗戰(zhàn),國民黨正規(guī)軍共傷亡人員7300多人,而日軍也付出了傷亡數(shù)量差不多的代價,還被打死了一名少將,極大地延遲了日軍的進軍速度。作為浙江淪陷最早、淪陷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嘉興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人口傷亡總計60083人,但人民群眾的抗戰(zhàn)斗爭始終未停止。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了反對國民黨蔣介石的澉浦之戰(zhàn)、預干總隊起義。1945年10月的澉浦之戰(zhàn),頑強抗擊了十倍于己的敵人一天一夜之久,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消滅新四軍浙東縱隊的陰謀。預干總隊,是蔣經(jīng)國領導的國防部預備干部總隊,于1948年11月為挽救敗局而成立,賈亦斌兼任總隊長。蔣經(jīng)國上海“打虎運動”的失敗,使賈亦斌徹底絕望,最終投向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49年2月,預干總隊遷駐嘉興。嘉興預干總隊的學員,文化程度較高,絕大多數(shù)在初中以上,有的還是大學生,他們多來自青年軍,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思想比較活躍,對國家的前途、自己的前途比較關心,經(jīng)常就國共之間是和還是戰(zhàn)進行激烈爭論。賈亦斌利用當?shù)氐挠欣麠l件,發(fā)動起義,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心臟地帶給了蔣介石當頭一棒。可以說,“紅船精神”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在革命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沒有“紅船精神”就沒有這些壯麗詩篇。同樣,由嘉興南湖走出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正是帶著這種精神,才創(chuàng)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因而“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這是毋庸置疑的。
“紅船精神”是建設和改革時期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動力。新中國建立后,嘉興人民繼續(xù)發(fā)揮“紅船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嘉興順利進行了“一化三改”,開展了全面建設,引起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關注。1955年,毛澤東派衛(wèi)生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徐運北到嘉興傳達關于“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并去重疫區(qū)嘉興縣凈湘鄉(xiāng)視察血防試點工作,次年凈湘鄉(xiāng)血防基點工作組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1955年,平湖縣新倉供銷社經(jīng)驗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1961年,毛澤東指派田家英到嘉善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調(diào)查。1965年嘉興縣糧食增產(chǎn)成就入選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嘉興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迅速進入快車道,“紅船精神”之“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得到充分體現(xiàn)。1983年,步鑫生用一把剪刀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城鎮(zhèn)企業(yè)體制改革的序幕,嘉興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此后,嘉興的改革開放不斷引領全省乃至全國風氣之先。例如,嘉興率先在全國實施了全民社保;在全國較早啟動了以“兩分兩換”為核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邁出了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步伐,被評為“全國十大地方新政”;在全省率先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行城鄉(xiāng)居民統(tǒng)一的“居民戶口”;在全國地級市中較早成立獨立的國資監(jiān)管機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成為全國城鄉(xiāng)合作醫(yī)療試點城市;成為全省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是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十佳和諧發(fā)展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和全國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等。嘉興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由1979年的16.6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3147.6億元,整整增加了近200倍。嘉興所屬五個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前50位;2010年嘉興城鄉(xiāng)居民收入之比達到1.9:1,農(nóng)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程度81.8%,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均衡度遠遠超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2014年11月7日,全國部分省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嘉興舉行,嘉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被稱為“嘉興經(jīng)驗”、“嘉興樣本”。[6]可以說,嘉興敢為天下先的奮斗精神和發(fā)展成就,正是“紅船精神”在新時期的生動表現(xiàn)。這種精神和這些成就,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也離不開群眾的大力支持,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發(fā)展結果。“一大”代表董必武曾為南湖革命紀念館題寫對聯(lián):“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細細品味,這正說明了“紅船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N].光明日報,2005-06-21.
[2]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徐信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研究的新進展[N].光明日報,2013-11-20.
[4] 張姚俊.千秋巨筆:陳望道首譯《共產(chǎn)黨宣言》[N].解放日報,2016-06-02.
[5] (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6.
[6] 把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 “嘉興樣板”再受全國肯定[N].南湖晚報,2014-11-08.
責任編校 王學青
Red Boat Spirit and Mass Line
QIN Zhengw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Red Boat Spirit refers to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spirit starting from a cruise boat on the South Lake in Jiaxing. Xi Jinping summarizes it as “epoch-making, daring to be the first; resolute and indomitable fighting spirit; founding the Party for the public good and loyalty to the people.” The Red Boat spirit was the fruit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hen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of the mass, a demonstration of Marxist mass line and the support of the mass for the advanced organization, and also the momentum for the mass line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opening up and reform. So to speak, the Red Boat Spir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rtys mass line and they provide mutual help to each other.
Key words: Red Boat spirit; mass line; Jia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