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音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你對音樂毫無興趣,憑什么要求你的孩子喜歡彈琴?”在上海音樂廳少兒藝術課上,紐約州立大學教授瑪利亞·墨里分享音樂教育理念時,再三強調:“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身為資深教育學家,墨里讓兒女學樂器也是絞盡腦汁,“永遠不要以時間衡量孩子學到什么,鼓勵他們親手記錄學習任務,把任務分拆成小塊,每天完成一小塊,這樣學習更有成就感。”
墨里坦言,為了學習問題曾和兒子爭吵過,“事后我反省,與其不斷告訴他該做什么,不如家長做榜樣。我丈夫原來對音樂興趣不大,孩子就覺得音樂是媽媽做的事,我嘗試和丈夫在吃飯時討論音樂、在家里放唱片、把唱片作為禮物送人,以培養(yǎng)音樂環(huán)境。”
課上強調讓孩子快樂接受音樂,鄭伊婷介紹巴洛克時期“音樂之父”巴赫,教小朋友跳巴洛克宮廷舞蹈;介紹印象派音樂代表人物德彪西,教學生聽他的音樂作畫。鄭伊婷認為:“孩子天生都喜歡音樂,但學習音樂就不同了。我們把音樂家經(jīng)歷用故事說給孩子們聽,下次再看到樂譜上的作者,孩子們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就不只是貝多芬或巴赫這些單調生疏的單詞,他們仿佛認識貝多芬、巴赫一樣。”
上海音樂廳家庭音樂會主持人、德國漢堡國立音樂戲劇大學碩士葉婷帶著孩子“翻滾”舌頭,將滬語童謠《搖到外婆橋》唱出說唱腔調,教孩子認識中國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在她看來,每首童謠都是一個好玩有趣的游戲,“有些童謠是拍手游戲,因為它有特定有趣的語詞;有些童謠是律動游戲,因為旋律形象生動。所以在游戲中,孩子更容易理解音樂的各種元素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