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如
那年,去常熟公干,途經沙家浜鎮,僅是路兩旁浩浩蕩蕩、綿延不絕的蘆葦,已是讓人心弛神往,更何況還有兒時耳熟能詳的樣板戲《沙家浜》,感覺尤其的親切,卻因行程匆忙未能一游,心里不免留了些許的遺憾。而這樣的一個秋日,“蘆花放,稻谷香”,當我再一次踏上這條路,再一次重逢這片大氣磅礴的蘆葦蕩,卻是另一份的感慨了——有時候,錯過也是一種美麗,因為錯過,我才更憧憬這一次的旅程,更珍惜旅途中各異的風景。
進入沙家浜景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同志親筆題詞的抗戰紀念碑,碑文意義深刻、字體遒勁有力,偌大的廣場上高高屹立著郭建光與阿慶嫂的大型雕像,后面是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彌足珍貴的史料圖片及實物,一張張一件件,向人們娓娓敘述著在沙家浜這片革命熱土上所發生的動人故事,“歷史無言,精神永恒”,沙家浜的旗幟永遠閃爍著時代的光芒。
到了沙家浜,自然要坐船去蘆葦蕩中一游。詩經上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婆娑的蘆葦、相思的伊人,構勒出一幅優美的畫面,還有“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杳杳漁舟破暝煙,疏疏蘆葦舊江天”……仿佛古人詩詞中的蘆葦,大都與憂傷浪漫、離愁閑情有關。而沙家浜的蘆葦,則是全然不同的氣勢。極目而望,高遠的藍天下,是無邊無際的蘆葦蕩,青翠的蘆葦葉,密密麻麻,灰白的蘆花絮,迎風獵獵,開出一片片的蒼茫,它們浩浩蕩蕩、肆無忌憚的占領了整個水面,它們挺拔且堅韌,它們是陽澄湖的主人,它們為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使命而驕傲!回到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這縱橫交錯的河港和茂密的蘆葦蕩,曾經是鄉親們與敵人斗智斗勇的革命戰場,它如一道天然屏障,保存并發展了革命武裝。歷史不會忘記,新四軍“江抗”的36名傷病員留駐于沙家浜養傷,在蘆葦蕩里與敵人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斗爭,也與當地的父老鄉親結下了魚水情深。沙家浜的蘆葦呀,一桿桿一簇簇皆挾帶著英雄的豪氣與膽氣,在血雨腥風的年代里,完成了它們神圣的職責,“蘆蕩火種”就此燎原。
小船吱吱呀呀地穿梭在這曲折迂回的蘆葦叢中,呼吸著空氣中淡淡的葦香,不禁讓人聯想浮翩——這甘甜清洌的蘆根水,曾滋潤過多少新四軍傷員的心房?黃昏的蘆葦叢,是否記得戰士們吹響的悠揚哨聲?還有,那厚厚的蘆花鞋,則肯定捎帶著阿慶嫂與沙奶奶們手心的溫暖,陪伴著他們度過江南水鄉的瑟瑟寒冬……
游過蘆葦蕩,少不得要喝一壺茶館的清茶。春來茶館的茶無疑是香醇的,除了陽澄湖的水清澈無比,還有那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阿慶嫂的勇敢機智八面玲瓏在這段樣板戲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阿慶嫂也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眼前的春來茶館,是地道的江南水鄉茶樓建筑,八仙桌、七星灶、大銅壺等物件亦是一件不少,游人在此休憩品茗時,便會有穿著青花白底大褂、腰系圍裙的“阿慶嫂”上前抹桌倒茶,她們熱情好客、手腳麻利,眉目間滿是精明,茶館的生意因而做得風生水起,絕對有著現代阿慶嫂練達的人情與風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靈秀的山水孕育了沙家浜人勤勞樸實的品質,也賦予了他們無窮的智慧,逛老街、喝新茶、品好酒、看“智斗”,他們更是把《沙家浜》中的一幕幕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游客面前,令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
行程即將結束,回首斜陽之下的沙家浜,蘆葦依依、湖水盈盈,“沙家浜”三個紅色大字愈顯熠熠生輝。這一刻,當日的遺憾已蕩然無存,這一刻,我也終于明白,沙家浜的歷史,其實便在這隨風搖曳的蘆葦蕩中,在招待八方客的春來茶館內,也在一段段膾炙人口的經典唱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