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維順
一、美術史研究需注重當事人的訪談
口頭講述和案頭書寫都可以產生我們需要還原歷史、接近真相的東西。但是被訪談者說話往往會加入主觀感受,而書寫者也會在訪談中刻意設定自己感興趣的角度來發問。因為無論口述還是書寫,都是運用語言的途徑。但是在一般的觀念里,文學總是寫出來的,口述最多只是輔助。上個世紀國內一些美術史論家關于口述傳統的討論已經有效地顛覆了這種觀念。在一個真實的歷史世界,口述和書寫各占據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相互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的?這恐怕遠比我們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筆者在研究史料和著述時主要根據較早期的歷史資料,對口述和書寫在各文明中的不同地位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作一般的考察,在口述與書寫的問題上資料占有較多,直接利用當事人口述來作為史料支撐是比較謹慎的。
二、美術史學能拉近人與歷史的距離
在美術史學誕生之前,已有不少專業的歷史學家應用考古發現和實物資料來從事教學,甚至參與文物復制品的制作,并通過攝影、繪圖等手法企圖創建一套美術史研究的語言、文法,有意探討和構建美術學與歷史學之間的關系及理論基礎。東北美術史的研究尚處于一個初步開發的階段,需要有大量對歷史感興趣的美術家來共同研究。
三、關于當代美術家寫當代美術史
當代人寫不了當代史?當代史因幾乎與每個人的當下境況關系最為密切而倍受關注。但一個流傳甚久、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當代人寫不好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歷史只能由后人來寫,從而認為后代研究前代,隔代寫史,是歷史編纂的常態。這種偏見賴以流行的預設是,同時代的人、前人,自己不認識自己,自己看不清自己,只有到若干代甚至幾十上百代之后才能由別人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多年來,史學界實際上就是在這樣的認識偏見指導之下自覺擱置了當代史研究的。(王學典在《歷史學家茶座》第8輯中持同樣的觀點。)筆者更傾向于記錄歷史,整理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歷史資料。
新世紀東北美術史的書寫方式
美術史寫作的領域涉及多學科。在一定意義上說,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新世紀美術史著述的多學科性。新世紀美術史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是人及其所代表的群體在生存和發展中進行的一切活動。個體的人是具有自然、社會、思維等 方面屬性的高度協調、不可分割的生物體,也是一個不斷從外界吸收和交換物質能量及信息的耗散結構系統。這樣的人所進行的歷史活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活動,是極其豐富多彩和紛繁復雜的,這些歷史活動是立體式的、多層次的。面臨如此復雜的研究對象,新世紀東北美術史當然不可能僅只涉及單一學科,它采用了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心理、生理和 社會關系上,進行探索,以此得到正確認識。
就我自身的藝術實踐來看:中國畫最講筆墨,而拋開物象來講筆墨又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因此,要在自己的畫作中表現出“自然個性”“內涵之神”,絕不是擺脫自然物象的“形”和“貌”,而是更透徹地把握它,直接追問與我們心靈契合之處,我們常說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可是中國畫傳統是什么?這個傳統是停滯還是發展?我們對于傳統的精華有如何加以放大吸收?指導現代畫家實踐的主要理論來源:一類是從文藝理論演進變化的角度切入近代美術現象的研究,以20世紀初期的文藝理論在美術形態下衍生的中西融合理論和實踐為核心,這論證了新的觀察方法和表現形式的產生是時代的需求。一類是20世紀85思潮以后,中國畫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拓展,畫家往往根據現有的實物資料和現存的美術現象,借助傳統變革的理論把當代美術演進分為傳統內變革和跨傳統融合兩條線索,并重點關注活躍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個地域的代表畫家,他們創造中西融合新傳統的形成軌跡和演變路向。他們必然經過民國繪畫探索的普遍影響。這一時期的實踐以傳統的傳承、變異、融合、變遷為理論原型,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視點來證明傳統的時代性特征在歷史中的作用,來佐證傳統始終是在變異的歷史邏輯。
當代美術發展變革范圍內的改革實質上是伴隨社會的性質改革所帶來的,美術也難逃這種潛在影響。一個伴隨這新文化運動,一個伴隨改革開放。正因如此,中國畫所依托傳統形式語言的構成是多元化的,構成內容和內涵是非常寬泛的。從這一角度來尋找中國畫的演進變革的脈絡可以大大有助于我們對于傳統繪畫的重新認識和深入理解。這一概念的提出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就20世紀出現的中西融合新繪畫樣式和新繪畫運動的產生發展來講,其最終的目的和初衷是使中國藝術走出歷史的局限,從而能夠上順應時代潮流,下傳承風土民俗。正是這種不斷去吸收各種各樣的文化的精華和現代科技文明和哲學思潮的優秀成果來實現中國畫的現代特征的轉變。我們現在所講的如何來通過繼承傳統的精華,融合中西傳統到跨傳統的創新及中國畫理論和面貌以及觀眾結構的現代轉型,建立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等多元化、多角度、多視野的中國畫新傳統。“這種新傳統成立的前提條件就是承認傳統是變化的,不是陳陳相因,一成不變的。從社會學的傳統理論來推演,因為有傳統,傳統是變化的,所以有變的傳統。”主題性創作如《抗聯》、《朔風》、《冷冬》、《寒凝大地》都是在調試新傳統繪畫語言在當下美術創作中的使用方向。
中國畫運用自身的筆墨語言來構建繪畫形象。總而言之,都是在做“為人民傳神寫照”。當下美術主流的人物繪畫中,更多的力量下在人物精神面貌和內心情感的刻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