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翰川 黃月君
在筆者的家鄉(云南保山),曾經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名為五跪橋;這本來只是一座普通的石橋,但是圍繞這座橋發生的一些故事,使得石橋承載了更多的意義。個中緣由,且聽我細細道來。
明代初期,袁家先輩自江南上元移民到永昌郡(保山),奉旨為官。到清朝乾隆年間,袁氏家族已發展成為永昌郡的名門望族,當時永昌郡有條街就叫做袁氏街。話說袁氏街內有一個叫袁楓溪的人,祖父曾是朝廷官吏,然傳至他時,家中早已一貧如洗。袁楓溪不甘落魄,便以誠信交易起家,經數十年拼搏奮斗,終于掙下一番基業,成為有口皆碑的大戶人家。然命途坎坷,袁楓溪已近天命之年,仍無子嗣。一日,一個落榜的老秀才途經袁家,饑渴難耐,袁夫人見狀,便為秀才奉上茶水和食物。秀才自稱通曉風水玄學,聽聞袁楓溪老來無子,便指教他于上水河上捐錢修建石拱橋一座,方便百姓交通。袁氏照辦,隨即打通子嗣之路,三年內喜得貴子四個。為報恩情,袁楓溪重金禮聘秀才做了四個兒子的老師。說來也奇,袁楓溪的這四個兒子不僅繼承了父親吃苦耐勞,忠厚仗義的秉性,而且展示出了非凡學習的天賦,在秀才的教授下,個個自幼便能詩善文,才華橫溢,遠近聞名。十數年后,四兄弟相繼金榜題名(其中大哥袁文典、四弟袁文揆高中舉人),相繼入朝為官。老秀才自覺心愿已了,便歸隱山林。袁楓溪則繼續留在永昌,以行善濟貧為樂。
若干年后,袁楓溪年老病危,四子齊名告假,連夜驅車還鄉。行至父親當年所捐的石拱橋口,一白發老叟正扶著橋欄蹣跚前行。看到官老爺的馬車,老叟退至道邊下跪行禮。這邊,袁文典從側窗探出頭看路,見老叟后瞬間瞠目結舌,待回神后猛然下令停車。但見袁氏四子匆匆跳下車來,一個接一個的跪倒在老叟面前,磕頭作揖,哭喊道:“師傅!師傅啊……”畫面在一霎那定格:四名朝廷官員與一個白發老秀才跪地對望,訴不完的心聲紛紛隨淚珠溢出,路人見狀,無不感懷流涕。
從此,袁楓溪所捐的石橋便被永昌人稱作了“五跪橋”;同時因為這五人行為舉止中透露出的高貴,所以民間也有人將其稱為“五貴橋”。故事到這里還沒完,后來那四兄弟一合計,一起將他們年老的恩師接回家中,贍養終老。而這個五貴橋的典故也由此在當地廣為流傳,成為美談。
時過境遷,古橋由于年代久遠也早已塵封舊地了。然而,這個典故所傳達的這種行善積德的美好心靈,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還是歷久彌堅,不斷地在提醒著后來的人們。