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提起陜北,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那起伏的高原、蜿蜒的河流、湛藍的天空、錯落的窯洞,還有空氣中彌漫的糜谷芳香、耳際傳來的信天游……
2015年12月20日,來自陜西省米脂縣李站鄉窩窩圪塔村的小伙杜朋朋第一次在省會西安的舞臺上一展歌喉。音樂會上,杜朋朋為觀眾帶來了《一對對鴛鴦水上漂》《走西口》《黃河船夫曲》等耳熟能詳的歌曲,并與新生代陜北民歌手王二妮合唱了經典曲目《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有專家指出,繼王二妮之后,杜朋朋這位從米脂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以嘹亮的嗓音唱出了陜北人的秉性,唱出了三秦大地的神韻。
艱辛的學藝之路
“唱陜北民歌正是讓我感到欣慰和喜愛的事業,每當站在舞臺上唱起陜北民歌,我就會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將陜北民歌發揚光大、代代傳承,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和了解陜北民歌。”杜朋朋說。
與其說杜朋朋幸運,不如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出生于農村家庭的杜朋朋,父母皆靠種地為生,由于家中姊妹較多,上學都成了負擔。無奈之下,十二歲的杜朋朋被送到榆林一所民辦藝校去上學,在那里,勤奮的他每學期都名列前茅。
2002年從藝校畢業后,杜朋朋進入了綏德縣晉劇團,三年艱苦的基層生活令他難以忘懷:“正是在綏德縣晉劇團的這三年時間,為我今后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
一次偶然的機會,杜朋朋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樂——啟蒙老師雒勝軍。雒勝軍發現杜朋朋的聲音非常獨特,尤其適合演唱陜北民歌。在雒勝軍的鼓勵下,杜朋朋參加了延安市首屆藝術節陜北民歌大賽并榮獲一等獎,之后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延安文化藝術中心。從此,只要是民歌比賽就能見到他的身影,他一路高歌,陸續唱到了瑞士、柏林、捷克等歐洲國家,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和好評。
說到學藝經歷,杜朋朋說:“我當時一個月掙三十元,團里效益不好,有時候三四個月發不出工資。沒吃的,就到雒老師家吃;沒住的,就到他家住,雒老師從不收取任何費用,有時還問我有沒有零花錢。那時我在米脂縣租房子上高中,十幾年來,其實我深知父母為我受的苦。”
春晚演繹《黃河船夫曲》
2014年,杜朋朋應邀參加全國政協迎新春茶話會演出,奉上一首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同年,杜朋朋和“陜北歌王”王向榮又以同一首歌登上了春晚舞臺。
2015年9月3日是杜朋朋藝術和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有三十多名國內外元首參加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杜朋朋與王二妮共同演唱了一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贏得了全場陣陣掌聲。
在多數人贊揚杜朋朋載譽而歸時,他的兩位老師雒勝軍、張勝寶卻潑起了冷水,告誡他不要被成名所累,要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專業知識,把純正的陜北民歌傳承下去。
雒勝軍也是陜北民歌的高手,他說陜北民歌是農民在田間地頭因情所感隨意喊出來的,陜北民歌有個特點是“咋說咋唱”,也就是平時怎么說話,唱歌時就怎么發音。如果演唱時刻意壓著嗓子往外“擠”,歌聲就失去了陜北人率直的天性,也就不是真正的陜北民歌。他還告訴我,地道的陜北民歌高手應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土生土長的陜北人;第二,必須有來自陜北田間地頭的生活經驗;第三,必須要能得到陜北當地人民的認可。
在老師的鞭策下,杜朋朋考到了西安音樂學院,繼續學習聲樂系統知識,積淀自己。成名后的杜朋朋依舊保持著陜北人質樸的品格,他對我說:“感覺身上的責任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